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辛 《党史文汇》2008,(1):49-52
左联的文学 左联作家们置身文化围剿极其恶劣的环境中,仍然毫不气馁,短短6年间,在各种报刊发表了大约1500篇各类作品,出版小说集、散文集、诗集、戏剧集、电影文学剧本、文论集和翻译文学作品488种(部),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抨击黑暗、讴歌光明的文学作品,给人民灌注力量与信心,激励他们去改造生活、争取祖国解放,其中鲁迅的《二心集》《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茅盾的《子夜》,夏衍的《包身工》等早已成为我国新文学的经典,为人们所熟知;鲁迅的许多杂文名篇和其他作家的一些作品.人们百读不厌.  相似文献   

2.
乐朋 《唯实》2009,(6):93-93
“我想做个杂文家,为《人民日报》写点杂文,可惜我现在没有这个自由。杂文家难得,因此我要保护一些杂文家。”(河北人民出版社《毛泽东与鲁迅》)以上的话,系1957年6月30日,毛泽东邀《新民晚报》总编、杂文家赵超构赴中南海共进午餐、席间谈杂文时所说。初见这番话,我颇为感动,想不到伟大领袖毛主席会这么喜爱杂文,对做杂文家情有独钟,又对杂文家如此呵护备至,真是太难得。  相似文献   

3.
一九一八年九月,鲁迅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三号上发表了第一篇杂文——《随感录》二十五。不到一年,就出现了对他的杂文的反响和评论。一九一九年五月,傅斯年在《新潮》第一卷第五号上发表了《随感录》一文,指出“唐俟先生是能做内涵的文章的”,“实在是《新青年》里一位健者”。唐俟,是鲁迅初期写杂文时用的笔名。从这以后,鲁迅杂文  相似文献   

4.
继全国性的杂文选集《中国当代杂文八大家》选入了邵燕祥在本刊首发的《说人话,不说鬼话》、《中国当代杂文精品文库》选入了鄢烈山的《从塑料羽毛球拍说到“两个凡是”》之后,由“文丛总编辑委员会”主编、江苏文艺出版社刚刚出版发行的《江苏文学50年·杂文卷》,又选入了本刊发的两篇作品:《从一个大学生行乞谈起》(作者:马国征)、《杂文味》作者:张彦加本刊首发杂文入选重要选集@张彦加  相似文献   

5.
黄小平 《求贤》2006,(11):24-24
鲁迅有一首《自嘲》,其中两句最为世人熟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孺子”被注为“人民大众”,这是一个有意无意的误注。其本意,孺子就是孺子.是先生夫子自道而已。先生怜爱自己的儿子.愿意给儿子当牛做马。加上“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几句诗,都显示出鲁迅为父的慈祥一面。去世前,他在病榻上完成散文《死》,并在该文原稿上立下七条“遗言”,其中一条是:“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儿小事过活.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相似文献   

6.
夏瑜的自觉     
余杰 《唯实》2003,(7):88-89
191 9年 4月 2 5日的鲁迅日记写道 :“夜成小说一篇 ,约三千字。”这就是短篇小说《药》。就在写完这篇小说之后的一个多星期 ,五四运动爆发了。这也许不是一个巧合。历史强大的脉搏从遥远的地层下传来 ,被敏感的鲁迅先生感觉到了、捕捉到了。《药》是为了纪念那场已经逝去的革命 ,以及在革命中殒身不恤的先驱。而鲁迅选择这个特殊的时刻进行自己的纪念 ,显然是“别有用心”的。有人说 ,《药》是鲁迅为作为同乡的“鉴湖女侠”秋瑾而写的———从汉字本身复杂的影射功能来分析 ,“秋”对“夏”、“瑜”对“瑾” ,简单而明了 ,无须再作进一步…  相似文献   

7.
《世说新语》设有《文学》一门,可通读后甚为疑惑.其迥异于今天“文学”之“所指”:它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各篇诸条大抵按照时间先后编纂排列的规则在这里“失效”了:《文学》篇104条中.第65条已至东晋末年.第66条曹植“七步中作诗”故事则重回曹魏时代.以下自成时序.这样一门之中呈现两个时序系统。对此.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鲁迅论坛上.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减少鲁迅作品再次引起了争议——人们发现《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8月12日《钱江晚报》)。  相似文献   

9.
徐浩程 《廉政瞭望》2013,(21):58-59
“任何一种语文教材,要想不体现国家意志,不体现时代精神,不体现民族文化,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次是鲁迅的《风筝》。9月,新学期开学之际,众人发现人教版新编初一语文教材删除了《风筝》一文,舆论热议。早在几年前,《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等多篇鲁迅的作品已被删除,被网友称之为“鲁迅大撤退”。  相似文献   

10.
丧葬陋习实该改吉晋河鲁迅在杂文《死》中留下遗嘱道: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一文钱;赶快入敛,埋掉,拉倒;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鲁迅先生不仅是我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而且是位大彻大悟的唯物主义者,也是我国倡...  相似文献   

