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区革命历史地位重要,需要从学理上高位推进,在区域上协同创新。"苏区学"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兼及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历史文化研究和苏区精神传承弘扬创新的学科。构建"苏区学"学科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与重要的社会价值;构建"苏区学"学科的文献资料、研究机构、政策措施和苏区精神内涵的提炼等基础条件已经具备;"苏区学"学科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基本明确;"苏区学"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历史分析、综合研究、比较研究和调查研究等,发展趋势良好。  相似文献   

2.
2008年11月9日,中国政治学会苏区精神研究专业委员会暨江西省苏区精神研究会(简称苏区精神研究会)在江西省赣州市成立.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上洋在贺信中指出:"成立苏区精神研究会,研究和宣传苏区精神是我们宣传、理论战线的责任和荣光,也是现实发展的需要和期待."并且强调:"这是一个'红色学会'!作为社科类国家级学会落户江西,是我省目前唯一的一个.作为研究苏区历史与精神的社科研究学术团体,在全国是第一个."为此,我们专程采访了苏区精神研究会创始人之一、现兼任苏区精神研究会秘书长的杨木生研究员.  相似文献   

3.
《党史文苑》2015,(2):81
1.《苏区研究》是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专业学术研究期刊,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国内统一刊号CN36-1341/C,双月刊,公开发行。2.本刊坚持唯物史观,提倡实事求是的学风和踏实严谨的文风,反映苏区历史及与其相关的前沿研究与最新成果。刊登研究全国各苏区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人物、思想文化、革命精神、理论方法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共产国际、国民党和其他政治派别,以及土地革命之前之后与苏区有关的研究成果。选登有关原苏区现状和振兴发展的高质量  相似文献   

4.
苏区出版业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赣萍 《求实》2001,(12):47-49
本文通过对苏区出版史的研究 ,分别论述了苏区出版业的文化底蕴、苏区出版业的兴衰、苏区出版物的内容与特点、苏区出版业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苏区史研究呈现不断深入的总体态势。一方面,新方法新思维的运用,使认识工具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另一方面,传统范式与方法仍然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由此促进了苏区史从学科视野、学术定位到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的持续拓展,人们认识苏区史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很大突破,苏区史研究的多样性、学术性特点得到长足的提升。与此同时,在苏区史学术建设和研究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也成为这一学科未来发展的新制约。  相似文献   

6.
<正>1、《苏区研究》是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专业学术研究期刊,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国内统一刊号CN36-1341/C,双月刊,公开发行。2、本刊坚持唯物史观,提倡实事求是的学风和踏实严谨的文风,反映苏区历史及与其相关的前沿研究与最新成果。刊登研究全国各苏区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人物、思想文化、革命精神、理论方法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共产国际、国民党和其他政治派别,以及土地革命之前之后与苏区有关的研究成果。选登有关原苏区现状和振兴发展的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及对策性论文。热切期盼海内外学者、研究者惠赐佳作。3、本刊实行匿名审稿,按照学术标准取舍稿件。稿件一般不少于1万字,欢迎研  相似文献   

7.
<正>红都首都血脉相连,瑞金北京心心相印。在这个孕育生机、滋养希望的初冬时节,我们:49个红都瑞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席会成员单位、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分苏区省份党史和社科部门、国内苏区历史和苏区精神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代表,聚首北京,追念苏区革命和苏区建设的光辉历程,研讨伟大苏区精神的丰富内涵,深思新时期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伟大苏区精神的作为和责任。  相似文献   

