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982年7月,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的儿子廖承志,发表了《致蒋经国先生信》,这封信由中国中央电视台播放。同时,《人民日报》也于7月25日全文刊登。1982年8月,台湾的国民党中央报纸登出宋美龄《给廖承志公开信》、  相似文献   

2.
余玮  施枫 《湘潮》2004,(3):11-15
周秉德是周恩来胞弟周恩寿的长女,她在少年和青年时期曾与伯父周恩来和伯母邓颖超共同生活了15年之久。《周秉德回忆在伯父周恩来身边的日子》,谈起中南海的美好时光,回忆伯父伯母对自己的关怀与教诲,时而激昂,时而沉思,恍如回到了西花厅的岁月……  相似文献   

3.
叶扬兵 《党的文献》2018,(2):115-120
关于中央文史馆的筹建,据回忆,北平解放前毛泽东就已表达过设立有关机构的想法,1949年12月2日毛泽东复柳亚子信中又提及"文史机关事"。而根据中央文史馆首任馆长符定一1951年6月23日致毛泽东信,加上《邓之诚文史札记》和《许宝蘅日记》等相关内容的佐证,中央文史馆最早正式筹设于1950年春。从毛泽东复柳亚子信中谈及的"车中信"这一线索入手,结合柳亚子的行踪活动进行分析,毛泽东12月2日复柳亚子信很可能写于1950年,而不是1949年。  相似文献   

4.
<正>1985年,邓颖超同志最后一次重返红岩,题写了"红岩精神,永放光芒"八个大字。在离开重庆时,她深情地说,红岩的事情就拜托大家了。随后,在邓颖超同志的关怀下,《红岩春秋》创刊,并成为学习研究宣传红岩精神中心刊物。时光弹指一挥间,红岩精神却历久弥新,始终激励我们砥励前行。  相似文献   

5.
荐书     
正《我的伯父伯母周恩来邓颖超》这是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的一部回忆录。作者从亲历者的视角,以细腻翔实的笔触,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在中南海西花厅与伯父周恩来、伯母邓颖超一起生活的难忘岁月,记述了周恩来、邓颖超对自己的成长、工作和婚姻的关心教育指导,从侧面反映了周恩来、邓颖超的精神风范。书中还披露了许多过去鲜为人知的内容,例如邓颖超、周同宇的口述回忆文章等,并配有数百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其中部分是首次公开。  相似文献   

6.
《湘潮》1984,(3)
在毛泽东同志九十诞辰出版的《毛泽东书信选集》一书,收录了毛泽东的三百七十二封信件。收入此书最早的是一九二○年十二月一日致蔡和森等在法国留学的新民学会会员的信,最后一封信是一九六五年九月二十五日给邓颖超同志的。在几百个受信人中,受信最多的是黄炎培,他共收到十七  相似文献   

7.
<正>据5月8日的《解放军报》刊登的文章说,近读邓颖超回忆文章,感到周恩来总理的保密观很值得我们学习。革命年代,周恩来和邓颖超无论在通信中,还是在家中,从来不提党的纪律不许说的事情。相对而言,我们有的同志保密观念就要差得多。有  相似文献   

8.
梅兴无 《党史博采》2022,(12):18-22
<正>2022年是中国一代越剧大师袁雪芬诞辰100周年。周恩来、邓颖超与袁雪芬密切交往几十年,给予她亲切的关怀和厚爱,引领着她的人生方向和艺术道路,也促进了越剧的改革和繁荣。袁雪芬在《求索人生艺术的真谛》一书中写道:“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大姐的厚爱,是我一生中的大幸!”提议袁雪芬出席新政协会议1949年6月,周恩来担任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共同纲领》起草小组组长,开始了紧张的新政协会议的筹备工作。  相似文献   

9.
正浮现在我眼前的是邓颖超早期的一篇文章(应称文献):《错误的恋爱》。它发表于1923年4月天津《新民意报》副刊第二期《女星》上,署名"颖超",距今将近一个世纪。邓颖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的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九十六年前,她为什么写这样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10.
2014年2月4日,是邓颖超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邓颖超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她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作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卓越领导人,邓颖超曾担任第一、二、三届全国妇联副主席,第四届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她不止一次地说过:"我对妇女工作的关心和责任,一直承担到生命的终止。"而她与周恩来半个世纪的战斗情谊,以及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伉俪情深,也给后人留下了一段段脍炙人口的佳话。作为全国范围内唯一一份学习研究宣传周恩来及南方局培育形成的"红岩精神"之中心刊物,《红岩春秋》就是在邓颖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大力倡导和直接支持下创办的。25年前《红岩春秋》创刊时,已是85岁高龄的邓颖超亲笔题写刊名,寄望之殷,嘱托之重。今天,作为这项事业的继承者和后来人,我们特精选一组文章,以表达对邓颖超同志深深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11.
正1992年7月11日,邓颖超与世长辞。笔者当年曾随中共淮安市市委、市政府和周恩来纪念馆、故居的工作人员代表一起进京吊唁,亲历了在北京的邓颖超葬事活动。现在回忆起来,犹在昨天,特撰此文,以纪念这位与周恩来的名字紧紧相连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噩耗传来举世惊1992年7月11日晚7时,我正边吃晚饭边看央视的《新闻联播》,突然电视上传出了震撼人心的哀乐声,一幅十分熟悉的照片出现在屏幕上,播音员以沉痛的心情宣告了"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邓颖超同志逝世"的不幸消息。顿时,一口未咽下的饭沾着我的泪水滚回碗里。  相似文献   

