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矛盾凸显时期,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紧迫性与复杂性等特征。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加强政府危机管理已成为各国政府建设的重要方面。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还存在欠缺,如危机意识能力、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法治贯彻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动员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及调查评估能力等。适应行政环境的发展要求,我国政府应不断加强政府危机管理建设,提升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行政成本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成本是行政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课题。尤其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掀起了以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的行政改革浪潮 ,政府行政成本问题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已加入WTO ,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高效、廉洁、廉价政府。而所谓廉价政府 ,就是要以最低的行政成本 ,实现最优化、高效的行政管理。研究行政成本对降低行政成本 ,提高政府运作效率 ,优化资源配置 ,降低市场交易费用 ,乃至反腐败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P6 - 7)一降低行政成…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政府行政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政府审计部门在传统政府审计基础上加入“绩效”理念,有助于监督政府各项公共管理活动,对行政成本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研究结论表明:政府绩效审计的实施有利于降低地方政府行政成本;经过倾向得分匹配后的样本依然满足政府绩效审计会降低行政成本的假设;进一步分析中引入了财政支出效率进行影响机制分析,发现财政支出效率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经过DEA分析得到政府行政成本效益,发现多数省份处于低效状态。研究结论对于促进绩效审计有效性和降低政府行政成本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公共危机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完整意义上的法制应该是常态法制与非常态法制的结合。公共危机法制是消除公共危机状态的需要,更是克服法治危机的必需。近几年频繁出现的危机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社会危机意识增强,政府努力培育危机管理能力,危机状态法制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危机状态下政府能否坚持法制,公共权力在危机管理中能否尊重和保障基本人权,是考量一个国家法制水平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强化公共危机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危机管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在危机管理体制、法律法规、信息共享、危机意识、危机预警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借鉴国际上公共危机管理的成功经验,不断强化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  相似文献   

6.
中国政府在面对公共危机的到来,缺乏强烈的危机意识、应急立法机制滞后、管理专业化常设机构建设上不健全。反思其消解困境的对策,应该相应树立起政府危机意识、完善政府应急的法治建设、建立专业化常设机构等。  相似文献   

7.
地方政府公信力与政府运作成本相关性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十六大报告将提高政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列为新时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标识出了新时期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 ,具有深远的意义。提高政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既与政府职能的转变与规范、政府机构与人员的精简等确定性因素有关 ,也与政府及政府人员的行为等不确定性因素紧密相关。从现实生活来看 ,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现象已经成为制约政府效率和行政成本的重要因素。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核心。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现象如果任其发展下去 ,不仅无法支撑整个社会信用体系 ,而且会极大地提高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 ,并导致整个…  相似文献   

