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荷兰殖民统治对印尼现代政治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回顾了荷兰在印尼的殖民统治过程和特点 ,同时也简要论述了它对印尼现代政治发展的影响。本文认为 ,现代印尼政治中的许多问题都与殖民统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只有充分了解殖民统治的历史影响 ,才能更好地了解现代印尼政治发展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2.
1999年印尼政府出台的地方分权法案改变了印尼国家的整体架构,确立地方自治为全国范围内实行的制度。既有的研究认为,地方分权能够激活社会资本,促进民主化进程,提升民主素质。然而在印尼,尽管分权法案出台后其政治民主化的速度和水平都得到了提升,但2004年之后出现政治转型停滞甚至部分倒退的迹象。因此,对于印尼地方分权与民主化的长期后果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需要进一步做出解释。本文认为,分权初期民主化进程的显著提升,得益于分权制度顺应了印尼急速政治改革的时代需要,地方分权与民主化构成了互相促进的关系;在政治变革的内外压力退潮之后,包括旧派官僚、政党体制、舆论自由等诸多方面表现出民主化的停滞和旧制度的复归,这一变化过程共同指向了其背后的传统"家产主义"的权力结构。这种权力关系内嵌于威权时期的印尼政治和社会之中。拥有深厚合法性资源的传统政治力量在经历政治剧变的压制后,逐渐适应了新的民主制度游戏,重新积累起带有民主合法性的政治资源和力量,从而塑造了地方分权和民主化嫁接的印尼政治转型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3.
郑一省 《当代亚太》2006,35(7):32-37
在后苏哈托时期的民主政治化进程中,随着诉求议题的多元化,印尼的政党制度从一党控制下的三党制向多党制转变,伊斯兰性质的政党仍然举足轻重,而华人政党则破土而出。本文认为,政党制度的这种变化对印尼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是遏制了印尼专制政府的产生;二是逐渐出现了一批政治精英;三是提高了民众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此外政党体制的软弱也造成印尼政局经常出现不稳和混乱。  相似文献   

4.
潘玥  肖琴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3,(2):40-53+153-154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印尼“五通”合作成绩斐然,两国关系持续向好,并明确了共建中印尼命运共同体的大方向。然而,在这种背景下,印尼的涉华传播仍存在很多问题,与中印尼关系的正向发展背道而驰。其中的原因,一是印尼媒体涉华报道被程式化地纳入富有冲突性的“政治化”框架中,“一带一路”倡议与涉华议题遭遇污名化传播,印尼媒体负面涉华报道较多;二是中国国际传播权重不足,在外宣中存在话语体系不当、重心偏差、缺乏规划和深耕等问题,外宣成效有待提高;三是受冷战思维的影响,部分印尼人对综合实力日益提升的中国抱有疑虑,质疑“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进而对中印尼合作项目、中国企业与中国劳工提出疑问与批评。由此,中国在印尼的国家形象,印尼对中国的好感度和认同感均受到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可以根据国家形象理论,从不同角度提升国家形象,建构新时代国际政治传播背景下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进而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共赢。具体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途径塑造正面的国家形象标识;二是企业坚守底线,合规经营,担负起社会责任,促进互利共赢;三是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自塑”能力,展示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  相似文献   

5.
哈比比 (BacharuddinJusufHabibie ,1936~ )于 1998年 5月至 1999年 10月担任印尼共和国总统 ,是印尼第三位总统。哈比比在执政时期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措施 ,使印尼成为所谓“世界上第三大民主国家”。哈比比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实行政治改革的 ?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如何评价这些政治改革措施 ?这些都是值得关心的问题。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印尼政治发展的路向 ,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讲 ,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本文试就有关问题作一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童莹 《东南亚研究》2018,(2):137-151
公共记忆不单是回忆、文化遗产抑或主体对历史的构建,而是与群体日常生活实践同步的,是集体观念和知识不断被创造、叠加和更新的社会过程。海外华人的公共记忆不只是"乡愁",更展示了华人群体从故乡到他乡、住在国在地化以及当代跨国实践这一完整的族群发展脉络。本文即以印尼马鲁古群岛北部华人为例来探讨作为社会过程的公共记忆在当地华人社群发展过程中的促进作用。作为社会过程的公共记忆不仅能增强海外华人的族群认同,同时也通过习惯记忆和文化记忆的方式保证了文化的代际延续,特别是对那些在异质文化和复杂政治环境中生存的华人来说,公共记忆是使华人保持族群独立性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印尼经贸合作关系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尼是亚洲的重要国家,在东南亚国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印尼又是中国的近邻,中国一直很重视发展与印尼的友好合作关系,特别是两国的经贸合作关系。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迅速发展,这对中国和印尼关系会产生什么影响,最近中国印尼经贸关系发展情况如何,前景怎样?这些问题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印尼的社会问题由来已久。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 ,印尼的社会问题不断恶化。它既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又影响了政局的稳定。如何解决社会问题 ,是印尼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就金融危机以来的印尼主要社会问题的表现、成因、对策作了分析 ,并从中得出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了印尼妇女运动的发展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印尼妇女非政府组织与妇女的社会动员所扮演的角色、起到的作用以及面临的各种问题.通过揭示印尼既定政治环境中妇女非政府组织、妇女的社会动员与妇女运动之间复杂的互动与联系,本文尝试对"妇女与发展"问题在印尼的表现进行初步的勾勒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仇朝兵 《美国研究》2007,21(2):83-100
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让公共外交在美国对外政策议程中的重要性被再次凸现出来。在推行对印尼的公共外交时,美国既重视短期目标与长期效果的统一,也注意到传统外交与公共外交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美国加强对印尼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国家的公共外交,首先是出于九一一事件之后国际反恐的需要,意在消解印尼民众的反美情绪,尽可能降低极端主义和激进穆斯林的影响,改善美国的形象;但随着亚太地区形势的变化,美国对印尼的公共外交又被注入更多的地缘政治因素。由于存在各种复杂因素,评判美国对印尼的公共外交时,既要重视其对短期内改善美国形象所发挥的作用,更要关注其长期效果,特别是对形成印尼精英层稳定的美国观所发挥的作用。同时,还应注意传统外交与公共外交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对印尼的外交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对印尼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同印尼建立和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在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与印尼建立和发展双边合作.这一政策改善和发展了双边关系;有利于维护新加坡的生存与安全;促进了新加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合作、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非政府组织经常被看作是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的基础。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社会发展来说,非政府组织至关重要。关于这一点,印尼这个东南亚地区的最大国家体会得相当深刻。本文将通过探讨苏哈托政府时期印尼非政府组织的生存发展,展示非政府组织在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中的杠杆作用。  相似文献   

