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家伦理中有许多带有形式化的理论或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公德建设和发展仍具有积极意义。诸如儒家伦理中的公共交往原则、核心道德观与价值观、实现途径等,应将其具有形式化的内容与当今社会作有机结合,其中的历史局限和不足,也可借鉴西方社会的伦理实践。  相似文献   

2.
儒家伦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做人思想,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修养、“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等,体现了儒家注重个人德性和道德修养的特点。儒家伦理的这种特点对于当代大学生克服人生观价值观的缺陷,培养和塑造人生智慧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任嫦勤  李明 《岭南学刊》2011,(5):110-114
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文传统资源,儒家伦理在为当代生命伦理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资源的同时,由于儒家伦理的历史局限性和文化相对性,儒学对当代生命伦理学发展贡献也是有限度的,需要对其给予现代性转换,儒学与当代生命伦理学才有进一步会通的可能性及意义。  相似文献   

4.
儒家伦理关于“孝”、“廉”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对于中国目前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为此,本文首先探讨了儒家伦理中“孝”、“廉”的内涵及其伦理特征,指出“孝”、“廉”本身分别属于私人领域中的家庭伦理概念和公共领域中的职业伦理概念;其次,探讨了儒家伦理把私人领域的“孝”延伸至公共领域的“廉”的论证方式,指出儒家伦理通过加深“孝”的伦理深度和扩充“孝”的伦理广度而使“孝”成为“廉”的伦理基础;最后,本文对于儒家伦理关于“孝”、“廉”及其相互关系的思想进行了伦理评价,指出了儒家这一伦理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廉政建设的启示意义,并且分析了借鉴这一伦理思想时应当防止的不当做法.  相似文献   

5.
王海成 《长白学刊》2013,(1):126-130
传统宗族伦理以儒家伦理为基础,以"孝"为核心,衍化出"忠"、"仁"等伦理规范。当代宗族伦理在继承传统宗族伦理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应时代形势的修改,表现出男女平等、代际平等、倡导遵纪守法等新的特点。当代宗族伦理在构建新型家庭伦理、维护农村地区社会秩序,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经世致用”与文化制衡李春青“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居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一种文化学术的价值标准是它的实用性,即由文化学术价值向政治伦理价值的转换。就儒家而言,这种实用性的文化价值观大致经历过四个发展阶段。在先秦时期,儒家以天...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的伦理互通与哲学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儒家伦理规范和价值理念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所涵盖的天下为公的价值理想、德治伦理和人本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在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存在着伦理上的互通。传统价值观将系统性思维植入人对宏观宇宙及社会的整体性认知,确立了自然与人文、个人与社会的系统联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和谐、民主理念具有高度的哲学契合。  相似文献   

8.
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其"为政以德"的思想几乎贯穿整个封建时代,儒家的官德传统和廉政思想一直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儒家通过公私义利之辨强调公共利益的重要性,对官员提出道德要求,主张公重于私、"义以为上",倡导"以义统利"。官员的道德修养可以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官员清廉便能吏治清明,社会稳定。中国的传统行政伦理和官德规范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并没有完全失去它的进步作用,当代在进行廉政建设时仍有必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伦理道德,重提传统行政伦理和儒家传统官德规范在当代的合理意义。  相似文献   

