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领导和亲自参加制定1954年宪法的过程中,毛泽东以科学的态度对立宪权的归属、立宪权的行使、立宪程序的遵循、宪法内容的正当性、宪法外在结构的合理性等立宪问题都进行了深入探索。其科学立宪思想为我国的宪政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如何以科学精神完善宪法,依宪执政,进而依宪治国,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革命权内含着必然的确立逻辑。具体而言,就是发生于近代挽救民族危机与寻找救国思想的现实背景,扩容于国共两党启动合作与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消解于国民党背叛革命后的清党与污蔑,重构于大革命失败后的武装反抗与革命道路新探索。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革命权的确立逻辑,对于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重视制度治党,强调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成为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突出特点。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统筹推进、加速推进党内法规建设的规范性和系统性、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组织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增强制度执行力,都彰显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4.
1923年北京"驱彭挽蔡"运动后,中国共产党成功介入学生运动,特别是五卅运动后,中国共产党在与国民党右派和国家主义派的斗争中最终夺得了学运权。可以说,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下的学生反帝反封建运动中,上海大学学生会和学联组织提供了重要政治力量,其积累的经验在新时代仍旧具有重大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以孙中山为首的我国民主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胜利,宣告了我国封建专制主义在政治制度上的寿终正寝,但是他主张的四权归一、五权分立,以及军政、训政、宪政三时期学说,并没有真正实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首先提出并实践了新民主主义宪政的主张。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是党和人民艰苦奋斗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也是党的哲学理念不断创新演进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哲学理念建构的历史逻辑表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践的辩证统一,党的实践胜利确证了中国共产党哲学理念的真理性,中国共产党哲学理念的深化向度在于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创新发展,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分析、总结、凝练、归纳的结果。实践逻辑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创新的基本逻辑。实践需求提供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创新的动力,实践历程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百年指导思想创新的资源,实践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创新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创新的实践逻辑,体现了其指导思想的真理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然需要以此为据继续推进党的指导思想的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思想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中共上海发起组并不是上海地方性的党组织,而是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起组织。中共上海发起组的成立,标志着创建全国性的中国共产党实践的开始,并在建党过程中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产物。正是在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人才真正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9.
胡祖凤 《党史文苑》2012,(12):50-51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逐步实现时代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文章就中国共产党对执政理念科学化的探索与思考历程、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研究的重大意义与基本现状、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研究的内容与重点难点等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初步梳理与述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一重要命题一经提出,就成为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在历史逻辑研究方面,学者们研究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纵向历史分期、横向类别划分、历史源头、构建经验等内容;在理论逻辑研究方面,学者们研究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机理和内在逻辑、核心理念与精髓要义、鲜明特质与价值意蕴等内容;在实践逻辑研究方面,学者们研究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传承发展的实践主体、实践载体、实践路径等内容。在通过重要时间节点整体了解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要认识到既有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更注意推进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结合,更重视历史分析和现实需要的融会贯通,更注重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更广泛促成专业研究与交叉研究的协同合作,进而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研究向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执政理论的集中表现,是执政经验的科学升华,是执政规律的准确把握,是执政目标的价值追求。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和精神支撑作用;它在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其它法律对坚持党的领导也有不少规定。但是,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并不意味着权大于法,权大于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以党治国,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以党治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必须做到“三统一”、“四善于”。  相似文献   

13.
自193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选举开始,我国"选民代表权"经过了多次变更。中华苏维埃政权时期,无产阶级享有着高于其他阶级的选民代表权;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实现了按照人口划分选区,不分阶级的同票同权;建国后,城乡"选民代表权"再次出现差异,乡村选民产生代表的人口数几倍于城市选民;直到201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关选举法的修正案,才真正实现了城乡居民的同票同权。  相似文献   

14.
在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维度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斗争精神既实现了对以往共产党人斗争精神的理论发展,又彰显着其作为化解矛盾的能动意识本质以及引领斗争实践的高尚政治品格属性。根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斗争精神不同内容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作为价值追求的主导性内容、作为过程展开的主体性内容与作为外化表现的扩展性内容的有机统一,构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斗争精神系统、全面的内容体系。在现实实践中发扬斗争精神,要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起点上,坚持方向与立场相统一;在实践过程中,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在实践落脚点上,坚持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坚持不懈地发扬斗争精神,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党章》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实践奋斗史,更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史.90多年的伟大实践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实践基础和科学依据。因为,《党章》的发展与演进体现了我党对中国国情探索与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更是我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丰富时代意蕴的生动再现。  相似文献   

16.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与“江山”的关系作出了重要论述,提出了“人民江山论”的重要论断。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情感逻辑是把握“人民江山论”的三个重要维度。理论逻辑表明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论渊源、发展历程和理论创新;实践逻辑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民心”的历史脉络和百年成就;情感逻辑诠释了党与人民血脉相连,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缘由。“人民江山论”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的重要准则和实践智慧,值得一代代共产党人传承下去,在新的征程中继续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强党兴国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的“最后决定权”,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但凡论及毛泽东和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要提及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此议论颇多,疑惑亦很多。甚至有人认为,“最后决定权”赋予了毛泽东有决定党的一切的大权,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多次使用这个权力,毛泽东晚年犯错误与“最后决定权”有直接的关系。凡此种种,反映出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不解。那么“,最后决定权”是怎么来的,其使用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18.
正党内协商民主是为满足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实际需要而展开的民主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实践拓展,也是对西方社会质疑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回击。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协商民主进行持续接力研究,首先应明晰其实践脉络,其次应探讨其重要特征,进而总结其当代价值。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协商民主的历史实践自吹响改革开放伟大号角伊始,中国共产党走过  相似文献   

19.
周明 《党史文苑》2005,3(12):22-24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执政理论的集中表现,是执政经验的科学升华,是执政规律的准确把握,是执政目标的价值追求.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和精神支撑作用;它在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中国共产党与文化关系的四个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志敏 《新视野》2003,(3):35-36
可以从四个角度研究中国共产党与文化的关系:其一,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传统文化;其二,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其三,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思想理论政策及其实践;其四,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