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公民意识是社会成员精神和物质生活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国家国民现代化素质的核心内容。加强大学生群体的公民意识教育,对培养守法、道德和参与社会的理想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将道德形象教育、诚信友爱教育、公民责任教育、民主法治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诚信意识、国家主体意识和法律意识,教学中重点突出人本、灵活、实践、开放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自我适应优化是指大学生在发展、培养和确立自我适应能力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综合利用多种技能和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使自己对社会生活与环境的适应能力处于最佳状态,为获取高质量的生存与发展条件而采取的行动。大学生自我适应优化的基本路径主要是社会化和自觉发展,从某种意义上看,社会化是大学生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引导自身建立起良好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自觉发展则体现了大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自身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进行常态化、科学化处理的过程。自我适应优化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责任心的心理结构分析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文章从责任心的心理结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路径,即加强责任理念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深化;重视责任情商培养,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情感认同;进行多重实践,努力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行为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4.
生活能力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和成功,我国由于教育体制、观念和其他因素导致的当代大学生生活能力低下现象日益突出,这就为大学生成功走向社会,完成职业职责以及人生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障碍,也就为社会的发展带来很多不和谐的因素。怎样针对现实表现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真正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能力和水平,是当代大学教育和工作者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对这一问题的探寻与研究必将对大学生生活能力的提高,平稳走向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生活与职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思潮是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条件下,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并受到人们广泛传播、认同,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极具影响力的某种思想潮流或者价值观念。大学生是社会思潮不断兴起和传播的一个主要载体,大学生社会思潮,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反映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某种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它从一个层面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对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的精神信念产生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大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养成机制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党员意识是共产党员对自己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使命、权利和义务在思想上的认同、坚信和经常性的省察,是共产党员独特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在观念上的产物。党员意识的养成和强化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保证。而培养和强化大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是高校实现培养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切实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础工程。培养和强化大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既需要大学生党员自身的主观努力,又需要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党员成长的外部环境,结…  相似文献   

7.
马浩  李岩 《山西青年》2022,(8):104-106
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从宏观上赋予了社会结构变迁的新动力,从微观上也正在不断决定和取代人们交往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是使用数字化技术产品的年轻群体,对其本身影响是深远的.本文从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培养路径方面进行探析,指出在数字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所面临机遇和挑战,最后针对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缺...  相似文献   

8.
马庆林 《实践》2006,(7):20-20
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理应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社会前列,切实发挥好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事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盛衰兴亡。因此,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切入点,紧扣时代的脉搏,联系实际,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相似文献   

9.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感情?我们认为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青年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培养发展应有的道德感情。这是因为:1、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了解生活真实,树立正确善恶观念,培养符合当代社会需要的道德感情。社会环境与人们道德感情的培养关系密切。荀子《劝学篇》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普遍存在着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其特点为消费的随意性强、大手大脚、大把花钱,有些甚至随心所欲,生活奢侈。如何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是当前必须深思和认真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长点和作用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在纷繁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进一步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必须将教育扎根于生活,与社会实际、大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长效机制的构建和巩固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校要遵循"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指导思想,不断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改革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
胡新峰 《世纪桥》2009,(5):104-105
培养合格的公民是一切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大学是年轻人成才的摇篮。也是青年学子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驿站,高校对于大学生“公民精神”的教育,尤其显得重要。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是现代社会大学生公民精神的集中体现。青年志愿者活动对大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国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活动积累社会、实践经验,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积蓄力量,为社会的和谐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赵夏芝 《山西青年》2024,(4):178-180
积极心理学是对心理学传统的缺陷和局限性的一种补充和改变,强调人的积极心态和资源,旨在帮助人们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工作。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借助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的积极行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强化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针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分析,旨在构建完善的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模式,有效促进大学生教育工作的系统优化,支持人才培养效能的逐步提升。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他人及社会的接触和互动中形成个性,学习社会经验,遵守社会规范,扮演社会角色,适应社会生活,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它包括的内容很广泛,心理社会化是其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和方向。一、当前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的现状第一,心理社会化不足。这主要是指大学生个体心理发展没有达到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水平,即心理年龄滞后于生理年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青少年的身体发育速度明显加快,但其心理发展水平却相对滞后。不少大学生在自我定位上,难以客观地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  相似文献   

16.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利他的行为和倾向,是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亲社会行为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通过后天培养实现的.在我国,雷锋精神作为为人民服务的集中体现,为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基础和行为榜样.以雷锋精神为指引,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前提,就是必须科学认识亲社会行为,并为大学生实践雷锋精神提供制度化保障.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挫折心理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与其心理挫折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分析大学生挫折心理、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对于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大学生异常心理的产生与其心理挫折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代大学生的挫折心理主要产生于两方面:一是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是指个人的前途、命运受与生俱来的生存环境、天灾人祸、家庭变故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挫折心理;社会因素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受到政治、经济、法律、婚姻、风俗…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离开了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来到一个陌生的互动群体中,每天要应付新的生活、学习、管理和人际关系,有效地获得社会支持是他们能否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是调查大学新生所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状况,为指导新生适应学校生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世界:大学生信仰与信仰教育的新视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不是纯粹的精神冥想,它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的内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是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终极关怀.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高知、敏感人群,其自身鲜明的心理特点和社会特征要求其信仰教育必须立体、丰满.而生活世界的多样、多元和潜移默化恰恰符合大学生信仰形成的规律和特点,生活世界中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反馈的情境设计会让信仰教育更加具有生命力.将大学生信仰教育融入生活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阈.  相似文献   

20.
探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条件和基本要求。然而,在社会多种因素的冲击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缺失,如缺乏坚定清晰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不同程度的歪曲以及主观社会责任意识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进一步优化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加强大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和社会责任的主动践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