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亚武 《岭南学刊》2004,23(4):96-98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带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也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实现充分就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安全和国家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实现充分就业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过程中,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发展所追寻的目标。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位一体”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再转变到今天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是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原理不断发展前进的,但是在转型期的关键时刻,社会危机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指导人类社会走出危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指导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不仅不会失效,反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又将这一思想以《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形式正式颁布,这为我们想要摆脱危机,建立更加美好的社会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4.
社会建设视野中的政府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从社会建设的视角审视政府职能问题,有助于突破在政府管理理念、政府作用范围、政府运作方式、社会管理主体等方面的某些传统认识,推动有关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6.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社会资本思想创立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条件,同时,社会资本也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马克思社会资本思想影响了唯物史观的发展,为唯物史观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毛华滨  潘少云 《求索》2010,(1):89-91
“市民社会”概念是马克思著作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市民社会研究对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对市民社会的法哲学批判成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实现了唯物史观的全面创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创立起了独特的作用,而后者正是对前者的继承与超越。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是马克思逐步摆脱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片面性、对“市民社会”从法哲学分析到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解剖既是起点,又是中心。  相似文献   

9.
朱有志  邹智贤 《求索》2011,(1):98-101
本文把民生问题置于唯物史观的理论视阈之中,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多重视角阐释了民生问题是唯物史观的当代出场向度和在场形式,民生诉求是当代社会全体国民的共同愿望和普通要求,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和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0.
张燕 《今日中国论坛》2012,(11):171-172
唯物史观社会有机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是马克思在总结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开拓的新的思想理念体系。无论怎样概括它的发展历程,理论结构和内容,都离不开实践这个本质中心,都不能将它简单类比于生物有机体。它突出了社会的整体性,人的主体性,更提示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对唯物史观社会有机论的把握是对我国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早期思想对唯物史观的论述并非将历史发展的主体与历史发展的规律分开,而是将"人与社会"的矛盾作为其基本框架,将自然界与人和社会形成了"三圆交叉"的并存关系,并围绕"人、社会和自然界"三者的关系,形成了以"生命、生活、生产、生态(自然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为主要内容的矛盾体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相关规律。  相似文献   

12.
传统观点把人道主义与唯物史观完全对立起来,这是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扭曲。唯物史观内含深刻的人道主义意蕴,表现在人道主义是唯物史观的价值诉求和精神实质,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科学理性和人道主义的结合,赋予人道主义以科学的理论形态。唯物史观框架内的人道主义是科学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3.
黄映然 《理论月刊》2002,2(9):26-28
毛泽东“自觉的能动性”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的人的本质、社会历史客观规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及全人类的解放等方面关系密切。深入探讨毛泽东“自觉的能动性”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底蕴,对于克服以往的研究中偏重于从认识论角度理解自觉能动性的片面性,对于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舒江华 《前沿》2011,(10):63-66
人的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和核心。历史唯物主义是从人的角度来考察社会历史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分化与整合是历史运动的动力和基本内容;从人类历史运动的动力和基本内容的角度,历史唯物主义超越了形而上学的人性论争,实现了对人的理解上的哲学革命;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自由与必然的矛盾,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5.
辩证唯物主义并非唯物史观的"理论胚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讨论开始,哲学教科书的二分"板块结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讨论绵延不止。这里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是否唯物史观的"理论胚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突显的是"两个跨越",即社会形态的跨越和生产力发展的跨越。"两个跨越"和影响我国哲学教科书近半个世纪的二分"板块结构"发生了理论碰撞。基于实践和理论的需求,本文着重论证如何摆脱这个"理论胚胎",恢复唯物史观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6.
关注并探索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 ,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 ,也是我们参照和借鉴当代国际在发展观念、发展战略上的最新成果而作出的正确选择。社会协调发展这一理论的研究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紧迫性和针对性 ,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对唯物史观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学农 《理论月刊》2005,46(11):25-27
生态运动是当代世界性的社会运动。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对唯物史观的启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如何认识唯物史观的本来面目;二是如何完善和发展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认为邓小平发展思想具有深厚的唯物史观底蕴,主要表现为:(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发展思想的出发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既扎根于中国国情,又扎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世界历史演变的规律之中,具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根据;(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是邓小平改革发展思想中既有改革的目标方向性,又有改革的实践操作性的重要内容,但只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形态”和“五形态”的联系中才能把握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层的历史必然性;(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作为中国的发展路线,既坚持了“唯物史观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的基本原则,又体现着国家阶级职能与社会职能辩证关系的时代特点;(4)邓小平提出的对内对外开放政策,作为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总体途径和手段,是建立在深刻的历史辩证法基础上的,既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又顺应和把握了当代世界民族历史日益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思维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是人类思想史上理论创新的典范。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实现由黑格尔的以目的联系为基础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向以因果联系为基础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转变,是整个思维创新的关键。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的对象化活动的研究,创立唯物主义的主客体辩证法,实现了方法论的根本性突破。运用主客体辩证法这一理论武器,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形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范畴,科学地揭示了历史的真实联系。  相似文献   

20.
25年来,唯物史观在理论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重新确认了"人的问题"对于唯物史观的意义;从根本上恢复了实践在唯物史观中的本来地位;价值范畴的引入再现了唯物史观中科学精神与价值取向的统一.这三个方面的出"新",构成了唯物史观理论创新的基本脉络,赋予了唯物史观以新的形态和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