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亲民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在后天的学习实践和家庭社会环境熏陶中形成的,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社会条件。它的主要内涵是爱民、为民、惠民和敬民。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习近平的亲民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理论基础,提出了新时代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这一思想和方案正在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从学理角度进一步阐释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挖掘这一思想的若干重要基础,对于更广泛传播这一思想,扩大其国际认同度,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思想基础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当今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已经给我们揭示出,人类命运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廉政观的形成具有其思想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廉政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廉政思想是习近平廉政观的重要理论来源.人民群众的智慧与期盼,是习近平廉政观形成的思想根源.习近平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从政实践是习近平廉政观形成的实践基础.反腐倡廉、勤政为民是习近平廉政观的重要思想主线,其内涵丰富而深刻,在新时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气势恢弘,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尤其是讲话贯穿的思想精髓:"坚定信仰追求、历史担当意识、真挚为民情怀、务实思想作风和科学思想方法",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与党性要求的集中体现。本文撷取其中"真挚为民情怀、务实思想作风"为主要内容,以务实亲民为题较全面地阐述习近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坚定坚持,以及具有时代特征和个性风格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论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基础上的人学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的高度统一。要想科学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就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科学地回答"如何认识人"的问题。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哲学基础对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本体与认识的同一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社会建设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科学、准确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社会建设思想的精神实质,就必须从历史维度和实践维度去科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社会建设思想的实践发展脉络。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社会建设思想的实践溯源,充分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文化、扶贫脱贫和社会治理等民生领域方面的思想与实践经历,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准确理解和科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社会建设思想的精神实质,有助于各级党委政府推动社会建设和民生领域的地方实践。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习近平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观立意深远、内涵丰富,它要求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应以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根本诉求",以"四观"和"四德"建设为"基础工程",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为"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正>自1983年起,新疆在每年5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深入学习宣传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疆精神等。民族团结的民心基础、社会基础、群众基础、法治基础、情感基础、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经过33年的锤炼已经无比坚实。在此基础上,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新时代社会建设重要论述是在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在借鉴、吸纳前人社会建设重要论述有益成果的基础上,逐步丰富发展起来的。习近平新时代社会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由改善民生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观、创新社会治理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构成,内涵丰富、逻辑严密、思想深刻。"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社会建设重要论述的方方面面,成为其价值所在和强大感染力、旺盛生命力之所在。习近平新时代社会建设重要论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社会建设、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0.
心理健康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维度。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做出了许多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心理健康的重要论述有其内在生成逻辑:以全球严峻的心理健康形势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时代背景;以马克思主义人本心理观与中国共产党人心理健康理念为理论渊源;以我国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发展、主体成长、教育培训增强、管理监督完善为实践基础;以中国传统"和"文化思想与"治未病"思想为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的新境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青年建功立业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大体上分为"基础篇""核心篇""实践篇"三个方面,体系完备、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对新形势下推进青年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决不是凭空而来的,其产生有着深厚的社会实践基础,这个实践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和伟大实践。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和伟大实践的精准扶贫思想有着一个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一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孕育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可以视为精准扶贫思想的孕育期,因为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扶贫、脱贫问题。1988年6月,带着福建省委的重托,习近平同志从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本取向体现在四个方面: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为根本立场,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以"以人民为中心"为发展思想,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目的。这一思想的形成渊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史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深厚滋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民本底色具有鲜明的实践要求,其最根本的来源是实践,其最后的归宿是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实践中,融会于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和具体举措中。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腐倡廉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于新时代的完整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具有深厚的基础和来源。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代使命是习近平关于反腐倡廉重要论述形成的政治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反腐倡廉思想为习近平关于反腐倡廉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我们党历代中央领导人一脉相承的反腐倡廉思想为习近平关于反腐倡廉重要论述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来源;我国以人为本和为吏以廉的优秀文化传统为习近平关于反腐倡廉重要论述提供了文化底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反腐倡廉实践和习近平本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从政经历为习近平关于反腐倡廉重要论述提供了深厚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世纪桥》2015,(2)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主要体现为以实现"中国梦"为奋斗目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一个主体";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二轮推进";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腐倡廉和法治中国建设为"三管齐下";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四个战略";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制度建设为"五位一体",从而构成习近平化美好梦想为现实制度的治国理政思想。习近平同志长期基层工作实践是其治国理政思想生成的主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每个时代的思想理论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活动的结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理论渊源,既反映这一新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特征,又彰显它的重要历史贡献,更是我们认清其行动指南和方向引领作用的基础。正所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得彻底才会用得纯熟。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的重大历史性贡献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这也是十九大党章修正案最突出的亮点。它具有充分的时代依据、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党的基层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基层党建工作影响着基层社会治理的水平,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保障,是破解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的必然选择,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一、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依据(一)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宗旨决定的,体现了鲜明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政党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内容,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基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围绕着“法治浙江”有许多关于法治建设的深沉思考和重要论述。习近平在浙期间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可以概括为法治理念论、法治本质论、法治与德治互补论、立法基础论、依法行政论、司法公正论和法治社会论。我们从中探掘其思想的实践渊源、理论渊源和文化渊源,看到习近平在浙期间关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与其进入中央工作尤其是担任总书记后形成的“法治中国”思想在精神上是相通相承的。  相似文献   

20.
颜晓峰 《党建》2023,(8):21-24
<正>人民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主张和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人民观,是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大实践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