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安研究》2012,(10):92-93
敖翔在《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撰文认为,网络问政是中国政治文化的新亮点,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实现网络问政的常态化和制度化是推进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为此,应探索符合实际的特色性运行模式,整合群众问政渠道,扩大网络问政内容的覆盖面,深化问题答复制与责任追究制,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2.
网络问政是网络力量的延伸,它创新了党联系群众的方法,对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的媒介素养、舆情分析、社会管理、工作作风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网民人数最多的省份,广东在网络政治文明构建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头,形成了“广东经验”。推进信息化过程,搭建网络平台,构建网络问政环境下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模式以及加强网络问政的制度化与常态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利用网络问政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人民政坛》2010,(2):36-37
沈士光2010年1月5日在《学习时报》载文《“网络问政”的作用及其限度》认为,“网络问政”将原本视为上层建筑的“政”与普通的公众、公共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当代中国政治的一个巨大进步。第一,许多制度性问题过去没有及时发现,或者发现不够,如今通过“网络问政”得以发现。第二,一些制度作用发挥不够或者职能履行并不充分的领域通过“网络问政”可以提高制度效率和效能。  相似文献   

4.
张玉勤 《人民论坛》2012,(17):44-45
网络问政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政治民主进程和政治文明发展。但同时,网络问政非理性现象、网络"伪民意"以及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也使得网络问政存在一定的现实风险,建议加强网络问政制度化建设,疏通网络问政渠道,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网络执政水平,推进网络道德建设,增强民众网络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5.
刘宏森 《传承》2011,(15):30-31,63
网络问政是政府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新型执政方式。网络问政是信息双向流动的过程,官员既问政于民,民众也求答于官,通过官员与网民的对话,实现政民互动,构建和谐。在正视"网络问政"的不足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网络问政的常态化制度化进程,将有助于执政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6.
陈莉 《人大论坛》2011,(3):42-42
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摘要之八:完善行政问责,建节约型政府。深入推行政务公开,推进网络问政常态化、制度化。健全完善行政问责制,强化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2月221B《广州日报》)广州市将“网络问政”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既是政府公民意识深化的体现,也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进步,值得赞赏。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新形势下"网络问政"的社会影响力、认同度,以及不同人群对于网络问政的看法与意见,从而找到促使"网络问政"工作链条连贯、持续、有效的方法和机制,本文就广东省惠州市网络问政平台运行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研究发现,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网络伪民意冲击民意真实性、党政官员问政能力不足、数字鸿沟的存在对网络问政的效果和可持续性造成不良影响等三个方面;并为此提出了对策建议:政府应在提高自身网络执政能力的同时,建立完善网络问政机制和相关法律体系,加大互联网的普及率,提高公民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进而消除数字鸿沟,多种措施并举,使网络问政制度化和常态化。  相似文献   

8.
张廷 《电子政务》2011,(12):55-59
阐述了网络问政的内涵、意义及其现状;分析了网络问政常态化的发展趋势和网络问政对社会管理科学化的重要作用;提出建立以加强组织领导、畅通问政渠道、培育网络文化、完善法规体系、推进信息公开为主要内容的网络问政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网络问政平台的涌现带来了政府与公众互动模式的革新,但技术的升级未必意味着政府回应性的真实提升。已有研究揭示了网络问政中存在政府回应的"选择性"与"有条件性"问题,但普遍存在测量方法的间接性和测量内容的简单性局限。政府对网络问政的回应质量究竟如何,我们依旧知之甚少。针对这一缺憾,选取K市领导信箱为研究对象,对其公众诉求与政府回应情况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研究发现,K市政府回应与公众所提问题类型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回应时效、回应内容和问题解决方式上整体质量不高且存在不确定性,其透露出的是传统政府管理模式中专断性、官僚式与形式化的治理思维惯性。探索合作治理型的回应模式,并通过制度化建设为之提供标准化、规范性的实践依据,是改进网络问政中政府回应性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协商论坛》2011,(5):23-23
案由:网络问政是2010年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特征,眼下,“网络问政”已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新平台。河南的发展离不开广大网友的关注和关心,政府领导可以通过网络和广大网友进行交流沟通,听取网友诤言、良策,坚持问政于网、问计于民,提高执政能力。倾听民声、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化解民怨、疑心聚力,共商河南发展大计,是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形式,因此,政府要与时俱进重视网络民意。  相似文献   

