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作为地球村的主人,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向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于地理环境之中;另一方面,环境根据自身的问题就会随之发生。总之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原产地名称,是指由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特定地方的地理名称构成,用于标志原产于该地区并由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确定的具有特定质量和特点的产品。多年来,由于我国对原产地名称的保护力度不强,致使原产地名称的真正价值未能得到很好体现。  相似文献   

3.
一、厌讼观代表了中国传统的诉讼观中国人自古就有厌讼思想①,这种思想与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这种思想形成观念后对中国人的诉讼权利意识及纠纷解决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定的地理环境形成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又会产生特定的思维形态和不同于其他地域环境的特殊思想,传统厌讼观产生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4.
危害公共安全罪虽然也造成公私财产的损失和公民人身权利的损害,但它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是不同的。危害公共安全罪比其他一般刑事犯罪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它是一般刑事犯罪中危险性最大的一类犯罪。因为这类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所谓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正常的生活、生产、工作的安全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而不是特定的人或者个别人的人身或财产的安全。危害公共安全罪,就是故意或过失地实施危害或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是本罪的一个本质特征,是区别危害公共安全罪同其他刑事犯罪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长达22年的缔造新中国的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深入研究中国地理环境与战争的关系,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军事地理思想。其精髓是:战略上,要把握战略地理形势,选择地理环境适宜的地区建设战略基地;战役上,要抓住地理枢纽,分析战场地理环境对军事行动的影响;战术上,要利用有利地形,做好军事地理情报保障。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特有社会现象的刑事犯罪,是常常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刑事犯罪只是处于社会环境的运动发展过程之中,才能成为不断发展的动态社会有机体中的组成部分,透过刑事犯罪的变化,反映和折射整个社会的变迁和运行轨迹。本文根据调查掌握的材料,试从司法实践的角度,对当前刑事犯罪的变化,趋势作一个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7.
从统计数据看,陕西省近年来刑事案件平均每年以2~3个百分点上升。1998年1~8月,案件上升幅度更大,全省立案26241起,其中大案9222起,分别比1997年同期上升3.5%和20%,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陕西当前刑事犯罪情况及特点 (一)关中发达地区发案上升,直接左右全省刑事案件的发展变化特殊的地理环境把陕西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三部分:关中平原、陕南山区、陕北黄土高原。经济发展速度也明显不同,关中地区相对发达,陕南、陕北相对发展滞后。这也给刑事发案带来明显地域化特点。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刑事警察》2004,(3):16-16
深入研究刑事犯罪活动的规律特点,及时掌握其发展变化的最新动向,不断调整改进打击和防范工作;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严打的高压态势,适时组织开展针对性强、时间短、见效快的全国性和区域性打击整治行动,重点打击那些人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我国出现的严重刑事犯罪有以下特点:一、严重刑事犯罪是我国新的历史条件下阶级斗争的特殊表现阶级斗争问题向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阶级斗争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总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正确认识这种变  相似文献   

10.
<正> 权利由伦理,宗教范畴向法律范畴的演进端赖权利的保护手段由道德力量向强制力量的转化。以史为断,人类最初的规范性准则最可能的形式是习俗与判例,这些规范最主要的作用发生的场所是法庭。这就表明一种事实;人类社会早期对权利的法律确认和强制性保护是个别的、特定的,这种个别保护的日益增加与一再反复形成了一般规则,其目的是为了济社会经济,政治情势变化以后,社会群体组织中习俗、道德、宗教力量的不足,通过法律规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两年为期“严打整治”斗争的结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面对仍然严峻的刑事犯罪形势,公安机关要切实担负起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历史重任,必须把打击置于公安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强化打击职能,加大打击犯罪力度,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这是当前维护社会治安的首要环节。近年刑事犯罪的特征和变化发展趋势表明,当前浙江面临第三波刑事犯罪高峰,打击犯罪工作丝毫不能放松刑事犯罪是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一个时期犯罪率的高低,某种犯罪的多寡和犯罪形式的起伏消长,总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制息息相关。当前,浙江省刑事犯罪面临第三波高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刑事犯罪总量处于历史高位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刑事犯罪一直呈上升态势,从1978年到2002年,全省刑事犯罪总量由2.6万余起上升到近30万起(见图一)。  相似文献   

