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在《所罗门之歌》这部小说中,她成功地运用了"黑人试图用绸翼飞行"这一古老神话传说并赋予其现代寓意.本文试图对《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飞翔"的意象作出分析,找出这一神话意象在现代社会中的深刻意义黑人对自我价值的和对民族文化的探询.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国内重大污染事件频频发生,凸显环境污染严重性.本文首先考察了美国棕色地带(即已知或可能有污染的废弃工商业设施)再开发和相关立法,其次论述棕色地带再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最后探讨了美国棕色地带再开发对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棕色地块(brownfield)主要指市区大量被废弃的、闲置的、未充分利用的工商业废弃物场址。20世纪80、90年代,美国的开发商不顾城市棕色地块的种种优势转向对市郊“绿色地块”的投资,出现了极具讽刺意味的的“棕色地块效应”。导致该效应的原因是严格的责任条款、高昂的整治费用、不确定的整治标准与较长时间的延误。为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先后制定了三部法律和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进行应对,取得极为显著的效果。为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中解决城市污染与振兴城市经济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艾丽丝·沃克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和"黑人妇女写作文艺复兴运动的灵魂人物",她的前期长篇小说根植于南方黑人社区生活,尤其关注黑人妇女的生存状态,关注她们的苦难和抗争.针对黑人妇女受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的双重煎熬处于分裂精神状态的情势,沃克孜孜以求"完整的生存",并提出了独创性的"妇女主义"理论,以实现包括男人和女人在内的全人类的生存与完整.因此,沃克的前期长篇小说成为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光辉典范,其志在重塑黑人主体人格、以文学探索生存意义的执著写作正在改变美国黑人文学的边缘地位,引领着黑人种族文化步入开放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被西方评论界视为加世纪女性主义和黑人文学的经典之作。运用主体间性理论从读者接受视角分析该小说文本,不难看出,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蒙太奇手法、多重叙事视角以及隐喻性语言的叙事手段,不仅使小说独具一格,同时也给读者的解读活动留下了诸多悬念和空间,这些特色使小说《宠儿》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论《所罗门之歌》中的神话原型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话原型构成了《所罗门之歌》这部小说的叙述框架 ,然而 ,这远非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创作的目的。她在审视当今美国黑人生活现状的时候 ,以敏锐的目光发现了黑人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小说中她不仅勇敢地暴露了这些问题 ,而且用飞行的传说与神化的人物激励人们 ,鼓励他们挣脱精神枷锁 ,获得自我解放。  相似文献   

7.
《红字》是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最著名的代表作。在他那独特的写作技巧--象征主义手法的帮助下,他在小说中探讨了人性及其弱点。这一技巧的运用大大加强了该作品的艺术效果。大写字母A是这部小说的主要象征意象。本论文主要分析《红字》中字母A的五种象征意义,即:通奸,疏远,能力,天使和亚瑟·丁梅斯代尔,从而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8.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短篇小说《邱园记事》是一部反传统叙事的文学作品。这部作品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时间、空间叙事方法,通过空间并置、内心刻画和意象运用等叙事手法,将小说的现实时空和人物的心理时空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作品独特的时空观。  相似文献   

9.
“黑人妇女文学之母”赫斯顿小说的“黑人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人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黑人性". "黑人妇女文学之母"佐拉·尼尔·赫斯顿经历了黑人文化复兴的全过程,是一位积极倡导和歌颂黑人文化的先驱.她在小说创作中融入了诸多的黑人民俗文化因素以及极富特色的黑人英语,使作品充满了艺术的灵动之感,"黑人性"特征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0.
评介莫里森的前四部长篇小说,着重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评价作家强烈的黑人民族文化忧患意识。这四部小说揭露了当代美国社会中存在的文化种族歧视及其对黑人尤其年轻一代黑人潜移默化的毒害,集中反映出白人文化肢解黑人文化,黑人在追求自我价值过程中抛弃自己文化的悲剧结果,以及黑人传统文化对黑人追求自我价值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谭爱梅是近年来在美国文坛崭露头角的华裔女作家,是这两年崛起的新秀,她的书本在美国极为畅销,来华讲学、旅游的老美几乎人手一本她的小说,可见她的流行度有多广。谭爱梅1952年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地区,父母均是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她曾获得过圣·荷西大学的语言学硕土学位,毕业后作过弱智儿童的教育工作,后从事写作。 1989年,谭爱梅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喜幸俱乐部》。该书描写了四位中国母亲和她们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发生的种种故事。一经出版即在美国引起轰动,连续9个月被列入《纽约时报图书评论》畅销小说的排行榜,并获得了1990年度美国湾区小说  相似文献   

