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抢劫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实施抢劫过程中对被害人使用暴力或其他方法,造成被害人死亡。在我国刑法中,没有独立的抢劫杀人罪,处理抢劫杀人行为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两个独立罪名。  相似文献   

2.
郭健 《中国检察官》2011,(10):74-74
[案情】陈某某日晚伙同刘某,郑某在陈某家中吸食毒品。郑某因注射毒品过量而昏迷。陈某、刘某二人见此便将郑某平放在地上用手掐人中,用双手压胸部做人工呼吸。后,陈某、刘某再次吸食毒品海洛因。期间,郑某一直处于昏迷状态。次日凌晨1时许。陈某、刘某二人发现郑某嘴角有点血,陈某用纸擦掉后,将郑某抱到刘某的踏板摩托车上,陈某骑摩托车带着刘某欲将郑某送回租房处,行至环城路一批发市场时,陈某驾驶摔倒,将郑某摔下车。  相似文献   

3.
【裁判要旨】行为人在高速公路上持刀抢劫,致被害人弃车逃跑呼救过程中被过往车辆撞死,其暴力抢劫行为是被害人死亡结果得以发生的内在支配因素,两者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该行为符合抢劫罪结果加重犯的犯罪构成,应当认定为抢劫致人死亡。  相似文献   

4.
张军 《江淮法治》2012,(14):58-58
【基本案情】被告人罗某与被害人戴某系夫妻关系,婚后二人夫妻感情尚好,并于2007年7月生育一子。2010年2月6日午饭后.夫妻二人因琐事发生争执,被告人罗某不愿与戴某争吵,出门散心,戴某尾随其后继续争吵.当行至宅边一小水塘时,双方发生肢体冲突,被告人罗某在挣脱戴某揪扯过程中,用力过猛,不慎将戴某推入水塘中,戴某跌入水塘后,双手搭在水塘边沿仍在对被告人罗某叫骂,被告人罗某认为戴某自己能够从水塘中爬上岸.便离开现场到后山上。约半小时后,  相似文献   

5.
2002年1月的一天,被告人姚某、王某、万某(均系未成年人)在一溜冰场玩时.发现被害人李某西装革履,遂产生抢劫之意。先由被告人王某将被害人李某骗至溜冰场外的河堤边.三被告人围上前向李某要钱买烟抽,李某称没有钱,被告人姚某不信,打了李某一拳,尔后三被告人搜遍李某全身,只找到5角钱。被告人姚某等三人觉得晦气,便上前对李某拳打脚踢,李挣脱后逃跑,被告人紧追不舍,李某无奈翻越路边护栏,坠下河堤摔倒在河岸上,三被告人见状逃离现场,后李某在被送往医院途中死亡。  相似文献   

6.
张恺  张立 《中国检察官》2013,(12):64-66
案名:王某雇人醉酒杀人罪案[基本案情]被告人王某与杜某系夫妻,婚后由于杜某经常酒后殴打王某,加之杜某后面有了婚外情,遂于2005年与王某离婚。离婚后杜某仍然经常酒后无故纠缠并殴打前妻王某,为此王某有了杀死杜某的想法。2009年5月被告人王某邀约了被告人魏某和魏某某,让他们帮助自己杀死杜某。王某告知魏某和魏某某,杜某现做保险业务且喜欢喝酒,计划由魏某以买保险为名将杜某骗出来,然后和魏某某一起用酒灌醉杜某,让其酒精中  相似文献   

7.
[基本案情] 二00三年二月十四日凌晨三时许,郑某驾驶照明和制动机能不良的农用三轮卡车准备从国道进城,在途经本村机动车道时,遇情况处置不力,与同组化工厂下夜班的许某相撞,致许某昏迷。郑某为逃避责任,当即逃离现场,行人发现许某时,许某已死亡。事后,经公安部门侦查,致本案告破。经法医鉴定:许某在凌晨五时许因内脏出血过多而死亡。  相似文献   

