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信息知情权是实现普通民众参与政府环境管理、建设生态文明和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对于环境信息知情权的相关领域法律规制不足,主要表现为立法技术滞后、权力配置失当、司法保障不足三方面,为此,必须尽快完善环境信息知情权法律体系、规范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程序、健全权利保障机制,以维护公众获取环境信息的合法权益,推动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2.
刘恒 《理论研究》2011,(4):51-52,65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存在着法律体系不完善、现有《条例》本身存在不足、执行过程中问题较多等问题,要从加快信息公开相关法律制度的立法进度、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内部推动力等方面完善我国信息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3.
张巍  王恒昕 《世纪桥》2012,(9):118-119
地方行政立法是我国立法体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各地方政府对立法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让公众参与地方行政立法,不仅增强了法律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体现了地方行政的民主化。然而,公众参与地方行政立法在制度上还不是很完善,在实践中仍然有待发展和提高。所以,对公众参与地方行政立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首次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独立成章,并在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发展。但在该制度落地过程中仍遇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信息公开主体界定不明确、企业公开环境信息避重就轻、环保部门环境监察和监测能力不足、法律追责制度不完善等。为实现新《环境保护法》的立法初衷,推进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有效实施,需要科学界定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规范其内容与形式,健全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违法责任追究制度,构建多元共治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模式,以实现生态环境的多元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5.
政府信息公开,是指政府行政机关通过行政相对人便于接受的方式和途径公开其政务运作过程,公开有利于行政相对人实现其权利的信息资源,允许其通过查询、阅览、复制、下载、抄录、收听、观看等多种形式,依法利用行政机关所掌握和控制的信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一种承认公民对国家政府拥有的信息公开请求的权利,国家对这种信息公开的请求有回答义务的制度。世界各国都用法律的形式对此加以规定,以保证公众的信息获取权。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制化,需要选择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制定政府信息公开的专门法律。我国尚未制定有关政…  相似文献   

6.
行政立法虽然是当今世界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但是由于行政立法机关不是由民选代表组成,缺乏民意基础,因此需要民主参与行政立法以促进行政立法的民主化。目前,中国行政立法大量激增,但民主参与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行政立法中民主参与的缺失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因而有必要建立和完善我国行政立法的民主参与机制。适当扩大提出议案的主体范围、构建行政立法的动议机制、细化行政立法的听证程序、落实行政立法公开制度是建构行政立法民主参与机制的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政府依职权公开信息作为保障社会公众知情权的重要行政行为,在时代演进过程中已不可避免地带有公共利益属性。对依职权公开信息的违法行为,目前单靠公民监督还存在制度不完善、个人能力不足等情况。从检察机关探索行政公益诉讼的成功经验看,探索政府依职权公开信息公益诉讼能够进一步突显行政公益诉讼的客观诉讼属性,有利于推动我国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政府依职权公开信息作为保障社会公众知情权的重要行政行为,在时代演进过程中已不可避免地带有公共利益属性。对依职权公开信息违法的行为目前单靠公民监督还存在制度不完善、个人能力不足等情况。从检察机关探索行政公益诉讼的成功经验看,探索政府依职权公开信息公益诉讼能够进一步突显行政公益诉讼的客观诉讼属性,有利于推动我国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思辨式公众参与政府治理可增强政府治理能力,强化政府治理的责任感,提升政府治理的效率和效能。实践中,我国思辨式公众参与政府治理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政府与公众的协商合作理念尚未成熟、公众监督行政机关的体制机制不完善、政府治理中的思辨式公众参与效能评价体系不健全等。为此,政府治理主体应协调行政组织意识和公众个人利益认知间的关系,从立法层面规范思辨式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相关规则,建立健全思辨式公众参与政府治理的效能评价体系,以提升思辨式公众参与政府治理的效率和效能。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模式应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共治。战后各国普遍立法保障结社权,然而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很不完善。要以宪法结社权为统帅,加快制定统一的结社法及相关配套法规,构建社会主义结社法律体系,以充分保障结社权,并加以必要的限制,从而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造良好的法制条件。  相似文献   

