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七七事变后,陈独秀被国民政府作为政治犯提前从南京监狱释放。当时,陈独秀本想回到党内,但在延安的康生、王明骂他是"汉奸",个性倔强的陈独秀感到失望。南京、武汉、长沙相继被日军占领后,陈独秀和妻子潘兰珍一道流亡到重庆近郊江津县。  相似文献   

2.
抗战爆发后,陈独秀出狱,并要求重新回到党内工作众所周知,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一至五届中央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人。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筹建和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第一次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和对军队的领导权,成为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前夕,一九二七年七月初,陈独秀已经离开中央领导岗位。他先是隐蔽在汉口,不久移居上海党的秘密机关,深居简出,不担任  相似文献   

3.
朱树彬 《党史纵横》2014,(10):62-62
正抗战爆发后,陈独秀出狱,并要求重新回到党内工作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离开中共中央领导岗位,先是隐蔽在汉口,不久移居上海党的秘密机关,深居简出,不担任党的任何工作,拒绝共产国际要他赴莫斯科学习的指示,党的一切会议包括"八七"会议这样重要的会议均不参加。他脱离党的政治生活,脱离党组织批评监督,在寂寞中进行反省。1929年9月,陈独秀与彭述之等人成立了所谓"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后来,在托洛茨基的直接指导下,1931年5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的晚年则是在贫病交加中度过的,生活十分凄凉。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陈独秀走出南京模范监狱大门,一路逃难回到四川江津老家。 陈独秀在江津期间,除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很不固定的稿费收入外,主要靠亲友的接济,有时不得不靠典当度日。 即使这样,陈独秀对人家的赠款并非都接受的:国民党官僚(以“北大同学会”的名义除外)或共产党的叛徒赠送的,他坚决拒绝;“素无知交者,更不愿无  相似文献   

5.
张家康 《党史天地》2007,(5):12-15,26
1953年2月21日,毛泽东乘坐的长江舰劈波斩浪,顺流航行至安庆江段。一场春雪,古城安庆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毛泽东禁不住喜悦的心情,指着远岸的山峰,向随行的人说:“安庆有座独秀山,不少人以为此山因陈独秀而得名,其实不然。”循着陈独秀的话题,毛泽东点燃一支香烟,遥望蓝天白云:“陈独秀早期传播马列主义是有积极贡献的,后期犯了错误,类似俄国的普列汉诺夫。1937年,他出狱后,中央派人做他的工作,希望他发个声明承认错误,但是,陈独秀拒绝了……”长空寥廓,大江东逝。毛泽东紧蹙的双眉一直没有舒展,似在追寻,似在沉思,似又回到那激动人心的峥嵘岁月。  相似文献   

6.
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中统特务逮捕。1937年8月,陈独秀获释出狱,并由南京溯江而上来到武汉。 这时,已叛变共产党投靠国民党的张国焘也在武汉,他得知陈独秀也来武汉后,便由武汉国民党警察局长蔡孟坚做东,强拉陈独秀吃饭,企图对他进行拉拢。此时,陈独秀已无明显的政治身份,  相似文献   

7.
<正>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陈望道从日本回到国内,1920年4月完成《共产党宣言》翻译后应邀到上海,8月与陈独秀、李汉俊等发起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的上海早期组织),陈独秀任书记,陈望道任劳工部长。  相似文献   

8.
金妍 《党的建设》2008,(1):61-61
陈独秀1937年8月出狱后,中国共产党表示欢迎。1937年11月20日出版的党中央理论刊物《解放》,还发表了时评——《陈独秀先生到何处去》,并以尊敬和期待的口吻说:"当独秀先生恢复了自由以后,大家都在为陈先生庆幸,希望他在数年的牢狱生活里虚心地检讨自己的政治错  相似文献   

9.
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采取党内合作方式被共产国际认为是中国大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但陈独秀从一开始就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1922年4月,他致信维经斯基提出了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六点理由。但是在共产国际的压力下,经过1922年8月杭州西湖特别会议、1923年6月中共三大,陈独秀被迫接受了党内合作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金妍 《党史纵横》2007,(10):42-42
陈独秀1937年8月出狱后,中国共产党表示欢迎。1937年11月20日出版的党中央理论刊物《解放》,还发表了时评——《陈独秀先生到何处去》,并以尊敬和期待的口吻说:"当独秀先生恢复了自由以后,大家都在为陈先生庆幸,希望他在数年的牢狱生活里虚心地检讨自己的政治错误,重振起老战士的精神,再参加到革命的行伍中来。"陈独秀  相似文献   