12.
1996年8月8日《报刊文摘》头版刊有一则摘自8月1日《广州日报》的消息:《周恩来邓颖超订婚照将公开》.消息还说,由邓颖超在津同学与同事张广煦收藏的这批资料将由其儿子张文藻捐给天津筹建中的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其实,凡是了解周恩来、邓颖超两人相识、恋爱和结婚经过的人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俩不可能有订婚照.周恩来和邓颖超是1919年“五四”运动时在天津相识的.当时,周恩来21岁,邓颖超只有15岁.名字还叫邓文淑.后来,周恩来因领导学生运动被反动当局逮捕,获释后即去了欧洲.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只是相识和短暂地相处,根本没有,也不可能谈情说爱,也就更谈不上拍什么订婚照了.周恩来旅欧时经常与国内的亲友、同学们通信,而收到他信最多的人就是邓颖超.通信多了,彼此的了解也就加深了.“周恩来主动向邓颖超求爱,并要求尽早得到她的答复”.邓颖超后来回信答复了.因此.他们“是在通信中确定恋爱关系的”.如果这时他俩就算订婚的话,一个在欧洲,一个在天津,怎好拍订婚照呢?1924年周恩来回国到广州投身火热的大革命运动.他于1925年1月趁上海出席中共第四次代表大会的机会托北京代表高君宇当“红娘”捎信给邓颖超,这时,邓颖超也因在天津积极开展革命活动遭反动当局通缉.  相似文献   

13.
宋庆龄为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及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人物。邓颖超在回忆文章中说:"宋庆龄这个名字象征着自辛亥革命以来,七十年革命的历程。"邓小平同志在悼词中评价她:"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紧跟历史的脚步不断前进,从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志先生之志,行先生之行是实现转变的前提;这一转变是她始终跟随历史的脚步不断前进的时代感和进步性使然,是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邓颖超是红一方面军中参加长征的30名女红军之一。1992年7月11日.她与世长辞,走完了自己光辉的人生征程。《人民日报》7月17日刊出的《邓颖超同志光辉战斗的一生》,对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德高望重的第六届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同志”,在红军长征中的经历只提了一笔:“1934年10月,带病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然而,她当时是怎样带病参加长征,她在长征中有什么样的经历,以及数十年后又是怎样回顾长征路,口述长征事,撰写长征史的呢?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邓颖超往来书信四封(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一九五四年十一月)邓颖超致周恩来(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十二日)来:你走了三天了。我可想你得太!这回分别不比往回,并非惜别深深,而是思恋殷殷!这回我们是在愈益热爱中分别的,何况在我还有歉意缭绕心头呢!我真想你得太...  相似文献   

16.
<正>邓颖超是原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妇委书记和红岩精神的培育者之一,对红岩怀有深厚感情。1985年,邓颖超最后一次回到红岩,她高兴地在原南方局办公楼前摄影留念,并挥笔题词"红岩精神,永放光芒"。离别之时,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红岩的事就拜托大家了!"  相似文献   

17.
为了纪念邓颖超诞辰 96周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邓颖超书信选集》 (以下简称《书信集》) ,不久就要和读者见面了。《书信集》收入邓颖超从 1932年至 1992年 ,在长达 6 0年间致党内同志、党外友人、烈士子弟、亲属故旧、国民党政要及有关部门等书信近 170封。书信大部为从收信人手中征集来的手迹 ,绝大部分首次公布。全书以情文并茂的流畅语言 ,通过交流思想、倾诉心声 ,传导感情、寄托希望的书信媒体 ,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 ,栩栩如生、多姿多彩地展现了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运动的卓越领导人邓颖超 ,…  相似文献   

18.
张启良 《广东党史》2010,(10):13-16
<正>邓颖超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在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她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天津是她革命活动的起点,广东则是她早期革命活动的"第二站"。宋庆龄十分钦佩邓颖超的革命精神、意志和工作能力,并高度地赞扬:  相似文献   

19.
正开卷有益,是每个读书人最深刻的体会。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经常出现在我身上,于是,我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加强自身"补钙",阅读了《细节决定成败》《关键在于落实》《致加西亚的信》等书,特别是读了《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后,收获颇丰。  相似文献   

20.
正周恩来的终身伴侣、党和国家的杰出领导人、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邓颖超祖籍河南光山,出生于广西南宁,而她成长、投身革命的地点却在天津。因此,在她1992年7月11日去世前,留下遗嘱将骨灰撒入天津海河,回归大海。邓颖超生前对"娘家"河南省有着特殊的情感,曾多次建议和支持周恩来将其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派往河南工作、学习。邓颖超热爱她的"娘家"河南,同时,她对"婆家"江苏淮安(今淮安市淮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