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贫困地区农村“文化贫困”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 学家 刘易斯 认为 ,穷人因 其物 质生活 的贫 困,导致 一种 “文化贫 困”:他 们有一种 强烈 的宿 命感、无 助感 和自卑 感;他 们目光 短浅 ,没有远 见卓 识;他们 视野 狭窄 不能 在广 泛的 社会背 景中 去认识 他们 的困 难。一些伦 理学 家也 指出:贫 困不 利于经济 生活 中 德性 的发 展 。文 化贫 困 对人 的尊 严 和人 性的 堕 落 以 及 社会 发 展 所 造 成的后果 是无 法衡 量的。目前 ,“文 化贫 困”现象 虽不 是我国 农村 社会 的主流 ,但在 我国的一些 贫困 乡村 却普遍 存在 。文化 贫困 及其所 产生 的影响 主要 表现 为…  相似文献   

2.
贫困是一种状态,指人在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以至于不能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维持个人或社会文化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按国际贫困标准,即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每人每天收入或消费不低于1美元(1个购买力平价美元目前约折合2.5元人民币),大体相当于我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低于900元人民币的水平,我国乡村目前还有1亿多贫困人口,因此,做好农村低保工作,保障农村特困户家庭的基本生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事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  相似文献   

3.
一、贫困与城市贫困贫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但首先是指经济范畴的贫困,即物质生活贫困,可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贫困的存在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原因,因而,贫困又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贫困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区域型贫困和个体型贫困,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城市  相似文献   

4.
贫困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因为贫困的存在不仅威胁着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有贫困现象存在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称不上是可持续发展。彻底消除贫困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从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入手,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才有可能取得成效。特别是要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与人口增长、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贫困地区才有可能真正摆脱贫困,实现脱贫致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贫困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现象表现为人口基数大,分布广、分布不均、贫困程度深。贫困代际传递现象是造成我国贫困的首要因素之一,其贫困代际传递的实质就是父辈的贫困直接导致其子女也陷入贫困。这种恶性循环造成农村贫困户祖祖辈辈不能够脱离贫困,要从根源上解决贫困则需打破这根链条,让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不再发生。社会资本理论的提出则为社会学研究脱贫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分析及解决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贫困是指某一社会群体或个人因种种因素在思想道德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落后于社会主流精神风貌的一种精神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高校中出现了贫困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经济贫困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对精神贫困生的关注却较少。大学生的精神贫困,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应积极分析精神贫困的种种表现,找准精神贫困的成因,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引导,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贫困与疾病往往是相伴而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见不鲜。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农村致贫原因构成中,因疾病或损伤导致贫困的占33%,是首要原因。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进一步完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和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建立起一种为农村贫困人群提供健康保障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汤建龙 《唯实》2004,1(6):8-11
把人的本质视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不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的全面、科学的理解.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整体性的、全面的.他认为,人的本质有自然的、社会的和精神的三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就社会的方面作单一的理解;人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生成、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之所以突出地强调人的本质的社会的方面,是由马克思哲学的性质、方法和任务决定的,这并不应导致对人的本质的自然和精神方面的否定.实践作为人所特有的活动,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理解人的本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一)贫困范围广泛,贫困标准不明确,缺乏基础数据按照2011年新扶贫标准,就是每天l美元即年收人2300元计算(世界银行的贫闲标准是1.25美元),估计贫困人数占农村人口的15%至18%之间,约为l亿人左右。现阶段农村贫困的主要特征有:一是贫困人数的绝对规模还很庞大;二是贫困人口下降速度减缓,并时有反弹现象;三是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自身发展空间有限。另外,农村社会救助对象的甄别缺乏统一认同的标准。农村困难群众数量较大,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有着很大差距,实际操作时的认定非常困难。如果掌握不好,救助制度的实施就会偏离目标。  相似文献   

10.
关注城市贫困及相关社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由于部分社会成员缺乏必要的资源,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获得必要生活资料、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和获得发展机会的权利,并使其生活持续低于社会常规水准的社会现象。城市贫困现象是在微观家庭层面显出的,但是一定数量的家庭贫困现象的背后,潜伏或可能引发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我们通过调查北京城市居民贫困问题,掌握了北京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执行情况,分析致贫原因,探索进一步完善“低保”制度、搞好社会救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贫困农村自然条件差、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符合低保标准的贫困人口多,但各级政府用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资金有限。要使“低保金”在帮助贫困农民摆脱贫困方面切实发挥作用.需要探索贫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多种实施形式。  相似文献   

12.
贫困与愚昧,的确有孪生关系.但存在决定意识,愚昧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现象的产生,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的原因,许多问题因素汇聚到一个人身上,"出事"是一种必然.因而贫困,不能简单地让贫困者"买单".  相似文献   

13.
校园文化是指依托并通过学校这个裁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的一种文化,它是社会文化作用于学生的中介,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亚文化。它发挥着一般文化的职能,通过校园物质环境和校园精神氛围,使学生有意或无意地在人际关系、行为方式、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方面形成共识,发生认可,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只要有校园存在,就有校园文化存在。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大,贫困地区百姓的生活水平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但农村老龄妇女的精神贫困状况并未随之发生明显的改观,主要表现为情感缺失、盲目信教、贫困思维等。究其成因,既有政府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原因,也有个体层面的原因。鉴于此,必须做到政府、社会和个体三方联动发力,方能使贫困地区农村老龄妇女的精神贫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5.
正缓解和消除贫困仍然是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仍然较低,其中贫困人群中的农村残疾人群情况更不容乐观。如何做好这部分人群的扶贫对策研究,解决好这部分人的温饱和发展问题,其意义和影响是深远而广大的。残疾与贫困具有同源性,常常互为因果。残疾人的贫困既有经济因素导致的贫,更有因残障和社会对残疾的态度而造成的困。根据调查,西宁市现有各类残疾人117851人,占人口总数的  相似文献   

16.
贫困问题是一个长期的、世界性的难题。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进程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怒江农村的贫困问题依然十分的突出。要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切实关注和尽快破解怒江农村的贫困问题,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7.
章清 《新湘评论》2010,(9):61-61
恩格斯在探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从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两个方面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辩证统一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恩格斯肯定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认为人既是社会动物,也是自然存在物,不能割裂两者的关系,不能孤立地就人或自然来考虑,而要从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两方面来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8.
特困、贫困职工一直是企业关怀、照顾的对象。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是一样的:物质方面的严重短缺。所以我们的扶贫帮困往往以物质帮扶为主要手段。不过,笔者认为,仅仅给予物质上的帮扶是不够的,还应该大力加强精神上的帮扶。精神上的扶贫帮困比物质上的扶贫帮困难度更大。在贫困家庭中,有些人虽然物质方面贫穷,却始终怀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时刻在想办法找脱贫的路子。对这部分人的帮困扶贫工作自然要好做得多。然而也有另外一部分贫困人员,他们的贫困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主要的是精神极度贫乏,表现在:安于现状,过一天…  相似文献   

19.
《实践》2016,(2)
正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关乎党的执政根基,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要做好此项工作,就必须首先找准贫困症结,从而开出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良方。事实上,我国不少地区贫困的原因并非自然条件恶劣或天灾人祸,而是当地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所致,有的人好逸恶劳,好吃懒做;有的人满足现状,温饱即安;有的人没有财富积累观念,挣多少钱就花多少钱;有的人  相似文献   

20.
徐广义 《实践》2002,(11):35-37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同样是成绩斐然.但在看到农村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切不可忽视中国农村始终存在着的贫困现象,它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引起社会上多数人的注意,并且需要社会集体采取行动来调节与补救.“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