11.
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采取“党内合作”方式进行合作的建议最早是由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提出并得到共产国际赞同的;陈独秀对“党内合作”方式有一个由反对到接受,再到四次提出退出国民党的过程;从马林提出“党内合作”的依据、共产国际采纳“党内合作”的原因、孙中山坚持“党内合作”的目的看,“党内合作”是最好的合作方式的传统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2.
陈独秀每次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以后,便埋头于学术,潜心著书立说。 1932年10月,陈独秀因叛徒告密,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后被押送南京,拘押在江宁地方法院看守所。不久,国民党江苏省高等法院以“以文字为叛国之宣传”之罪,将陈独秀判处有期徒刑13年,后改为8年,监禁在南京南仓巷旁边老虎桥模范监狱。后因抗战爆发,时局紧张,迫于国共合作已经实现的形势,国民党当局于1937年8月将陈独秀提前释  相似文献   

13.
论陈独秀晚年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是一位有重大影响而又历经坎坷的人物.1932年10月,陈独秀因撰文猛烈抨击蒋介石对日不抵抗政策,被国民党逮捕,判刑13年,投入南京模范监狱.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全国人民要求释放政治犯的压力下,加之日机夜袭南京,监狱中弹,陈独秀等始能获释.陈出狱后,暂住友人家,后移居武汉.1938年7月,他由武汉去重庆,不久又迁居四川江津,度过了他一生的最后岁月.自南京出狱到江津逝世的近5个春秋,陈独秀的思想充满着复杂的矛盾斗争.本文仅就陈独秀这几年的思想倾向,做一些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大革命失败后 ,在中共党内普遍存在着急躁复仇的情绪。由于党内领导人也存在“左”倾思想 ,于是 ,把革命形势判断为处于“高潮”时期 ;相反 ,陈独秀却比较冷静地注意到革命形势的不利局面 ,从而提出了“低潮”论。这种在当时看来“右倾”的观点与论调 ,自然受到党中央的批评。那么 ,陈独秀的低潮论与“左”倾中央的高潮论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它呢 ?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探讨陈独秀思想的发展变化时,国内研究者一般都把他从1929年被开除党籍至1942年病死这段时间,看作为他一生政治思想经历的最后一个阶段,名之曰“陈独秀后期”,并称这个时期的陈独秀为“党和人民革命事业的背叛者”。这样笼而统之地为后期的陈独秀盖棺定论,抹煞了陈独秀晚年(即他从1937年8月出狱到1942年病逝这段时间)发生的重要思想变化。笔者认为,在陈独秀的晚年,他思想中早已孕育的民主主义已经上升到了支配的地位。这使他不仅从组织上脱  相似文献   

16.
祝彦 《党史纵览》2010,(11):52-54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南京局势越来越危险.陈独秀于1937年9月9日匆匆离开南京.14日抵达武汉.租住在华中大学校园后侧一所旧式的四合院民房。陈独秀虽然不能亲自操戈上战场.但他对抗日满腔热情.积极鼓动宣传民众抗战救国。期间.除了遇上王明、康生制造的“汉奸”冤案干扰外.陈独秀的生活基本是平静的。  相似文献   

17.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在多方斡旋下,被国民党当局关押的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中共主要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于1937年8月23日结束了铁窗生涯。9月12日,陈独秀来到中国抗战中心武汉,下榻汉口德润里(今铭新街和黄石路交汇处)。抱病发表演讲,并发表文章,拥护国共合作,宣传抗战,提出"民族利益高于党派利益"等主张。无独有偶,因参加反蒋抗日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1937年8月出狱后,中国共产党表示欢迎。1937年11月20日出版的党中央理论刊物《解放》,还发表了时评———《陈独秀先生到何处去》,并以尊敬和期待的口吻说:“当独秀先生恢复了自由以后,大家都在为陈先生庆幸,希望他在数年的牢狱生活里虚心地检讨自己的政治错误,重振起老战士的精神,再参加到革命的行列中来。”陈独秀出狱之后,亦曾亲自到南京八路军办事处,向叶剑英、博古表示,赞成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此后不久,由于王明、康生在党的刊物上,硬把陈独秀这个刚从国民党监狱中出来并积极主张抗日、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诬为“日特…  相似文献   

19.
自1921年至1927年,陈独秀一直是党中央的主要负责人。1927年,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陈独秀面对危机领导无方,在党内群起反对之下被迫辞职,1930年被开除出他一手创建的中国共产党。此后,陈独秀便以中国的托派自居,成为“中国共产党左派的反对派”。  相似文献   

20.
陈晋 《学习导报》2011,(1):41-44
毛泽东1923年在中共三大上被选为五位中央局委员之一,负责组织工作,还兼任中央局秘书,协助中央局委员长陈独秀处理中央日常事务。当时中央的文件需委员长和秘书联合签署才能发出。可见,毛泽东在30岁的时候,便干起了党内事实上的"二把手"。可一年后,他便离开了这个岗位,此后便在党内政治生活中起起伏伏,屡受排挤和打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