8.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罪中的一个从重处罚的情节,对逃逸和致人死亡的正确理解关系到对被告人的重大量刑问题,立法规定的模糊性及司法解释的不确定性致使理论及司法实践认识不统一。因逃选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致人重伤后,不履行救助义务致使伤者因得不到治疗而死亡的情形。“因逃逸致人死亡”中的“人”的范围应仅限于原来的被撞伤者,其主观罪过应仅限于过失。“因逃逸致人死亡”不仅要以主观上进行评价,还要从客观上进行评价,因此,是一种综合指标的评价。“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死亡结果可以理解为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逃逸行为必须与死亡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加,交通事故频频发生,交通肇事逃逸呈逐年递增趋势。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在2000年11月15日公布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使交通肇事罪的认定和处理进一步具体化,但就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和处理依然存在争议。本文拟对"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作出认定和处理。  相似文献   

10.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罪中的一个从重处罚的情节,对逃逸和致人死亡的正确理解关系到对被告人的重大量刑问题,立法规定的模糊性及司法解释的不确定性致使理论及司法实践认识不统一。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致人重伤后,不履行救助义务致使伤者因得不到治疗而死亡的情形。"因逃逸致人死亡"中的"人"的范围应仅限于原来的被撞伤者,其主观罪过应仅限于过失。"因逃逸致人死亡"不仅要以主观上进行评价,还要从客观上进行评价,因此,是一种综合指标的评价。"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死亡结果可以理解为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逃逸行为必须与死亡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1.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在一般情况下是不难区分的,但会在很多情况下会产生很多疑点,区分的关键是对打击行为的定性。  相似文献   

12.
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与司法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哲 《人民检察》2005,(5):45-47
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罪过既包括过失,也包括故意,其中大多数是过失。因逃逸致人死亡与不作为故意杀人罪区分的关键,是看行为人对受害人是否实施了排他性的支配行为。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新刑法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理解,探讨了因逃逸致人死亡与不作为故意杀人的界限,并提出在几种具体案件中对交通肇事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具体认定。  相似文献   

14.
论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肇事是当前社会中一种常发的严重犯罪,1997年刑法对交通肇事条文进行了修改,增设了"因逃逸致人死亡"这一量刑档次,但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情况,司法实践在处理具体案件中据以定罪量刑的结果也往往不同,法学专家对其理论分析观点暂未统一。笔者就基于国内外做法和专家学者的观点,综合分析、概括,并对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5.
正一、基本案情2012年6月3日晚10时许,张某江、陈某湖、于某能、张某勇等人和张某仁相约到鲤城区兴贤路某娱乐城唱歌、喝酒。至次日凌晨2时许,当张某江等人下楼准备乘车离开时,发现张某江停放在该娱乐城门口的一辆越野车的右边两个轮胎均没气了,张某江等人为  相似文献   

16.
《刑法》第133条规定的“囚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既包括交通肇事的结果加重犯,也包括交通肇事中同罪数罚的情况,客观表现为消极地不履行救助义务的不作为,其罪过形式在《刑法》现有规定的前提下,过失是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要罪过形式,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故意亦属此情形下的罪过形式之一,至于定罪问题,主要涉及罪名的确定与犯罪的定性。  相似文献   

17.
1案例资料王某,男,72岁。2006年11月5日被人发现死于山林中,尸体周围见70cm×60cm面积血泊。经查:王某当日上山种田,追打1头受伤野猪过程中被其撞翻在地后死亡。尸体检验主要所见上衣前侧上腹部见2处相距2.5cm的破口,长度分别为0.5cm、1.Ocm,破口边缘不齐;下身内、外裤呈多条撕裂状,上述衣着均被血迹浸染。右上腹及上腹正中见“八”字形挫裂创及自右下向左上的条形表皮剥脱,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学界存在较大争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的关键在于判断行为人是否切实履行了救助义务;"逃逸行为"主要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的当场以及与当场紧密联系的时空而逃逸;"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成立要求具备逃逸行为、主观上的过失和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司法实践中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交通肇事行为人是否"因逃逸致人死亡"。  相似文献   

19.
任啸雷 《时代法学》2004,2(6):84-86
"抢劫致人重伤、死亡"中的"人",包含抢劫对象这没什么争议,但是否还包括抢劫对象以外的其他人,存在争议.笔者认为有条件地包括抢劫对象和第三人,对"有条件"的判断应当以刑法中的因果关系为根据,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0.
"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被害人因其逃逸行为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的情形。本文主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