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有着密切关系.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决定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也决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仅要"适应"更要"超越"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继承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认识的升化,是"适应"与"超越"我国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创新的重要标志,对在新的起点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如何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读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必须从邓小平设定的条件和概念出发,不能把具有特定涵义的范畴变成一般范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所突破的"传统观念",不是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和西方主流经济学,而是混淆不同历史形态社会主义和超阶段的"左"的思想.不应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否兼容,能够和市场经济兼容的社会主义是特定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不等于资本主义,但把市场经济和私有制、雇佣劳动分离开来未必符合实际,现代市场经济的主体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一般市场经济所能实现的社会公平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公平.  相似文献   

3.
以中共"十四大"为契机,市场经济已无可动摇地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价值取向与目标选择.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是否会发生冲撞?两者如何协调?其间的关系究竟怎样?对此,确有探究一番的必要. 一、现阶段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特点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必然产物,它属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范畴,是社会存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作为社会存在客观反映的意识,不仅是人类进化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而且"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5页)可见,意识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三大"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辩证法:中国可以超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不可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直接进入马克思论证的社会主义社会.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可以超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但不可超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这种"超越"与"不可超越"的历史辩证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必然性的历史根据,它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的特点.进一步研讨这一历史辩证法,对继续解决中国向何处去问题,对进一步认识中国  相似文献   

5.
三种经典公平正义理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西方有两种典型的正义理论,一种是以罗尔斯为代表的以平等为取向的公平的分配正义理论,他要求分配的不平等必须是机会公平平等的结果,又要受差别原则的补偿,使社会较少受惠者获得最大利益.诺齐克是一个以权利为取向的自由主义者,坚决反对罗尔斯具有平等倾向的差别原则及主张扩大国家功能于分配领域的观点,强调在社会经济领域彻底贯彻自由原则,反对推行人为的分配平等,并提出持有正义三原则.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主张分配作为一种权利,直接来源于对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分配是一种现实的经济权利与经济关系,而不是一种抽象的道德权利.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优越并超越于罗尔斯和诺齐克的公平正义理论.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7,(1)
神话的浪漫性和玄奥性是人类在理性探索过程中的一种发展表现,古希腊神话思考方式是古希腊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生产劳动和组织社会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希腊神话用隐喻手法记录了人类历史,也展示了古希腊人民在发展初期表现出来的理性思维,超越了通感思维,超越了归纳法范畴,展示了对人的关怀,对今天的我们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超越了以资本为基础并以"分配正义"或"持有正义"为主题的现当代政治哲学,它是一种以"瓦解资本逻辑"、实现人的解放为旨趣的革命理论。它颠倒了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寻找扬弃市民社会而使之过渡到"人类社会"的真实道路。人类解放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目标,而现实批判性是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的根本品质。  相似文献   

8.
社会分配是一个复杂的和动态的政治过程,分配对象包括了多种多样的物质资源和精神价值。价值分配是价值分配体系运作的结果,其中公共权力是影响分配结果的关键变量。从公共权力的角度来看,价值分配体系主要由三个层次的规则构成,即宏观的"分配权力的规则"、中观的"分配价值资源的规则"和微观的"分配的规则",三者之间的关系受到不平等规律、单向决定规律和离散规律的支配。根据分配主体的不同,价值分配体系可以分为市场分配、政府分配和社会分配三种途径,其分配对象、运行机制、价值准则等各不相同,但又紧密联系,相互影响。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超越"就收入谈收入"的简单思维,充分认识到公共权力在收入分配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建立有利于实现公平分配的价值分配体系,强化政府再分配的责任、改进市场分配的机制和增加社会分配的比重。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处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之中,规章制度尚不健全,经济秩序混乱,体制正待完善,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影响等冲击和瓦解着人们原有的诚信道德观念."苏丹红事件"、"红心蛋事件"、"华南虎照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无不反映现在我国存在着严重的失信危机.诚信,一个虽普通却又重要的话题,它从过去中国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到我国现行法律一个重要基本原则,其内涵早已超越了纯粹的"私德"范畴,今天,我们更关注诚信的"公德"性.如何把指导性的诚实信用原则演变为具体化的法律条文并真正灌输到具体的某个适用领域,如何从法律的层面树立公民诚信意识,构建和谐诚信社会?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如果以"社会"概念为视点来透析马克思哲学的革命变革,我们发现,作为社会历史范畴的"社会"概念是马克思在对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双重超越"中建构起来的崭新而独特的整体理论视角."社会"概念已经成为进入并探索马克思哲学的"网上纽结",因而从学理上厘清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思想来源,应是理论研究的前提所在.  相似文献   