8.
此书由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编辑,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出版,论入论文二十二篇。关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共青团专题,以前研究的不多,记文集的问世,不能不说是填补了这项空白。尤其是《苏区共青团与苏区红色政权》、《福建反“罗明路线”事件与苏区团的工作》、《苏区团中央局和苏区团中央组织系统概述》、《从苏区团中央局成立到苏区第一次团代表大会》、《略论少共国际对我国苏区青年运动的影响》等文,从苏区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青年开展了热火朝天的体育活动,它对增强青少年的体质、丰富青少年的文化生活,促进苏区的文教事业,对苏区的巩固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闽西苏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但以往从未有过这方面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为了总结历史的经验,供今天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作个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有关苏区精神的纪念、研讨和宣传活动持续开展,极大地促进了苏区革命斗争史研究的不断深化拓展,为苏区精神的确立和弘扬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总的来看,苏区精神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是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仍有不少问题如苏区精神研究的思路、苏区精神历史内涵的界定、苏区精神如何与现实联系等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闽东苏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闽东苏区人民和各界进步人士共同创造、积淀的重要文化遗产。是闽东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闽东苏区红色文化的重大政治与文化价值在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上,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闽东苏区红色文化构建了忠诚爱国的民族情怀;以勤劳勇敢为基石,闽东苏区红色文化培育了不惧艰难的坚强信念;以自强不息为动力,闽东苏区红色文化铸就了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以为民谋利为目的,闽东苏区红色文化体现了执政为民的宗旨观念。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学界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领域对苏区精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取得可喜的成果。主要表现在苏区精神的科学内涵、弘扬苏区精神的价值和启示、苏区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的内在关系的研究和探讨上。梳理近十年来关于苏区精神的研究现状及学术进展,探索其研究特点和规律,对进一步推进其领域研究的思考展望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宁化、清流,归化(明溪)三县地处闽西的北部。二战时期,宁清归红色区域是闽西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央苏区的一部分。因此,研究宁清归苏区党史,是研究闽西苏区和中央苏区党史所不可缺少的课题。现将宁清归苏区的形成发展,它与闽西苏区的关系、它的历史地位,综述于下。  相似文献   

14.
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宗旨意识;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工作作风;模范带头、争创"第一等的工作"的进取精神,构成了"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内涵.而这一好作风的形成又与苏区廉政建设过程中的思想教育、法律制度、监督机制、榜样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区精神源于井冈山精神,又开启长征精神.准确了解苏区精神的内涵与实质,分析苏区精神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有利于科学把握苏区精神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6.
苏区精神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造就的伟大革命精神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原创意义的当代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光辉一环,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苏区精神的内涵应从原生态上去研究与把握,大体可概括为24个字:坚定信念、求真务实、执政为民、清正廉洁、争创第一、无私奉献.弘扬苏区精神,对加强党的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广昌战役失利后,中共中央准备实施战略转移,这一策略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批准.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也充分考虑了留守苏区的部署问题,明确了留守苏区部队在配合红军主力转移与保卫苏区中的重要作用.在共产国际的详细指示与中共中央的周密考虑下,中共中央对留守南方各苏区的革命斗争作了具体而且充分的组织准备、军事准备和政治动员准备.文章通过对史料的重新解读并结合新公布的史料,试图说明中共中央并没有放弃中央苏区,为了使各苏区能坚持游击战争与配合红军主力战略转移,中共中央对苏区做的安排部署可谓缜密.  相似文献   

18.
1932年春,根据中共苏区中央局的指示和决定,闽粤赣省委开始筹备召开中国共产党闽粤赣苏区第二次代表大会.3月初,中共闽粤赣苏区第二次代表大会在长汀召开.这次会议的任务是:“(一)检阅一年来的斗争经验与教训;(二)接受苏区党大会的一切决议与定出更实际具体的来实现;(三)成立新省委.”  相似文献   

19.
《湘潮》2021,(10)
正湘鄂赣苏区是在秋收起义的基础上,经过平江起义,在红五军帮助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湘鄂赣苏区与罗霄山脉南段的湘赣苏区相配合,南与赣南闽西苏区、北与鄂豫皖苏区、东与闽浙赣苏区(又称赣东北苏区)、西与湘鄂西苏区相呼应,成为影响全国的六大苏区之一。中共在湘鄂赣苏区执政的实践,丰富了地域特色的党史、军史和苏区史。湘鄂赣苏区以长达10年的艰苦斗争经历,对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军队建设以及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闽北苏区与赣东北苏区地理位置相邻,都是我党早期领导农民武装斗争所先后建立的革命根据地.1930年7月至1933年4月,闽北苏区划入赣东北省(后更名为闽浙赣省),成为"方志敏式根据地"的组成部分. 方志敏作为闽浙赣苏区的主要缔造者、领导者,对闽北根据地的建立产生过深刻影响,对闽北苏区的巩固、发展和繁荣作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