13.
区域大国与区域秩序建构之间的关联是新近区域大国研究的重点。文章在批判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将中等强国身份融入区域大国身份及区域秩序建构的新综合分析框架,借以分析印尼如何在东南亚区域主义进程中塑造大国身份并建构区域秩序。新综合分析框架指出,区域大国是实力、认知与能力实践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能力实践是区域大国塑造大国形象并建构区域秩序的主要过程。区域大国能力实践就是协调国内政治、自我对区域秩序的目标、区域伙伴的态度和因应以及域外大国的认可和影响四者间关系,并从内外双向建构区域秩序的过程。文章基于此分析框架,通过对印尼在东盟、"不结盟运动"及G20等机制内区域大国实践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印尼在区域自主秩序建构中,从次区域政治大国逐渐发展为区域大国的过程,并分析了其中印尼对东南亚区域秩序内部建构、外部建构与内外建构通联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构建多元和谐的印尼社会"是印尼新政府在民主化转型进程中提出的重要执政理念,其具体实践端赖于当地社会与华人社会的互动与建构.1998年后,多元和谐理念在印尼新时期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实践促进了印尼华人社团的解禁与蓬勃发展,华人社团也由此得以在社会、文教、政治和经济领域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全面参与印尼多元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张洁 《当代亚太》2007,(8):32-38
非暴力运动在印尼的政治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这突出表现在苏哈托下台及威权政治结束的历史性转折过程之中.本文认为,学生组织是非暴力运动的激进力量和主要参与者,他们发动的民众运动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和社会压力,直接影响了反对党和伊斯兰教组织中的反对派政治精英的立场,加速了苏哈托政权内部的分崩离析和苏哈托的下台.但是,印尼的非暴力运动也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反对力量发展缓慢,在斗争目标和策略上较为保守,始终未能形成统一的反政府联盟.这就决定了后苏哈托时代的印尼民主化将是通过合法途径逐步改革的长期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化是当前印尼华人社会的新动向。印尼及国外学术界对此极为关注,并作了认真研究。我国学术界在讨论印尼华人问题时有所涉及,且有不同看法,但尚未作专门研究。本文对印尼华人信奉伊斯兰教的历史、当前华人穆斯林的特点、实现华人伊斯兰化的阻力,以及印尼政府和社会对华人伊斯兰化的反应等问题作了介绍。作者持肯定和乐观的态度,指出伊斯兰化有利于华人的生存发展,是华人自然同化的发展趋势;还认为,通过我国穆斯林与印尼华人穆斯林建立密切关系,将有助于中印(尼)两国的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17.
印尼总统直选经两轮投票后,苏西洛以多数票当选为印尼第六届总统.印尼是东南亚地区大国,国际社会很关注印尼新政府国内外政策的变化.苏西洛总统组建的新内阁有什么特点?新政府对外政策和国内政策的走势如何?新政府面临的挑战是什么?这些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张洁 《当代亚太》2007,(1):20-29
本文着重分析了亚齐问题实现政治和解的主要原因,包括印尼中央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及其政策调整、自由亚齐运动组织斗争策略的变化、国际社会的斡旋与调解以及印度洋海啸发生对政治和谈的影响等.其中,印尼中央政府运用的政治和军事双重手段对结束亚齐分离运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从目前来看,亚齐政治和解进程发展顺利,然而亚齐地区长期和平的实现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19.
苏哈托政权倒台后印尼进入了多党政治时期。目前要求限制政党权力的反政党情绪和行动正在印尼蔓延 ,与多党体制的确立和民主的进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本文从反政党情绪产生的原因、现状和反政党行动的作用及性质等方面对印尼多党体制建立过程中的影响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末,韩国逐步意识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开启了其追求公共外交突破的新阶段。基于塑造一个良好、健康和正面的国家形象目的,韩国政府和韩国民间组织拉开了在公共外交领域的耕作的序幕。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韩国文化逐渐被定位为韩国公共外交的主要工具之一。韩文化在传播过程增进了韩国对外交流以及加强了国际社会对韩国的认同感,同时,韩国公共外交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技术变革等限制因素也不容忽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