12.
对变形指纹的探讨及在指纹识别系统查询中的相应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指纹在侦查破案中的广泛应用,对指纹的探索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指纹的终身不变,不是绝对的,应是终身基本不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一些客观因素,指纹会发生一些对初始形成结构特征的本质改变,同时还有多种因素引起的指纹乳突花纹形态的非本质改变,这种变化直接影响指纹的检验鉴定。对此,笔者对指纹的变化、变形情况及在查询比对中应采取的相应措施谈点粗浅的认识。1指纹的本质改变指纹的本质改变是指对人体初始形成指纹结构特征的改变。有以下几种情况:1·1断手断指在特定的条件下使人失去了手或某个手指,它原有形成的结构就根本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3.
根据形势制定策略是提高打击能力的前提纵观建国50多年的历史,我国刑事犯罪的发展大体可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这一阶段,计划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虽然社会发展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十年动乱、拨乱反正三个阶段,但是这一阶段的社会规范、价值体系较为固定、单一,人们活动空间相对狭小,决定了这一阶段刑事犯罪虽然也在上下波动,但仍是在相对稳定的范畴内变化。实施治安管理的公安机关在打击刑事犯罪的实践中总结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固定的侦查破案模式,  相似文献   

14.
法律异化是指法律这种人类创造出来的本用于服务人类的社会规范,因为一些原因反而成了走向人类对立面的一种异己力量的法律变化。其表现为依"法"迫害、合法伤害、非法侵害、人们对法律的异己感和积极寻求法律的替代品等多种形式。法律异化的人为因素是人的异化,客观因素是法律本身的悬空与不切实际、法律规范限制性的僵化、司法的"证据中心主义"和法律运行的程序主义等。克服法律异化的路径有以人为本,确保良法的产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防范主体的自我异化;运用宏观、全面的社会治理手段防范法律的异化等。  相似文献   

15.
<正> 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刑事犯罪的斗争。如何认识刑事犯罪的阶级属性,认识刑事犯罪和阶级斗争的关系,这不仅是一个法学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司法实践问题。本文仅作初步的探讨。一刑事犯罪是阶级社会的现象刑事犯罪是阶级社会的现象,是犯罪分子对统治阶级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统治秩序  相似文献   

16.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大量描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视地理环境为影响民族精神、法律制度以及政治组织的直接原因,后人总结为地理环境决定论。孟德斯鸠是否真的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一切,还是说学界有所夸大?在引进地理环境决定论近百年之后,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是否还有生命力,怎样才是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铁路刑事犯罪的产生和发展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及铁路运输的制约和影响。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成因和发展趋势.展望九十年代初期,铁路刑事犯罪活动趋势将可能出现哪些变化,已成为公安司法部门急迫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江西境内浙赣铁路刑事犯罪活动的历史发展轨迹,初步估测未来五年铁路刑事犯罪活动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对广东地区刑事犯罪趋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群策 《政法学刊》2007,24(3):10-14
经济全球化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层面都产生深刻影响,它改变制约犯罪的各种因素,影响刑事犯罪的发生、发展规律,对广东未来犯罪趋势同样有着重大影响和重要作用。从广东地区近年来的刑事犯罪数据看,经济全球化对犯罪数量变化、犯罪结构变化、犯罪主体变化、犯罪行为特点变化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类对事物的感觉、知觉、表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概念、判断、推理的理性认识。侦查思维是人类思维在侦查活动中的具体化,是侦查主体为达到侦查破案的目的,对犯罪现场、犯罪动机、目的、犯罪方法、手段、作案过程、作案范围和犯罪嫌疑人的分析、判断和推理,以及选择侦查措施、手段等的一系列意识活动。常规性侦查思维对刑事犯罪活动规律和特点的研究以及由长期的侦查实践得出的经验,已经形成了一套对付各类刑事案件行之有效的理论——刑事侦查学,这一理论指导着侦查主体的实践活动,并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的刑事犯罪,发生后往往会被周围的人所感知,而知情者对于有关犯罪现象的陈述,可最大限度的重述曾经发生的犯罪现象,这就是证人证言能够在刑事犯罪证据中被应用得最为广泛、最为普遍的原因。本文主要论述了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危害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