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战初期,在日本机械化部队的进攻下,中国大片国土沦陷。然而,苏联舆论却对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给予了积极的肯定。针对这一历史情形,本文在考察的基础上认为:苏联媒体之所以对抗日战争的前途发出与战况相反的评论,一方面是因为看到了中国民族主义勃兴所展现的战斗实力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发挥的巨大凝聚作用,从而做出"中国必胜"这一判断;另一方面则是透过中日战况的表象,看到了日本在战争初期所获"战果"的背后,潜藏着诸多致败的深层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1938年五六月间,毛泽东以《论持久战》为题,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了历时9天的讲演。讲演围绕着"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与最后胜利为什么是中国的?怎样进行持久战与怎样争取最后胜利?"共讲了21个问题。最后,他明确指出,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只要坚持持久抗战,结果都是一样的:日本必败,中国必胜。这一结论,气势恢宏,掷地有声。结束时他还郑重而谦恭地表示:"这个  相似文献   

3.
《世纪桥》2015,(11)
《论持久战》是指导抗日战争方针的纲领性文件之一,其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指出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战争结局,极大地鼓舞了军心民心,为鼓舞全民族坚持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具有重大历史意义。通读全文,毛泽东同志对于中国抗战的战略自信、战略定力、战略策略贯穿其中,分析研究毛泽东对于中国抗战的"三大战略",可以发现《论持久战》对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依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湘潮》2017,(5)
<正>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火,揭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序幕。1938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年7月,就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一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7周年。总结抗战以来的经验,为全国人民指明抗战的前景,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毛泽东的历史责任。进入1938年,毛泽东一直在思考这件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大事:怎样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毛泽东的结论是:"兵民是胜利之本。"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主要政治力量暂时超越了党派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歧异,将实现民族复兴与打败日本侵略者相联系。其中,共产党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为奋斗目标;国民党提出了"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政治主张;中间力量提出了"贯彻抗日主张,恢复领土之完整"的口号。三支政治力量对中华民族复兴目标认识的一致性,推动形成了全民族合作抗战的局面和抗战胜利的最终到来。但由于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具体路径及终极指向存在着诸多分歧,导致他们在共同抗战的同时,也以自身独特的逻辑对这些问题进行着探索,从而构成了一幅幅孜孜追求民族复兴的波澜壮阔画面,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群众》周刊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唯一机关理论刊物。抗战初期,《群众》周刊围绕团结抗战进行政治动员,通过揭露日本侵华罪行,促成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通过宣传正面战场抗战的形势,调动国民党及其军队的抗战热情;通过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战场的抗战业绩,树立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与军队的抗战形象;通过批判两种错误观点,帮助人们树立和坚定中国抗战必胜和持久抗战的思想。《群众》周刊的有效政治动员,对抗战初期生气蓬勃的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三军列阵,铁甲生辉;战鹰呼啸,壮志凌云。2015年9月3日,胜利日阅兵拉开大幕,共和国武装力量以崭新的阵容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天安门城楼掷地有声地响起"三个必胜",这是历史的昭示,也是人类和平发展的铁律。  相似文献   

8.
面对日军的侵略,邓小平义愤填鹰.他愤怒地揭露道:日本帝国主义在我中华民族大地“发挥兽性,每至一村,老妇少女均被奸淫;烧杀之惨,不忍目睹;强掠什物,烧毁食粮,极尽横暴之能事.”(《解放》第72期,第7页)太原失陷后,邓小平坚定地表示:国民党扔掉国土,丢下老百姓,抗战的责任在我们肩上.我们要当仁不让!鼓起最高的决心和勇气,站在最前线和日寇拼命,同山西人民一道抗战到底!(傅钟:《征途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71页)在这民族危亡的关头,邓小平敏锐地看到,广大民众中蕴藏着酷爱自由、不甘受辱的光荣传统,潜在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抗日力量.只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全民族抗战必胜的信念,就能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掀起一个抗日的热潮.因此,他提出,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即抗日第一,反帝、反抗民族压迫,主张民族独立与解放,提倡民族的自信心”(《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卷,第24页)……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当代贵州》周刊第35期推出主题为"铭记"的抗战专辑,以整本64页的体量,全面展示贵州人民在抗战中的牺牲与贡献。精心策划与细心考据并重。抗战专辑涵盖各个方面,不仅无重要史实的疏漏,还发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例如接受高邮日军投降的新四军黔籍将领韩念龙、贵阳地母洞秘藏《四库全书》、在敌后做了大量工作的筑光音  相似文献   

