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区戏剧具有教化和娱乐两大功能,中共与民众各有取舍。中共注重新剧的功利性,民众看重旧戏的娱乐性。在革命话语中,中共对旧戏或禁演,或改良,新剧的政治教化功能则被不断强化。由于种种因素,新剧在很多时候又处于困窘中。与中共的革命威权相比,民众却有很强的"隐忍力",以致旧戏在乡村社会屡有上演。在演戏与看戏的互动中,中共依然牢牢掌握着主动权。  相似文献   

2.
苏区戏剧不仅具有艺术表演的娱乐功能,同时还有革命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苏区戏剧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是中共进行政治动员时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中央苏区时期,为了能够争取到更多的民众支持、参与革命,中共非常重视发挥苏区戏剧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中共通过建立苏区戏剧的规章制度,努力做到戏剧形式的通俗化与戏剧内容的日常化,终于成功地将革命意识形态传输给广大民众,获得了民众的广泛认同与衷心拥护,从而动员起民众积极参加苏维埃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3.
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中央苏区为中心,在各革命根据地领导了以现代话剧为主的红色戏剧运动。苏区红色戏剧运动受到了苏区人民的欢迎,也得到了红军将领的支持,周恩来、方志敏、彭湃、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罗瑞卿、邓发、陈赓、肖劲光、何长工、肖华、张爱萍、李卓然、梁必业,以及被称为"中共早期情报三杰"的李克农、钱壮飞、胡底等众多红军将领都与革命戏剧结缘,积极参加红色戏剧的演出活动,亲自担任编导和演职人员,这在中外戏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共领导下军队的创建纪念日,"八一"建军节的形成模式与实践对中共其他的纪念性节日与活动具有较为典型的示范效用。在中共的早期历史上,首举暴动旗子的南昌暴动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并不像今天一样受到重视。苏区时期,"八一"建军节相关仪式的塑造经历了一个较为微妙的历史进程,其节日纪念活动的形塑、模式、仪式实践既与中共早期的革命态势息息相关,也与苏区民众的相关习俗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5.
北伐运动进至湖北时,正逢1926年水灾,免除自然灾害的后续威胁是新政权面临的紧要问题。在堤工经费筹集上,国民政府与中共领导下的农民协会之间产生分歧。国共分裂之后,中共将灾民视为重要的革命动员对象。在军事斗争的配合下,湘鄂西苏区建立起来。1931年水灾后,湘鄂西苏区采取在苏区内、外夺取物资的方式度荒。1932年初,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主张以灾民推动土地革命,但灾民更关心是否能获取物资供应。在春汛将到来之际,苏区被迫放弃斗争,集中力量推动苏区和国民政府的堤工建设。在自然灾害的剧烈冲击下,苏维埃地方政府被迫有选择地调整革命策略,与国民政府进行有限度的"合作"。引入自然环境这一要素,为革命史研究提供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6.
一主要受旧戏影响,大家都把严嵩当作大奸臣。他在这个行列中的身份属于最高级别,跟赵高、李林甫、秦桧齐名。很多中国人的历史认知从旧小说旧戏里来,我曾经也是。有一套《京剧汇编》,记得三十多册,里面有成套的列国戏、三国戏、唐宋戏等,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全部读下来,还不止一遍,对中国历史的了  相似文献   

7.
八七会议后,中共在苏区领导和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斗争。这场斗争的革命意义体现在:在经济上消灭了封建地租剥削,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在政治上摧毁了土豪劣绅这一封建剥削阶层,唤醒农民积极参加革命,建立了属于劳苦大众的人民政权;在社会层面,保障了农民阶层的生存,实现了财富的再分配;在文化思想上,通过普及教育开启民智,通过发行报刊唤醒民众的革命意识,揭露和痛斥了剥削的罪恶,传播了平等的观念,破除了迷信;在法律层面,促进了苏区宪法、土地法的诞生,同时用刑法来保卫革命成果。"打土豪、分田地"带来了苏区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从其缘起,还是性质内容上,乃至对苏区社会影响之广度和深度来讲,"打土豪、分田地"都是中共领导苏区民众开展的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8.
何立波 《党史纵横》2012,(12):18-21
1927年冬至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戏剧运动。以中央苏区为中心,兴起了以现代话剧为主的革命戏剧运动,被称为"红色戏剧",也叫苏区戏剧。苏区戏剧运动得到了苏区党政军民的热烈支持,澎湃、方志敏、罗荣桓、罗瑞卿等红军将领亲自担任编导和演职人员,这在中外戏剧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大大推动了苏区戏剧的发展,繁荣了红军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9.
社会教育是抗战时期中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其目标是在实现扫盲教育的同时,对民众灌输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及中共所主张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激励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其终极目的是要民众对中共政权以及各项政策的最大限度的认可。因此,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教育既是群众性的扫盲运动,又是中共在根据地进行的一场全面的政治动员,而后者显得更突出、更重要。民众在接受社会教育的过程中,逐步接受了中共政权为他们设计的政治行为模式、生产组织模式、社会组织和生活模式等,民众也逐渐脱离了旧权威的势力范围。因此,社会教育提高了民众和中共政权之间的亲和力,使中共逐步实现了对根据地乡村社会资源的全面控制。  相似文献   

