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具有重大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内核,只有核心价值观这个内核稳定,才能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重视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积极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高校政治安全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教师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中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新时代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具有社会必然性、内在必要性和现实迫切性。高校要高度重视,加强引领,培育和提升高校教师意识形态安全的五大能力,严把办学方向、突出思想引领、把握时代大势、发挥关键作用,把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关系到新疆的稳定与安全,而新疆的稳定与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安全.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有利于确保新疆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当前境内外敌对势力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对新疆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和破坏,致使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许多不足之处.维护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必须从发展经济、加大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理论体系研究、发挥群团组织的优势、各级党政高度重视新疆意识形态工作来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实现新疆社会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4.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涵就在于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在高校的稳定性。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信息生态以及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和信息生成过程的不可控直接冲击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对此高校在思想上要重视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方式和构建符合大学生特点的话语,从而维护好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在高校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世纪桥》2017,(11)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对维护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意义。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从事关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大学生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教育,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6.
熊丹 《党史文苑》2016,(6):62-65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当前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从意识形态变迁的视角对意识形态进行考察后可以看到,尽管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一定独立性,但作为一种社会上层建筑,它总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变化,因而所谓意识形态安全,本质上是一种功能性安全,起着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维护功能。树立一种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意识形态新安全观,有利于从根本上澄清这一问题的实质,从而避免陷入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桎梏。  相似文献   

7.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提出了要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文章在新媒体视阈下提出运用四个途径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好阵地,掌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建好网军,掌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管理权;内容为王,掌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亮剑发声,掌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8.
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的“普世价值”作为西方国家在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武器使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普世价值”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领域的指导地位、冲击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阻碍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消解了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感召力。面对“普世价值”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形成的危害,应敢于抵制“普世价值”、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意识形态话语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意识形态竞争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价值观自信;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打破西方迷信。  相似文献   

9.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视角,梳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含义,提出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中要做到“六个统筹”。总结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基本状况和安全风险,深入讨论总体国家安全观对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方法论意义,提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中,应当充分考虑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独特性,坚持党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绝对领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统筹各种安全要素,主动抵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积极塑造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0.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文化生态是指从生态学的维度研究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诸多文化要素的有机系统。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文化生态建设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如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导致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文化生态建设的文化环境之困;错误思潮渗透蔓延导致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文化生态建设的思想环境之困;以及网络传媒异军突起引发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文化生态建设的网络环境之困。因此,有必要探索一条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文化生态建设的现实路径,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全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大趋势,其跨时空、大容量、开放性、交互性等传播特点和优势,使得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为高校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资源、新平台,也为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更严峻的现实挑战。全媒体视域下,高校要加快树立全媒体融合思维,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善用大数据筑牢高校网络阵地。  相似文献   

12.
当前,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注入新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现实挑战。高校应立足大数据在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中的特有价值功能,革新数据理念,树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数据意识;管控技术规范,贯通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渠道;挖掘数据资源,深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数据爬取分析,着力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和大数据理念的不断深入,数据治理现已成为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全新方向。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必须抓住国家大数据建设的战略机遇。新的技术条件为高校意识形态治理注入新内涵和动力的同时,也带来诸如数据拜物教等风险。加强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须创新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立健全大数据保障体系,完善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大数据嵌入机制,狠抓高校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提升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也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加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如何有效增强当代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和能力,是摆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文化软实力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着非主流社会思潮、西方和平演变和文化霸权等多方面的挑战,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路径,需要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开展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等有效举措,切实维护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保障社会生活安定有序的客观需要。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战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些根本性的问题,直接摆在各级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位。而各高校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大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教育遇到新的挑战,面临新的任务。这就要求各高校必须高度认识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并且要适应新形势,结合新任务做出新的调整。  相似文献   

17.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高校必须重视的课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拓展了高校校网络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因此,只有不断健全保障机制、着力打造长效机制、完善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等方面的建设,才能确保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8.
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旗帜与灵魂.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坚持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9.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国内复杂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行为的失范带来的双重挑战、西方意识形态强力渗透的压力、网络化传播方式带来的挑战以及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自身不适应所带来的困境等方面的原因,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还面临诸多挑战。通过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统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大力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加强意识形态安全领导以及充分发挥思政课作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自觉等措施,切实解决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低效性问题,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培养值得信赖的人才。  相似文献   

20.
《求实》2014,(1)
在大调整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我国意识形态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成为时代重大课题。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在社会整合的过程中努力实现意识形态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是维护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