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首先认识社会主义,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即是由它自己的特殊的矛盾所规定①。就此而言,认识社会主义,实质上就是从共性与个性的内在统一上,来把握它所特有的矛盾运动规律。建设社会主义,则不过是依据这些规律,来具体地、历史地解决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和各个不同领域中的各种矛盾。毛泽东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一个极其伟大的历史贡献,就在于他…  相似文献   

2.
最近,杨献珍等同志提出“合二而一”的世界观来对抗“一分为二”的辩证法。他们的“合二而一”论就是把矛盾的同一性曲解为“只是说矛盾的两个侧面是不可分离地联系的”,否认矛盾斗争的绝对性,从而否认了事物的矛盾、斗争、转化和发展,因此实质上就是矛盾融合论。他们硬说“合二而一”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  相似文献   

3.
龚培河 《世纪桥》2000,(1):10-13
与五四运动有同样伟大意义①的一二九运动,是新民主主义时期最重要的学生运动之一。由我党在国统区(主要是北京)领导的这次历时两年的大规模学生运动,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种种不利因素,我党能够战胜困难,把运动推向全民族抗战的高潮,最重要的“法宝”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本文总结的这段历史经验,侧重于体现我党一贯奉行的实事求是原则。祭古以省今,这对我们今天做青年学生工作会有些启示。开展学运工作不利因素的综合分析围绕着这一风暴展开矛盾斗争的,可归纳为三大政治力量──共产党“系”的推动力量、国民党“系”的…  相似文献   

4.
任何事物和社会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结合体。和谐与不和谐就是社会矛盾运动过程中两种相互对立的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作为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是在和谐与不和谐两种因素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因此,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掌握和谐与不和谐的辩证法,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作“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相似文献   

5.
大革命时期可以划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初期一大革命准备时期。从一九二三年“二七”罢工失败到一九二五年“五卅”运动以前。这期间党确定了统一战线政策,召开了“三大”,实现了国共合作,推动了工农运动的恢复与发展,为大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中期一大革命高潮时期。从一九二五年“五卅”运动到一九二六年十二月中央特别会议前。从“五卅”运动高潮到北伐的高潮,斗争形式从政治罢工到武装夺取政权。随着革命高潮的发展,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益尖锐化,党内右倾妥协退让错误终使革命遭受严重损失。后期一大革命从胜利转向失败。指从一九二六年十二月至一九二七年七月。国内的主要矛盾从人民大众与旧军阀的矛盾转向人民大众与新军阀的矛盾。党中央于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召开的汉口特别会议,标志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形成并在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陈独秀全面放弃革命领导权,给革命造成了危机。自“四·一二”到“七·一五”蒋、汪相继叛变,革命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6.
胡开明 《党史博采》2011,(12):39-40
“一二·九”、“一二·一六”两次大的斗争高潮,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当局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鼓舞了广大爱国学生和民众的斗争精神,轰动了社会,波及到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北平各大中学生在北平学联的统一领导下,纷纷成立学生救国会等组织,爱国、进步学生的队伍迅速扩大。但同时,矛盾也越来越激化。  相似文献   

7.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事物的对立统一和普遍联系的科学,事物的对立和事物的斗争都具有势态性。所谓势态就是矛盾对立的双方其斗争的关系和对立的形态在发展方向具体形态上具有一方取主动地位,另一方取被动地位,一方推动事物的发展,另一方则阻止事物的发展等特性。这一特性就是事物发展的势态,也叫做事物的“势”。事物发展的方向和特点,事物表现的式样、形态和特征归根结底是被矛盾的势态所决定的。转化事物的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要造成事物发展的一定势态,形成事物一定的“势”,这就是矛盾斗争的势态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和平演变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已经在世界上出现,它是西方敌对势力(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攻势得手的直接后果。而反“和平演变”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对西方敌对势力(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攻势的一种保卫自身的抗争行动。“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斗争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矛盾对立和斗争不断深入发展的产物。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斗争,从社会主义国家诞生那天起就开始了。西方帝国主义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反“和平演变”斗争也不是今天才出现的,而是随着两种制度斗争的深入而产生、两种制度斗争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在当代,“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是资本主  相似文献   