11.
公众参与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当前,公众参与在反腐败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继续扩大公众有序参与成为推动我国廉政建设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客观要求.巩固公众反腐败参与主体地位、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拓展公众参与渠道、加强社会廉政文化建设、完善法律制度建设等是进一步引导公众合理、规范、有序、合法地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模式应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共治。战后各国普遍立法保障结社权,然而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很不完善。要以宪法结社权为统帅,加快制定统一的结社法及相关配套法规,构建社会主义结社法律体系,以充分保障结社权,并加以必要的限制,从而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造良好的法制条件。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我国社会变革、经济转型的改革攻坚阶段,腐败现象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破坏性影响极为严重。公众参与反腐败为更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提供了一种制约权力的方式——以民制权。目前,公众参与反腐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注重信访举报,完善相关制度;群众参与立法,推行政务公开;加强反腐研究,实行民主评议;开展廉政监督,借助大众传媒。  相似文献   

14.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离不开法制建设,也离不开社会不同群体利益的制度化表达,其中,立法活动中的利益表达是最根本的一项制度渠道.目前,我国人大立法信息公开和利益表达的法律制度较为缺乏,远落后于丰富多彩的立法实践,也因此导致了我国人大立法信息公开的不规范和立法中各方利益表达的失衡,这种局面如果得不到改变将影响社会关系的正当化、制度化和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我国人大立法信息公开和利益表达制度,在立法的立项、起草、审议等各个环节中规范立法信息的公开和利益表达机制,推动公众有效参与立法、充分表达利益诉求,进而提高立法质量,实现法律作为制度化配置和协调社会资源和利益的本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立法中存在的部门利益是伴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逐渐出现的。立法中部门利益的本质是政府部门以权力为依托,控制和占有有限的社会财富。实践中,对立法中的部门利益应该加以正确区分:政府部门的职权是正当的利益;遭受批评的是立法中不正当的部门利益,它的本质是权力寻租。为此,应完善我国立法中的信息公开制度,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立法和监督作用,尽力杜绝不正当的部门利益,以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6.
美国、欧盟及其成员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立法体现了四大特点:将环境知情权作为公众参与的前提条件;把公众参与权贯穿于环境立法、执法及监督的全过程;公众参与的方式多样、程序完善;公民救济权较完善。这对我国环保公众参与制度的立法改革,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以法治政府建设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是啃下改革"硬骨头"的关键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法治政府建设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助力政府职能调整,行政执法体制不断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加大等等。但是,地方政府法治建设仍然存在政府职能设定不合理、行政立法滞后与混乱、行政执法缺乏制度规范、政务公开与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当下,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关键期,各种阻碍改革的深层次问题逐渐突显,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18.
广西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条文中逐步加大了行政程序的比重,为行政程序理念与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但广西的行政程序立法仍有行政程序理念不足、地方立法单薄,行政程序立法零散,缺乏体系性,社会参与程度不足、责任条款过于简化、知识储备不足等值得检讨的地方。通过制定统一的广西行政程序规范,以行政公开和细化程序性规定保障公众的行政参与,强化程序责任条款,加大对广西行政程序立法的知识储备等形式提升广西行政程序立法之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规章越权设定行政收费的行为引发公众的强烈不满。在我国现行立法规范制度的框架下,地方政府规章的自主立法范围仅限于行政保留事项,排除了其对于行政收费的设定权。在法律保留原则和法制统一原则的层面上,地方政府规章的行政收费设定权也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0.
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在理论基础、制度构建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差异,但两者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的前提和基础,是直接决定公众参与是否真正形成的核心因素。公众参与则是政府信息进一步公开的民主动力。政府信息在公众参与过程中公开范围更为广泛,公开力度更为加强。两种制度在实践运作中相互促进、互为循环、互为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