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有刑法学者对"有利于被告原则"或"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进行了探讨,但由于学者们对这两种称谓以及理论背后的价值基础,在理解上存在语境上的差异,学界并没有对这一理论问题达成共识。本文试对该原则进行系统的解析,明确此理论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2.
朱尚春 《法制与社会》2011,(28):298-298
无罪推定原则和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上在刑法上有很强的相似性,但是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是无罪推定原则的一个具体制度,其意义和价值都更好的阐释了无罪推定原则的具体适用。因此,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的正确实施是无罪推定原则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周庆华 《法制与社会》2011,(19):295-295
保障人权最重要的体现便是存疑时有力于被告的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如何使用是司法公正与人权的重要保障。本文从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的含义和渊源入手,探讨其存在的价值及存在的意义与目的试图从价值、意义及目的几个方向来推断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是使用。使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寻找出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卢作义 《法制与社会》2011,(19):296-296
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是天赋人权人权思想统一的一种体现,是由"人类理性决定的"。这就说明了当行使国家公权力的法律机关所掌握的证据不足以证明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但是嫌疑人确实实施了犯罪行为。在构成犯罪的情况下,依照法定的程序,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刑事判决。尽管这一原则是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但是,在作者看来,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的价值和精神对于原则的具体适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有利于被告原则,是指在适用法律和认定案件事实存在模糊时,应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结论。该原则不是一项普遍适用的刑事司法原则,将该原则扩大适用至刑法领域是错误的。它背离刑法的价值选择,不符台当代罪刑法定的精神蕴含,有悖于我国基本的刑事政策要求和刑事立法精神,且在实践中执行这一原则弊多利少。对于许多有疑难争议的刑法规范的理解,当存在两种以上的解释时,不能简单地选择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释,而是应当根据刑事立法精神,寻求一个最恰当、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正> 刑事被告有无举证责任,目前在我国诉讼法学界尚有争议。笔者认为刑事被告应无举证责任。本文就此谈一些个人的看法。根据刑事诉讼法的任务和保护被告合法利  相似文献   

7.
刑事诉讼强制措施通常应当包括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人身自由暂时限制的措施,对其财产,如住宅、物品的搜查、扣押措施以及对其隐私权干涉的措施。一些国家,如美国、英国,没有使用“强制措施”一词,但均有以上三类措施;有些国家,如中国,使用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中,法律规定了被告人享有较为广泛的诉讼权利。但是对于被告有无举证责任问题法律无明文规定。因此,法学界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即:除自诉案件外,公诉案件中的被告没有举证责任。如果让被告负举证责任,就会违反社会主义法制,侵犯公民的合法权利,使无辜的公民受到不应有的刑事追究,甚至可能冤枉好人、放纵坏人,  相似文献   

9.
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当案件事实在证明过程中出现不确定的因素时,应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释或认定。该原则也被称为罪疑惟轻原则,“是指犯罪事实存在与否在证据上尚有合理怀疑时,则本乎刑罚解释谦抑性的作用,应为有利于被告之推定”。其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在数额犯罪中,当被告人的供述与其他言词证据不一致时,以其中较低的数额认定,即所谓的就低认定规则。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需要解决的是证据与证明的问题,而从法律层面上看,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4款所规定的存疑不起诉制度、第162条第3项所规定的罪疑从无制度,都是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与体现。  相似文献   

10.
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理论,解决的是证明刑事被告人有罪或无罪、罪重或罪轻的责任归属问题。在刑事诉讼中谁负有举证责任,特别是刑事被告人有无举证责任,中外法学界、司法界众说纷纭。归纳起来,观点主要有二:  相似文献   