10.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这一纲领的形成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时期:从"五四"运动至土地革命战争兴起,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萌芽时期;从土地革命战争兴起至抗战前夕,是其基本形成时期;从抗战前夕至抗战后期,是其成熟时期;从抗战后期至建国初期,是其进一步发展时期。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形成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引导中国文化走向现代之途。  相似文献   

11.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长白学刊》今年第4期发表了简明的文章,题为《“七·七”事变前局部抗战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文章说:中国人民的抗战史是经过一个由局部到全国、由部分人参加到全民参加的发展过程。其中37年后的八年全面抗战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中国军民在这以前的六年局部抗战。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同样应当得到公正的评价;它所建立的业绩和体现的精神,在今天同样值得纪念。  相似文献   

12.
《世纪桥》2015,(11)
<正>从建国门到复兴门,几百年来,北京长安街见证了多少沧桑,又将多少瞬间凝固为永恒。"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讲话、坚定有力的手势,激荡起人们的心潮,必将载入人们的集体记忆。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从历史深处萃取的坚定信念,也是向世界宣示的我们的历史观。"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每逢重大历史时刻,我们总会回望历史,让历史之光照亮前路。9月3日的天安门广场,军歌嘹亮、军姿雄壮,铁骑滚滚、鹰击  相似文献   

13.
<正>1936年6月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抗大前身)创办之初,女学员比较少,大多是经历过两万五千里征途的红军女战士,如康克清、林月琴、李贞等。1937年1月19日,为适应抗日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更名,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为校名,在延安开始第二期办学,抗大办学进入一个新阶段。从这一期开始,大量青年学生进入抗大学习,他们编为第四大队,其中女生区队共有59人,大多为来自各地的青年学生。延安的新女性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适逢抗  相似文献   

14.
《实践》2015,(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情回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辛历程和巨大牺牲,认真总结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大贡献和历史意义,鲜明表达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深刻指出了历史所启示的"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伟大真理。讲话高瞻远瞩、继往开来,思想深邃、字字千钧,放眼于全球和平稳定,着眼于全人类幸福,连接中国  相似文献   

15.
岳思平 《党的文献》2005,2(6):45-48
一、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和终点 第一,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社会各界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和经历时间的认识不尽统一.最有代表性的是两种说法:一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即中国"十四年抗战"说;二是从1937年七七事变算起,即中国"八年抗战"说.显然,其中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发生在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的起点应该从何年算起;二是中国抗战共进行了多少年.  相似文献   

16.
刘岩 《党史文汇》2008,(12):45-47
2008年是伟大的抗日战争爆发71周年。凡是有点中共党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八年抗战中存在着片面抗战与全面抗战这样两条抗战的路线与实践。片面抗战即政府抗战,全面抗战即全民族抗战(又称"全民抗战")。政府抗战的第一枪,尽人皆知在卢沟桥打响;而全民族抗战,始于何时何地?至今没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加以标志,这不能不说是"红色记忆"中的一大缺憾。  相似文献   

17.
<正>教育部发函要将全国教材中"八年抗战"概念改成"十四年抗战"的消息,令众多抗战历史研究专家非常欣慰。1月10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汤重南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听到教育部要求各地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消息很振奋。早在2014年,汤重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八年抗战"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十四年抗战"。汤重南说,东北军民为抗战做出  相似文献   

18.
谭幼萍 《党的文献》2005,9(6):49-53
自1995年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以来的10年中,我国史学界在全面地评价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中国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是亚太地区反法西斯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和后方基地;中国抗战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民族牺牲和伟大贡献.但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85年第4期关于抗战的几个问题 《党史研究》85年第1期中国史学界对抗战史研究有新进展 《缭望》85年第36期胡乔木在纪念抗战4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85年8月30日宦乡论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个有争议的问题 《世界知识》85年第17期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史研究》85年第4期《红旗》85年第17期 《社会科学》85年第9期《历史研究》85年第4期论中国抗日战场的特点及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研究》85年第3期论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 《毛泽…  相似文献   

20.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篇经典著作.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运用唯物史观,从社会发展规律、战争性质等角度,分析了中日两国的国情和前途,论证了中国必胜的战争结果,并深刻阐述了人民战争的伟大思想;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了中日两国的国情特点、持久战何以可能、内线和外线、反对主观性和发挥能动性、消灭敌人与保存自己、进行决战和避免决战等战争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客观、全面、发展地认识和把握中国抗战,强调了坚持抗日战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批评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唯心论和机械论等错误观点.《论持久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