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在短期内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民主主义文化也逐步向社会主义文化过渡。《解放日报》和《人民日报》作为不同时期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在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过程中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记忆文本。通过对《解放日报》和《人民日报》的考察,不仅可以看到新民主主义文化在文化主体和服务对象、时代特征和历史主题、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方面向社会主义文化转变的概况,还可以了解转变的动因及取得的成效,在新时代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借鉴和价值遵循。  相似文献   

3.
纪念活动因其所具有的情感烘托、符号承载及价值传递等功能,成为话语表达的重要载体。毛泽东诞辰纪念文本的话语表达,主要体现在话语主题、话语特征和话语功能等方面。话语主题包括评价历史地位、缅怀历史事迹和弘扬时代旋律。话语特征表现为具有历史的继承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形式的多样性。话语功能主要有价值认同与意识构筑的政治功能、话语建构与改革创新的社会功能、历史记忆与情感寄托的情感功能。  相似文献   

4.
5.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国报刊对“美国之音”关于抗美援朝的虚假报道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判,展开了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深刻揭露了“美国之音”美化侵略战争、颠覆共产党领导的真实面目,厘清了人民群众中一少部分人对“美国之音”的模糊认识,使全国人民紧紧团结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下,为抗美援朝战争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稳定牢固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6.
全国政协常委爱泼斯坦先生,离休前系《今日中国》杂志的总编.日前.他在北京寓所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爱中国,我从小在这里长大,这儿有我的事业,中国就是我的家!”他说:“我走了一条奇特的路.中国人一般是由爱国主义走到国际主义,我却是由国际主义走到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明确提出新民主张的第一人.在<新民说>中,梁启超对新民问题进行了比较明确和系统的阐发.虽然其新民思想也存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但是经由他的倡导,"新民"逐渐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并最终发展成为一股具有广泛时代影响的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8.
9.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通过各种宣传媒介与手段进行政治动员,不仅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调动起百姓的热情支持,也策动了数百万国民党军队起义(包括和平改编),从而有效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有学者甚至把舆论宣传战线称为解放战争的第三条战线.由此可见,中共能够取得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不只是因为在军事方面采取了适宜的战略战术,...  相似文献   

10.
王作东 《党史纵横》2014,(10):22-22
正在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期间,中共中央局、有关省委和市委创办过七张《人民日报》,这七个版本的《人民日报》有的连创刊号都没有保存下来,现已成为众多报纸收藏家难以寻觅的珍品。现按这七张《人民日报》的创刊时间顺序一一介绍。1、中共吉林市特别支部机关报《人民日报》。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中共吉林市特别支部重新建立,李维民任书记。中共吉林市特别支部接管了伪满《康德新闻》吉林分社遗留的设备,于同年10月10日出版了《人民日报》创刊号,报纸为每周六刊,铅印,4开4版。李之白任社长兼总编辑,还兼任第一版编辑,谭莫伽任副总编辑。发行量1000份。创刊号以显  相似文献   

11.
彭述之是中共早期马克思主义宣传家,在主编《向导》周报和贯彻中共中央指示精神的实践中积累并形成其宣传思想。他主张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无产阶级宣传的党性与阶级性统一,大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坚持联合战线中的独立批评原则,坚持中共宣传言论出版自由。其宣传思想对助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发展、推进中共理论宣传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改革初期,农村“包产到户”的再次兴起引起新闻舆论、理论学界和党政高层的激烈争论。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人民日报》对此争论展开多方位报道。梳理1978—1982年间的报道可将争论的焦点分为:包产到户是“前进”还是“倒退”、经济发达地区能不能搞包产到户、包产到户是姓“资”还是姓“社”等。《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不仅体现出关于包产到户的争论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等特征,也从侧面反映了包产到户在持续激烈的争论中打破重重障碍并最终得以正名的艰辛与不易。  相似文献   

13.
<易经>和<尚书>是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两个重要源头.阴阳是支撑<易经>哲学的两个基本概念,阴阳两个方面的和谐与平衡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易传>在解释<易经>时提出了"保合太和"的思想.<尚书>阐发了"协和万邦"、"和恒四方"的政治理想."合和"与"和合"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司马迁的<史记>在<尚书>的基础上,较早提出了"合和"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合和"思想,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被称为"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报刊监督对中央苏区廉洁局面的出现起了重要作用。在众多报刊中,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红色中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苏区的喉舌",《红色中华》在对贪腐浪费、官僚主义等行为揭露批评的基础上,整合多种反腐败措施,构建廉政文化,促进了中央苏区廉政局面的形成。《红色中华》反腐败的举措对于当今社会的舆论监督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集体化时期的水利工程多采用"大会战"的方式,被视为中共战争年代"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军事原则的延伸。以根治海河为例,这是由该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而人民公社制度和农民的生活状况确保了施工劳动力的组织。"大会战"由于调集劳动力多,治理效果比较明显,但因主要依靠强大的政权力量来推动,难以纳入制度化轨道,造成前紧后松、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等一些明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研究青年马克思世界观转变对于把握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历程和真正理解其思想的变革意义具有重要价值。按照"理论研究—社会实践—理论再研究—社会再实践"式的演进线索,青年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演进历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在大学学习和博士论文写作阶段走向黑格尔主义;在《莱茵报》实践阶段现实斗争和物质利益冲击青年马克思的哲学信念;在克罗茨纳赫哲学和历史学研究阶段演绎作别黑格尔主义的前奏;在《德法年鉴》实践阶段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在大学学习阶段至《德法年鉴》时期世界观的转变为其科学世界观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18.
石蓉蓉 《理论学刊》2015,(3):112-117
王韬的近代外交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具有特殊的启蒙和开拓意义,而其外交思想中最能体现近代性和启蒙性的内容,较集中地见于他在《循环日报》上所发表的多篇政论文章中。王韬近代外交思想的精华,主要体现在他对传统华夷观的突破,以及以此为基础所提出的外交"以自强为本"、以"和"与"法"为原则、以"势"与"力"为核心等的观点与论述之中。对这些内容加以梳理和探讨,是全面而准确地认识和评价王韬近代外交思想之价值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的游资问题是我们党极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以《群众》周刊为例,从1942年到1944年间《群众》周刊组织力量设立专栏,对因战时游资问题而出现的囤积居奇、物资匮乏现象进行分析,进而倡导采取适当措施逐步消灭资本活动,引导游资进入生产领域,采取合理的金融政策,达到消灭战时非正常游资的目的。我们对抗战时期游资问题的思考,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来,中共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对"十月革命的道路"做出了动态的认知与阐释。"十月革命的道路"从"苏联的道路",到"苏联的基本经验",再到"反对现代修正主义路线",继而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释嬗变,反映了中共探索十月革命道路与本国具体实际关系的复杂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对十月革命的道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是一条把十月革命道路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