8.
行政层级调整对地方政府运行成本的影响,理论上从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匹配、权责对等、转变政府职能、降低信息传递中的不确定性等角度分析可以得出层级减少带来成本降低的结论。政策上,"省直管县"改革政策的实施,通过改变"资源"、改变"权力"和改变"流程"这三个渠道,即给予县级政府更多财政和行政资源、给予县级政府更多财政和行政权力以及缩短行政管理流程,促进地方政府运行成本的降低。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近十年关于行政决策成本文献的梳理,分析了行政决策成本的内容、过高的原因和影响行政决策成本的因素,指出了优化行政决策成本的途径。与此同时,提出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理清了行政决策成本与政府行政成本的关系,指出了行政决策成本不仅是政府行政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也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影响着政府行政成本。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正处于公共危机频发时期,加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迫在眉睫。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着危机意识薄弱,信息公开不畅,危机管理机制落后,法制法规缺失等缺陷。针对这些缺陷,本文由此进行反思,尝试提出一些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公共危机善后处理是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危机善后处理的内容不仅包括因政府应急管理中的过错、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失进行的行政赔偿,也包括因政府应急管理中的合法或无过错行为导致的损失进行的行政补偿。通过与法制完备国家对危机致损的行政赔偿范围和程序的比较可知,我国行政赔偿的法律制度基本确立,但法律位阶不够高,范围不够广,补偿规范表述较为笼统,行政补偿程序中紧急补偿程序和司法程序尚待完善。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的同时,社会发展也进入高危时期,随之而来的各种城市风险和危机,给社会安全与稳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公安机关快速反应和妥善处置风险社会中的城市危机已经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题中之意,创建和完善相应的危机警务模式也是现阶段我国警务战略的新重心之一。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忧患意识经过了三次历史性的跨越,第一次跨越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忧患意识,第二次跨越是江泽民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忧患意识,第三次跨越是胡锦涛要求全党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忧患意识的发展历程,比较系统总结这30年党的忧患意识的传承经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领域的危机事件频繁发生,我国似乎正处于一个危机四伏、危机四起的时代。面对危机,危机管理部门总是疲于应付,却不能有效应对,似乎又经历着"危机管理的危机"。通过对危机管理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旨在建立科学合理、运转高效、制度化、系统化的危机管理组织和业务流程,在整个危机管理活动中形成一种环形危机信息传导反馈机制,以及协调高效运转的危机管理回路。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对行政法的冲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思想时行政法的价值体系造成破坏,主要表现在新公共管理与行政法存在着冲突,行政法出现了非法律化趋势,行政法的“分化”现象严重,这些都是造成了行政法体系的合法性危机,反思我国行政法学,需要对行政法功能与定位进行调整,充实行政法总论的内容,同时对行政法的基本理论研究也要转变,行政法有必要与行政学再度结合,更加重视行政实务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建立系统和完善的社会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是现阶段我国构建应对社会突发事件政府危机管理机制的前提和基础。政府危机管理预警机制建设要注重采取增强人们的危机意识,加强法制宣传,制定应急管理预案以及充分的物质保障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社区是社会危机管理的基石,构建完善的危机管理社区机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危机管理社区机制的构建应在公共治理理论的指导下,遵循责任共担、公众参与、重心下移、快速反应、全面的危机管理、遵循法制和特别注重农村社区危机管理等新理念,并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通过推行制度创新,构建社区完善的自治机制,化解社会矛盾于基层;二是强化社区危机的常态管理,构建社区危机管理的预警、救灾和重建机制。  相似文献   

18.
北京某中学师生因一位老师被SARS夺去生命而深陷情绪与行为的困扰中,悲伤辅导的过程包括危机小组的介入,辅导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文化、偏见以及缺乏健全的危机干预机制等是造成悲伤辅导缺失的主要原因,有必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危机干预机制,当危机发生后,提供相关的心理教育资讯,并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弹性的辅导。  相似文献   

19.
网络不仅能够及时的收集和快速传播危机信息,也可以急速扩大危机的影响,扩大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规模。但是,在危机信息的传播与管理上,存在着地方政府的认识误区、信息传播机构的技术误区以及民众的选择误区等问题,使得在危机信息的传播中出现了诸如否定、漠视、反映迟缓等问题,阻碍了危机信息的传播与管理。因此,树立正确的危机传播理念,健全相应的危机信息机构和制度,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和引导以及培育公民的危机意识,对于网络环境下及时准确的传播危机信息,管理应对危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进而巩固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地方干部是理解我国行政系统运转的基础,他们的行为深受行政系统注意力分配的影响。疫情早期受到系统性风险冲击,行政系统功能不彰,可从三个层面理解:面临制度间隙与危机情景,地方干部热衷承担过程性责任,规避结果性责任;传统激励机制惯性牵扯了突变情境新激励机制的效果;行政系统“死机”与疫情信息“黑洞”并存。面临这些挑战,最高决策层通过权力权威、激励与资源配置三种制度化方式引导干部群体注意力分配,有效推动行政系统由“多任务”转变为“危机处理”。结果显示,我国迅速取得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双推进,彰显了“中国制度”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