9.
儒家的经济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怀承  周宇 《湖湘论坛》2002,15(4):83-85
一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不仅深入地渗透于佛教和道教之中,而且是中国政治文化的基础,也是中国政治思想的理论来源。儒家思想体系并没有对经济方面的直接论述,但我们可以从儒家对经济与伦理的关系、经济与政治的关系的阐述中,把握到儒家的经济价值观。笔者认为,儒家经济价值观的内容主要有:(1)生产上重农抑商,以德为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的经济思想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发展经济方面的重农抑商,这是中国儒家经济价值观的一个很明显的体现。表现在政治思想上则是以民为本。儒家认为,“民为邦本,本固…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面临着社会道德滑坡及伦理失范的困境。按照"为仁由己"及"为政在人"的儒家思维,社会道德滑坡的根源自然而然地归结于个体心性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需要发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儒家伦理思想,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长期占统治地位和起主导作用的意识形态,处处闪烁着传统智慧的光芒,是我们无法割舍的。以科学的态度,批判地继承儒家伦理,探寻其精神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社会正为道德滑坡所困惑,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也为道德滑坡所拖累,因为法治实现需要伦理精神的支撑和道德力量的维系。当代中国道德滑坡与几千年德治理念的衰落有着直接的关系。扬弃中国传统的德治理念,实现儒家德治理念的现代化是中国法治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秦志强 《前沿》2013,(1):96-97
法律是一种文化现象,儒家文化中也孕育着深厚的法律文化。本文简析了儒家法律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儒家法律文化的特征人手,深刻剖析儒家法律文化的价值观,并探讨其对当前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启示,对于推进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儒家文化既有阻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面,也存在着有益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面。儒家伦理思想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多层面的关系:儒家的等级观念、重农抑商及重义轻利等,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存在着矛盾冲突;儒家的诚信美德与敬业精神、民本思想、仁政思想、和谐思想、"天人合一"生态思想及革新思想等,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相通契合的;儒家的"义以为上"、"以理导欲"、"崇尚精神"等伦理理念,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形成互补优化的价值效应。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儒家伦理思想精华,为当代中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益的文化资源和伦理智慧。  相似文献   

15.
李文玲  曾振宇 《求索》2010,(4):221-223
儒家孝伦理自先秦儒家创立、发展、完善后,其治世功能并未引起统治者的重视,直到汉代,才在行政法、民法、刑法及诉讼法中全面法律化,其基础是多方面的:农耕经济是孝伦理法律化的经济基础,汉代统治者对儒家主导思想的选择是孝伦理法律化的政治基础,董仲舒对先秦儒家孝伦理的改造是孝伦理法律化的理论基础,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是孝伦理法律化的社会基础,而血浓于水的亲情则是汉代孝伦理法律化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韩丽华 《求索》2011,(8):118-120
中国儒家心性哲学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德性伦理。儒家哲学中包含着仁爱、良知、诚敬、慎独、尽心知性、节欲等德性伦理思想。这种启发人性美德的内在心性修养论的德性伦理是规范伦理所无法相比的。这正是儒家心性德性伦理的特征和优势。儒家德性伦理的仁爱良知根植于人的内心,并从人性的内在性上进行德性修养以求得德性之真谛。这可以解决根植于外部的规范伦理所不能解决的人的良知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公共行政美德伦理与治理有效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美德伦理以公共行政人员的性格特质为讨论和论证焦点,透过理论研讨、案例分析、历史回顾、框架搭建等多种路径,论证美德之于公共行政的特殊重要性,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得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结合我国悠久而深厚的德性伦理传统,实现儒家美德伦理与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美德伦理具体内涵的对接,尤其是强调"正义"之德作为公共治理有效性的根基,并重申结合美德促使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有效行使,将为治理的有效性提供丰厚的美德和人格支撑,并对我国治理理念和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沿循着"普世伦理"的建构思路,儒家伦理"普世化"主张应运而生并得到了理论界的积极响应。然而,儒家伦理"普世化"的主张面临许多尚待解决的难题,它们构成了儒家伦理"普世化"运动开展的"瓶颈制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传统的伦理价值观与技术创新生态化的伦理价值观的比较,来论证伦理价值观的层次发展变化,进一步探讨了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的伦理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周天庆 《求索》2007,(5):142-144
关注人的情感是传统儒家伦理体系的重要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儒家伦理体系的起点、伦理实践的各个环节以及伦理追求等方面。儒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情感培植、体认、强化、疏导机制,强化了它的实践功能,并为人们安身立命确立了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