10.
苏区建立初期,无论民众的革命热情,还是其权利、义务观念、民主与法制意识等都存在着严重缺陷。为加强苏区民众政治意识的培育,中共一方面开展了旨在提升群众政治文化水平的教育运动;另一方面在实践上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选举运动。由此坚定了民众的革命理想,增强了民众的阶级国家意识,启发了民众对革命战争的认识,从而为打破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1.
《福建党史月刊》2021,(2):63-64
1932年春,根据中共苏区中央局的指示和决定,闽粤赣省委开始筹备召开中国共产党闽粤赣苏区第二次代表大会。3月初,中共闽粤赣苏区第二次代表大会在长汀召开。这次会议的任务是:“(一)检阅一年来的斗争经验与教训;(二)接受苏区党大会的一切决议与定出更实际具体的来实现;(三)成立新省委。”  相似文献   

12.
1932年春,根据中共苏区中央局的指示和决定,闽粤赣省委开始筹备召开中国共产党闽粤赣苏区第二次代表大会.3月初,中共闽粤赣苏区第二次代表大会在长汀召开.这次会议的任务是:“(一)检阅一年来的斗争经验与教训;(二)接受苏区党大会的一切决议与定出更实际具体的来实现;(三)成立新省委.”  相似文献   

13.
苏区革命文艺,是在血与火的斗争岁月中孕育出来的一种新的革命意识形态,它鲜明地反映了我党领导下的苏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广大工农大众崭新的精神面貌.赣东北苏区的新戏运动是在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为了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的群众性的文艺运动.新戏运动对于鼓舞群众的斗争意志,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争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苏区革命文艺的精神是很有价值的精神财富,继承与发扬这种精神,学习革命先辈为革命事业执着追求、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崇高品德,对于我们今天继承革命先烈的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五南苏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闽南和闽粤边区的模范苏区。我和何浚、朱曼平等都在这里工作过。中共闽粤边特委的许多重要会议也在这里举行过。五南区归平和县管辖,东南与  相似文献   

15.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延揽和优待科技人才政策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十分重视延揽和优待科技人才。早在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就发布了相关政策,但还不完整,具有一定的临时性;抗战时期,这一政策走向成熟,形成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系统;解放战争时期,这一政策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同时也变得更为稳固、深刻和具有针对性。中共的科技人才政策成效显著,意义重大,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奠定了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16.
苏区时期,中共将起源于苏俄的苏维埃,由理论层面运用到根据地建设的实践,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但受限于主客观环境,苏维埃的实际建立和运行,同中共在理论上的预设存在差距,从而出现众多问题,最主要的就是以党代政。虽然后来又对苏维埃进行改造,但弊端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7.
崇安(今武夷山市)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苏区之一,曾是中共苏区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历史上的中央苏区,是指以红都瑞金为中心的"毛泽东朱德式"的红色政权.今年4月,是崇安苏区进入中央苏区县76周年,本文就崇安苏区打造中央苏区县经过三次历史性的转折综述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闽西苏区是实行土地革命较早的地区,也是我国十年内战中坚持始终的少数几个地区之一。因此可以说,闽西苏区土地革命是中国土地革命的一个缩影。在这一时期,特别是在红军撤离苏区举行长征之前的七年中,闽西党组织领导苏区人民积极开展土地革命,总结了宝贵的经验,有些经验在我国土地革命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但由于这是一次自古未有的革命运动,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难免因为经验不足或各种错误认识而遭受挫折。  相似文献   

19.
崇安(今武夷山市)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苏区之一,曾是中共苏区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历史上的中央苏区,是指以红都瑞金为中心的“毛泽东朱德式”的红色政权。今年4月.是崇安苏区进入中央苏区县76周年,本文就崇安苏区打造中央苏区县经过三次历史性的转折综述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土地革命战争之初,由于党团建设方面的滞后,中国共产党在开展政治动员等工作上面临着诸多困难.在这一形势下,中共六大召开并有针对性地通过了有关党团建设的制度和决议.随着各苏区对党团制度的贯彻和执行,不仅加强了共产党对苏区群众的领导和组织,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苏区的政治动员.当然,这一时期的党团建设对我们当前党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