12.
美国科幻小说家奥克塔维娅?巴特勒的《家族》融科学幻想小说、新奴隶叙事与历史书写小说于一炉,以穿越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奴隶制的罪恶,引发对美国现实种族关系、两性关系的思考。小说通过新奴隶叙事的形式再现了不可再现之过去,通过科幻小说的形式言说了黑人无法言说之创痛。其历史书写隐喻着美国黑人和白人割不断的历史渊源和共生关系这一美国国族寓言。《家族》表明,黑白血脉相连,其历史经历交织,黑白的许多经历是共同体验的结果。为了避免历史重演,黑人和白人必须在历史记忆和重访过去中了解历史真相,并对美国当下语境下自由的概念和美国黑人乃至美国整个国族的整体命运加以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秀拉》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长期以来,人们不断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发现这部写作手法精妙的小说具有进行多角度解读的可能性。从自然主义的视角探讨这部作品可以发现,主人公秀拉的悲剧是由她的家庭遗传与社会环境和特定历史时代诸多因素交互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薇拉·凯瑟是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本文简析了薇拉·凯瑟在其小说《一个迷途的女人》中对女主人公的塑造.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指出作者在小说中的话语有受男权文化影响的倾向;并且从当时的社会现实与妇女的经济地位指出女主人公“迷途”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实现全球霸权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对战后世界和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深刻且持续,因此至今仍是学界研究热点。文章基于史实解读,回答了多年来国内外学界围绕马歇尔计划存在的几种争议,诸如马歇尔计划肇始时间界定、名称的由来、美国国务院官员对马歇尔计划的历史贡献以及捷克“二月事件”与马歇尔计划是否存在关联等。文章认为,尽管马歇尔哈佛演讲一直被视为马歇尔计划出台的标志性事件,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在1948年4月之前,美国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援助欧洲计划;在马歇尔计划形成过程中,美国决策层固然发挥了引领作用,但美国国务院中下层官员也功不可没;捷克“二月事件”是偶发事件,与马歇尔计划的出台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但却在客观上为马歇尔计划在美国国会的通过提供了助力。文章是对马歇尔计划整体史研究的必要补充和完善,对深入研究马歇尔计划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他们眼望上苍》中的“黑人性”特征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人性”是由塞内加尔的桑戈尔提出,以表达对黑人问题的高度关注。并由此发展为影响深远的黑人文化运动。佐拉·尼尔·赫斯顿作为一位积极倡导和歌颂黑人文化的先驱,在《他们眼望上苍》中融入了独特的“黑人性”,成功地塑造了黑人妇女自我意识的成长过程,反映了黑人民族文化意识的逐步觉醒。  相似文献   

17.
《紫颜色》中莎格人物形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格·艾弗里是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紫颜色》中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她的性格完全颠覆了传统的黑人女性的形象,继承了黑人妇女的传统的文化和信仰,她独立、自我、个性十足,并帮助其他黑人女性反抗父权制度。莎格是黑人女性反抗男性霸权和争取独立自由的榜样。  相似文献   

18.
夏洛蒂作品《教师》的女性意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伟大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第一部小说,是夏洛蒂生活的一副精美素描,她把自己自尊自强的女性意识及对未来的家庭婚姻设想融入这部小说,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带有理想的色彩,但却揭示出夏洛蒂对女性生活和命运的深层思考,由于小说所体现的超前的女性意识,深受中外读者的喜爱,也为后来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9.
深入地分析了马歇尔在马伯里案中的推理和论证,检讨了现有评价该案的主要观点,提出了新的观点:马歇尔在该案中虽有其政治目的,但并未以政治目的曲解法律;马伯里案不是创立司法审查的第一案,但该案对美国司法审查确有重要意义。马歇尔通过该案推动了美国宪法的法律化并且奠定了司法审查的理论基础。马歇尔的功绩不在于第一次宣布法院的司法审查权,而在于将类似制定法解释的工具和方法运用到新颖的联邦宪法的解释中去,这使得司法审查成为法院的日常工作。马歇尔在该案中所采用的司法方法奠定了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基础,并由此强化了美国宪法在美国宪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西方的恐怖小说起步较早,发展完备,美国的斯蒂芬.金是顶峰作家。中国的则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逐渐兴盛,李西闽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恐怖小说作家。他们的作品《黑暗的另一半》和《血钞票》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恐怖主题,气氛和意象的不同,这种差异性的原因在于文化背景,文学传统和读者接受方面,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恐怖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