11.
有利于被告原则适应现代刑事诉讼“保护人权”这一目的 ,在程序操作中切实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利的充分行使和真正实现 ,从而保证整个刑事诉讼程序运行的流畅 ,是立法与司法实践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2.
"有利被告"的实体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月13日,中国法学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颁奖典礼。荣获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的是:海南大学教授谭世贵,武汉大学教授周叶中,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马怀德,湘潭大学法学院教授邱兴隆,清华大学教授许章润,四川大学教授左卫民,北京大学教授陈瑞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莫纪宏,外交学院副教授薛虹(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卢建平。1月14日,中国法学会举办了"首届中国青年法学家论坛",新当选的十名杰出青年法学家就自己的学术观点进行了精彩讲演,本刊现将其中四位青年法学家关于刑事法治的讲演观点摘要刊发。  相似文献   

13.
如何看待有利被告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利被告原则或有利被告论是法学界十分敏感的学术问题,从50年代开始,一直是法学研究禁区。1957年整风反右时曾经成为批判的对象,认为有利被告论已不是思想范畴的问题,不是学术争论的问题,而是属于站在什么立场上的政治问题。有人不得不对自己提出的有利被告论进行自我批判,认为有利被告论是“资产阶级由欺骗劳动人民而变成镇压劳动人民的一个政治问题。在我们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里,既不存在‘不利被告’的理论和作法,也不会存在任何‘有利被告’的基础,这是由于社会主义的司法本质所决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法学界对无  相似文献   

14.
论"罪疑唯轻"原则下刑事被告之举证负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珊珊 《法学论坛》2007,22(6):82-87
罪疑唯轻是刑事法中的重要裁判原则,裁判者在犯罪事实存在疑问时必须作出有利于被告的裁判.如果公诉方不履行法定的证明责任,或者刑事被告提起"有事实根据的合理怀疑"使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裁判者应当遵守罪疑唯轻原则作出有利于刑事被告的判决."选择确定"本质上是罪疑唯轻原则例外,但刑事被告在选择确定中仍无需承担主观的举证责任,只承担客观的证明责任.在程序性事项上,除重大的影响刑事被告权利的事项外,罪疑唯轻无适用余地.  相似文献   

15.
本文指出司法实践中对"存有利于被告"原则有滥用之势."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在本质上是个证明责任问题,仅适用于证据和事实上存在的疑问,且必须是合理的疑问.  相似文献   

16.
刑事和解在全国各地红红火火的试行着,它的试行为刑事司法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它刚刚萌芽,还很稚嫩,存在着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加深人们对刑事和解的认识,促进它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与刑事被告:反对自证其罪——走向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卜思天.儒潘基奇*张采风译导论职权主义(Inquistorial)和当事人主义(Adversarial)两大长期并存的刑事诉讼模式,其分歧所在是一直长期存在的两种相互冲突且难分难解的基本哲学观,即...  相似文献   

18.
在刑事诉讼中,侦查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如果把这一阶段的工作做好了,就为下阶段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使起诉和审判工作能够顺利地进行。而讯问被告人又是侦查活动中一个必经的环节,把这一环节搞好了,侦查活动中的许多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可见,讯问被告人在整个刑事诉讼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其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现就其中三个方面的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正12月4日,在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庭上,刑事在押被告人身着便服出庭。当日是我国首个国家宪法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与市公安局联合发文规范刑事案件被告人出庭受审着装,禁止让刑事在押被告人或上诉人穿着识别服、囚服等具有监管机构标识的服装出庭受审。(12月5日《青岛日报》)按照法律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而刑事在押被告人从法律意义上讲,只是犯罪嫌疑人,而非罪犯。其在经法院依法判决为有罪之前,应当被视为无罪公民。从这个意义上说,法院庭审禁刑事在押被告人穿着  相似文献   

20.
魏晓娜 《法学家》2005,(1):107-115
刑事诉讼的理想境界是这三者的和谐结合有罪者受到惩罚、无辜者获得保障、罪与刑相适应.其中,无辜者获得保障是最为重要的价值.为了实现刑事诉讼中的实体正义,应当坚持无罪推定原则和证明标准高要求.同时应当将起诉法定主义和起诉便宜主义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