1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劳动创造价值愈加体现在人的智力和劳动的组织程度上.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的关系是现代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决定的,生产关系直接制约价值分配关系.应当把资本主义剥削方式与市场经济交换方式区分开来,搞清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客观依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本身存在着否定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背离的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现代科技进步,人的智能创造被充分挖掘,价值分配将越来越真实地反映价值创造.  相似文献   

12.
国债是以国家政府为债务人,与广大投资者之间的一种价值有偿让渡形式,即将社会闲散资金暂时集中于国家手中,统一使用。国债不同于税收、罚没等其它强制性和无偿性财政分配形式。这表明了它是内属于市场经济的一种价值形式,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国债作为财政政策中灵活有效的调控工具和重要的社会投资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着积极的作用。这表现在:  相似文献   

13.
涂文丽 《学理论》2012,(14):41-42
"孝"思想是儒家思想道德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规范家庭关系的一项最重要、最基本的伦理学范畴。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孝道作为旧道德的集中体现,对现代人们道德行为的约束力越来越弱化,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孝"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的积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它可以促进家庭和谐;可以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孝"思想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是形成社会和谐关系的价值根源。  相似文献   

14.
慈善事业,被公认是社会的第三次分配,有助于弥补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留下的空白,促进社会公平.本文分析了我国政府在第三次分配中的职能存在"越位"和"缺位"及其原因,提出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慈善组织才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方向,政府应退出举办慈善事业的主体地位.为其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不存在永恒、绝对公平的分配,公平分配是一个受现实生产力条件约束的历史性、暂时性的范畴。未来社会公平分配实现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8,(12)
对于"物质"概念的解读是布洛赫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双重面向的"客观——现实的可能性"范畴为基础,布洛赫超越了传统哲学被动静观的僵化思维,将"物质"重新解读为一种超越当下、向前发展的动态存在,其作用在于引领外在世界走向未来,最终完成自我实现。客观而言,布洛赫对"物质"概念抽象化的解读方式并不完全准确,但其蕴含的辩证性的动态思维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文化机理,已经深深地植入到中国社会之中,市场经济赖以建立的商品、货币、资本关系在带来社会财富的迅猛增长的过程中,正在改变着社会各阶层人民的道德观念。高校作为现代社会的超越力量,也受到这一力量的渗透,其正深深影响着高校教师的行为和价值观念,然而高校老师所承载的批判超越的社会责任不应该完全消融在市场经济的理性力量之中,而是应该在理性与价值之间保持一个必要的张力。这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肯定并超越了黑格尔的伦理思想.黑格尔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理性主体,主张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是世界精神,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崇尚精神的绝对自由,而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整个历史的基础,生产力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应该从"现实的人"出发克服市民社会,超越政治解放,最终达到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诚信"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学界在伦理学、经济学、法学和社会学领域对"诚信"都作过各自的深入研讨,但在公共伦理视阈内对诚信作综合研究尚有不足,而这又正是"诚信上海"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在公共伦理视阈内,诚信可以拆分为"诚实+信用",因而它既是道德范畴,又是经济范畴。依"诚实的信用"来理解,我们可侧重其经济意义。在这一理解下,公共伦理视阈中的诚信问题可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诚信体系之中。而就道德范畴而言,信用主要是建立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观实现了四重超越:一是在世界历史主体资格问题上,以"现实的人"超越了黑格尔"绝对精神",奠定了世界历史的唯物主义基座;二是在参与世界历史的国家资格问题上,以落后国家和民族的"跨越"发展超越了黑格尔的落后民族不在场的缺陷,指出了落后国家世界历史化的特殊路径;三是在世界历史发展道路问题上,以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超越了黑格尔抽象的、唯一的西方化道路,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真相;四是在世界历史演进格局问题上,以"并行"图示彻底放逐了黑格尔的"欧洲中心论",成就了特色化和真正多样性发展的理论雏形.经过这四大超越,马克思奉献给人类的不仅是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而且交给了东方社会以特色化方式走向共产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为东方社会搭建了通往共产主义的理论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