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老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道德经》中,在《道德经》中,老子从哲学和人生两个层面阐述了“道”,“道法自然”玄之又玄,“道”作用于人生,是治国用兵之良方,休生养性、为人处世之秘诀。  相似文献   

2.
中庸是孔子、子思等儒家思想家所倡导的宇宙观、方法论和道德境界。中庸起着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作用 ,并对我国国民性格的形成与发展起着消极的影响。中庸哲学作为一种方法论 ,虽与马克思主义的质量互变规律有本质区别 ,但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恒道”是老子的重要思想,是“无名”之“道”与“有名”之“道”的统一,具有丰富的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内涵。“恒无为”是“恒道”思想的基本实现形式,是遵从自然、社会发展规律,实现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得、大为。“恒道”思想所孕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价值底蕴,具有积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庸是孔子学说中最基本的范畴,是贯穿孔子思想体系的“一贯之道”,也是孔子思想精华之所在。儒家经典《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中庸观及其运用。其字里行间渗透了孔子的人生智慧:以“执两用中”的思想方法,以权变时中的理性精神,适度把握和适当处理社会人生的各种关系,致力于提升人生境界,培养“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本文试从《论语》文本入手,着力展示孔子中庸思想的几个侧面。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的生命哲学,不仅孕育出了儒家的重日用伦常,鸢飞鱼跃的生命化的哲学与美学思想,进而演化为和谐中庸之美,也孕育出道家达生、齐生死,从而达大道的生命意识,并进而演化为“道妙自然”之美。同时,这一文化还改造了佛教思想,陶铸成禅宗“运水担柴,无非妙道”的“圆融无碍”境界。  相似文献   

6.
“神转不回”出自《素问·王版论要》,恽铁樵《群经见智录》曾把它称之为《内经》之“总提纲”,由此可见它有着极其丰富和精深的内涵。 本文试从圆道说对“神转不回”的蕴涵作如下探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一、“神转不回”和圆道说的基本意义 《素问·王版论要》曰:“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内经》中“神”的含义十分广泛,而这里的“神”,是指五脏六腑之神机以及其外在表现,它可以从色脉上加以诊察。如两目精明,面色光华,六脉调和,语声有力等现象统称为“有神”,这就意味着健康。因此,“神转不回”之“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和生理机能的抽象概念。在常态之中这种生理活动的总  相似文献   

7.
诚信是先秦儒家伦理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也是先秦儒家所提倡并力求践履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孔子把“信”列为与“仁、义、礼、智”并列的五常之一;孟子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荀子认为“养心莫善于诚”;《中庸》主张“诚为贵”。诚信是天地间的一种必然法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基本的交际之道。真实是新闻报道与新闻传媒的生命线,但是“客里空”作为新闻界的一种不实作风一直阴魂不散,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给新闻从业人员提供的一个重要启示就在于,无论何时都要坚持新闻真实性不动摇。  相似文献   

8.
在古希腊,以“不要过度”为基本特征的中庸精神在日常生活以及哲学和文学中有着广泛的体现。这一精神至亚里士多德时发展成为具有伦理学、政治学和方法论意义的系统的“中道”思想。古希腊的中庸精神反映了人类早期求“中”、求“和”的共同思维倾向。  相似文献   

9.
论《大学》的道德修养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是早期儒家的一篇结构严谨,体系完整的典籍,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且居四书之首。《大学》的主要内容是“三纲领”和“八条目”,二者是《大学》的两条基本道德修养原则,且构成了以修身为核心的一个互为对应的整体。《大学》围绕“三纲八目”构建了一套修己治人的道德修养体系,同时也蕴含了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相似文献   

10.
《老子》和《纯粹理性评判》分别从感性认识和纯粹知性认识角度描述它们的“道”和“自在之物”。康德坚执现象与“自在之物”的根本区别,走向了二元论;《老子》借助生存哲学走向了“道”与万物的混沌统一。实践唯物主义,一方面,肯定生活实践改变世界、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男方面,也充分肯定在一定意义上认识活动具有相对的自在性、独立性价值,主张保持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必要的距离、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