11.
邵玉奎 《前线》2008,(10):61-61
我是1998年到《前线》任总编辑的。 没到《前线》之前,我对这本刊物印象颇深的是杂文栏目。我知道,老《前线》开办的“三家村札记”杂文栏目,在读者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复刊后的新《前线》则开设了“燕山新话”杂文栏目,也深受读者欢迎。那时候,我偶尔应邀为“燕山新话”撰写一些文章。可以说,《前线》的杂文栏目,以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文章,使刊物显得生动活泼了许多。  相似文献   

12.
陈辽 《唯实》2004,(2):94-95
在我国 ,除了有一家《杂文报》、一家《杂文月刊》、一家《杂文选刊》外 ,在定期出版的刊物中 ,专门辟出“杂文随笔”的专栏、期期刊登杂文随笔的 ,就我所知 ,只有提倡“不唯上 ,不唯书 ,只唯实”的《唯实》(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主办 )杂志一家。单是这一点 ,《唯实》的这一做法 ,就使我十分钦敬。因为 ,鲁迅说过 :“比起高大的天文台来 ,‘杂文’有时确很像一种小小的显微镜的工作 ,也照秽水 ,也看脓汁 ,有时研究淋菌 ,有时解剖苍蝇。从高超的学者看来 ,是渺小 ,污秽 ,甚而至于可恶的 ,但在劳作者自己 ,却也是一种‘严肃的工作’ ,和人生有关 …  相似文献   

13.
《思考与运用》2007,(10):F0003-F0003
自2001年8月成立以来.“中心”紧紧围绕党在新时期的中心任务组织全市各方面力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组织理论研讨,撰写理论文章,在全国各类报刊上共发表理论文章50余篇,其中,在《人民日报》发表了3篇,在《光明日报》发表了12篇,在《经济日报》发表了3篇,在红旗文稿发表了1篇。  相似文献   

14.
梁衡 《党建》2009,(9):31-31
中国从古至今,以一篇文章而影响了中华民族政治文明、人格行为和文化思想的美文为数不多。我排了一下有9篇。它们是:1.贾谊《过秦论》;2.司马迁《报任安书》,3.诸葛亮《出师表》;4.魏征《谏太宗十思疏》;5.范仲淹《岳阳楼记》,6.文天祥《正气歌并序》;7.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相似文献   

15.
《福建党史月刊》2013,(21):37-37
鲁迅的形象一直是“横眉冷对”.其实他也有馋嘴甚至孩子气的一面。在《朝花夕拾》中,鲁迅曾这样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鲁迅爱吃,却并非山珍海味、大鱼大肉,自家吃的菜与普通市民没什么区别,常常只是“老三样”:  相似文献   

16.
谁的声音     
《天津支部生活》2006,(8):54-54
刘向是西汉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官至散骑谏大夫、光禄大夫,终至中垒校尉,著有《说苑》、《列女传》、《洪范》等著作。刘向为官之时,正值外戚专权、朝政腐败,因此他在奏疏和著作中一再强调从政应分清公私。他在《说苑·至公篇》中说:“不偏不党,王道荡荡。”意谓做人能够不偏私情,不结朋党,正道就又广又远。同篇中又说:“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家则不言利。”意思是官吏为国家办理政务时,不应该借此去谋私利,应做到公私有别。在同书《君道篇》中,刘向又强调:为人立身行事要正直无私。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0,(24):80-82
鲁迅是文化革命的闯将。因他擅写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人就认为他一脸正气,为人严肃,缺少人情味。其实,鲁迅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他在家庭中,便是一位宽厚的丈夫、慈爱的父亲。且看他1932年一首题为《答客俏》的诗: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可憎者人情冷暖,可厌者世态炎凉。”发了财就气粗,升了官就不认人,便是一种可憎可厌的世相。对此,鲁迅先生在《集外集拾遗》篇中,一针见血地斥之为“一阔脸就变”。  相似文献   

19.
元三 《党史博览》2010,(4):52-53
1956年9月20日,《解放日报》创办了《朝花》副刊,此后一直没有中断。杂文是文艺性的政治、社会、思想评论.是副刊的压轴戏。没有言论的副刊,总给人以轻飘飘的感觉。《朝花》杂文的作者,坚持领导干部与名家两结合,老中青三结合。《朝花》创刊后,虽然发表过一些领导干部如张春桥、杨永直、李家齐等的杂文,但总的看还是发表名家的多。  相似文献   

20.
在话剧界素有“一人手面”之称的项交,因为在电影《南征北战》、《在烈火中永生》中成功地刻画了“张军长”和“徐鹏飞”两个国民党的少将.从而名声大振。“文革”中,无知的造反派为打倒他,竟说“他演国民党这么像,因为他是国民党”。究学生投笔学鲁迅,一篇杂文招来囚禁之若,他从此走上一条革命道路。项堃是山东德州人,四五岁时失去双亲成了孤儿,跟舅舅生活在一起。北伐军打到济南时,门岁的地考入济南师范学校。在这里,他阅读了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莫泊桑、叶善秦树、鲁迅等人的作品。这些大师的思想对他人生观、价值观、文艺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