11.
刘文萃 《桂海论丛》2014,(3):99-103
从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念与目标诉求的价值维度来审视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网络问政平台建设,总体而言存在着建设理念偏差、缺少整体规划、形式主义突出、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发展不均衡等问题。须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总体战略目标出发,以加强公共服务和民主建设为基本诉求,以科学规划和加强立法为手段,大力推进地方网络问政平台的法制化和制度化,提升其专业化运营管理能力,整合和提升网络问政平台公共服务功能,强化网络问政平台健康发展的人才智力支撑,积极推进地方服务型政府网络问政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2.
市县     
海口 网络问政搭建政府与网民桥梁 7月1日,海口网络问政平台在海口市政府门户网站、海口网正式开通。网络问政平台、问政信箱、《问政海口信息摘报》、海口市政府服务热线12345、网上信访大厅、领导上线等6个各有特色的平台全天候接受网民问题。网民可通过网络问政平台向海口各区、各部门提交咨询、建议、意见和投诉等。网络问政工作将逐步全市全面铺开,在全市90个单位开展网上办公,其中57个政府单位被列入今年的绩效考核。  相似文献   

13.
网络问政很火爆 提起镇海的网络问政平台,镇海百姓无不感到自豪,因为在这里,他们不但可以及时反映相关诉求,而且还能就自己关心的话题与区领导及相关部门进行网上和网下的沟通。镇海网络问政平台是从镇海新闻网演变而来。"党委、政府的网络问政平台由新闻单位承办,在国内应该不多。"  相似文献   

14.
敖翔 《桂海论丛》2012,(3):17-21
网络问政的常态化和制度化是推进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新精神.要促进这一新精神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动力,必须突破其面临的各种障碍并积极创造条件.为此,需要提升党政干部执网能力,探索符合实际的特色性运行模式,整合群众问政渠道、扩大覆盖面,深化问题答复制与责任追究制,并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5.
政府回应性框架将政府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将政府回应放在政治、行政、经济与技术等环境中去审视。把网络问政嵌入政府回应性框架之下考察具有重要意义,确立了行政生态环境对政府回应的影响,明确了网络问政在影响政府回应因素中的位置,表明了网络问政对政府的回应性的挑战,为政府如何应对网络回应提供了思路。网络问政建设要注重宏观和微观环境的改善。宏观层面,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微观层面,要对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及妥善应对,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回应方式虚拟同现实相结合,回应制度化与常态化。  相似文献   

16.
洪丰 《公民导刊》2011,(12):36-37
"网络问政,对于人大工作来讲,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如何构建人大网络问政体系?除了完善现有人大门户网站的业务架构,强化人大网站建设外,还必须紧紧抓住人大常委会工作这个"牛鼻子",逐步建立通过网络平台,多渠道引导公众参与人大工作的机制。建立网络问政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既肯定网络政治参与的合法性、有效性,又规定网络问政双方主体的权利、责任和行为边界。  相似文献   

17.
李威 《大连干部学刊》2011,27(12):40-43
近年来,网络问政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解读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使得政府与民众的信息交流更加透明顺畅,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网络问政是信息社会的一种新生事物。对于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网络问政在我国政府管理工作中已经开始运用.但是其发展还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如网络法律缺失,问政缺乏保障;网络监督缺位,问政信息不安全:网络社会虚拟,问政者身份识别缺失;网络舆情泛滥,问政信息真假难辨等。因此,必须找出相应的解决路径,从而提升政府的民主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18.
赵燕君  屈辉 《电子政务》2011,(7):102-105
网络问政作为中国执政生态的新事物,以其方便快捷的方式引起政府高层的重视,成为政府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的重要载体。概述了当前我国网络问政的现状,分析了网络问政存在的不足,并从制度建设和网站建设两个方面提出了促进网络问政健康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公安研究》2011,(4):90-90
张继梅在《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5期撰文认为,在信息网络化的今天,网络问政对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思路、方式带来了重大挑战。领导干部迫切需要更新观念,直面民意,创新执政方式,完善网络问政的相关制度和机制,努力提高自己的网络问政能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和公民维权意识的提高,与公安有关的网络舆论和网络问政给公安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改变在网络舆论中的被动局面,公安机关顺势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以"网络发言人"名义与网民在线交流,利用网络发布政务信息,引导网络舆论,回复网民诉求,给新形势下的公安工作带来了活力。网络发言人制度是新兴的网络问政渠道,广东警方作为网络发言人制度的先试先行者,探索出"广东模式",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随着网络问政的不断深入,网络发言人制度定会在公安机关广泛实施。完善网络发言人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