9.
李勤 《党史纵览》2006,(9):9-1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交战国出现经济紊乱、通货膨胀、物价高涨、捐税加重的状况,使城乡人民陷入极端困苦的境地,资本主义矛盾日益尖锐.而俄国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推动了世界革命运动.各国人民纷纷效仿俄国,掀起反对本国统治者的斗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末期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革命高潮.西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爆发了大规模的工人罢工斗争.工人运动在欧洲此起彼伏,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民主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这就是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学生运动,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中国知识青年们和学生青年们“是反帝反封建的一个方面军,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军.”①“他们在现阶段的中国革命中常常起着先锋的和桥梁的作用.”②学生运动从五四运动算起,到新中国成立,它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第一个高潮是五四运动,它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把斗争矛头指向北洋政府,五四运动启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帷幕.第二个高潮是1935年“一二·九”运动,它唤起全民族的觉醒,迎接伟大的抗日  相似文献   

11.
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建设80多年的经验教训,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对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从高潮到低潮的发展历程反思的结果,又是对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蓬勃兴旺之经验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12.
论"和谐哲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建设和谐社会,必然地提出了一个有没有“和谐哲学”的问题。文章对毛泽东主张的“斗争哲学”及其实践结果进行反思,在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指出其忽视同一性的偏颇。进而,论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实际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和谐哲学”。这种“和谐哲学”更加强调和尊重事物的同一性,与“斗争哲学”有着显著的差别,更不是像“斗争哲学”那样要指代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哲学体系。“和谐哲学”的核心,在于倡导一种互助、合作、团结、和谐、稳定、有序的价值取向。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要以“和谐哲学”为指导,把和谐作为一种根本和长远的价值目标,在和谐与不和谐两种因素的矛盾运动中,坚定不移地朝着社会更加和谐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3.
入世后美国对华经贸政策的两面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加入WTO翻开了中美经贸关系发展史上新的一页,美国对华经贸政策也有了相应调整与嬗变。但是双边经贸交往过程仍然波浪起伏、变数较多、稳定性差。症结何在呢?笔者认为一个“传统”因素就是美国对华经贸政策具有两面性,这种两面性如同两只不协调却操纵着同一个方向盘的手,一只手把握着加强中美经贸合作的主导潮流,这是美国的利益之重;另一只手则总向“右转”用力,以中美贸易摩擦来寻衅滋事。美国对华经贸政策就是这样的矛盾统一体。“两只手”的  相似文献   

14.
有的同志认为,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矛盾,或者进一步说,事物中矛盾的各个侧面之间又统一又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毛泽东同志讲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这些同志认为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概括,指明了同一性是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胡占奎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历史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唯一正确的选择。翻开近代中国的历史,在几次革命高潮中,除了义和团运动以外,革命运动的领导者都程度不同地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搬来了进化论、...  相似文献   

16.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申并贯串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毛泽东同志说:“矛盾着的对立的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这里,条件是重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斗争着的双方都不会转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17.
刘海龙 《学习论坛》2007,23(1):18-21
“斗”与“和”分别在事物的运动发展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哲学倾向,分别适合于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历史经验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需要“和谐哲学”,“斗争哲学”如果僭越了其适用范围,会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极大的危害。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和谐哲学”大有可为,但不能泛化。  相似文献   

18.
五四运动如惊雷震撼九州,甬江沿岸掀起爱国怒潮。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通电声援,筹建爱国群体组织,游行示威,用各种形式上街宣传。同事,抵制日货,提倡购用国货。“六三”以后,宁波工人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运动的主力由学生转为工人,斗争形式由学生罢课发展为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和商人罢市的“三罢”斗争,工学商的联合行动把这场爱国斗争推向了高潮。五四运动对宁波发生影响,促进了宁波新文化运动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普及,也为中共宁波地方党组织的创建在思想上、组织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傅铁铸 《新长征》2006,(8):26-27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和谐,是一个系统概念,也是对立统一概念。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矛盾与冲突的发展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在解决矛盾中求得统一和谐的过程。当前,我们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  相似文献   

20.
两条道路的斗争是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对立面的斗争引起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也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各项矛盾着的因素相互斗争推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斗争是多方面的,其中,两条道路的斗争是决定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