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环境的日趋复杂化,高校应急管理工作的滞后性也日渐凸显。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高校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现状和特点,分析了高校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为高校安全部门应对高校突发性公共事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齐霞 《犯罪研究》2007,(5):45-48,57
我国是一个突发公共事件多发的国家,受其突发性、公众性、复合性、阶段性等特点的影响,社会治安呈现了许多不同于常态的特点。公安机关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应急处置应该重视和加强以下工作:将危机管理教育和训练纳入日常活动之中,发挥指挥中心在应急管理的龙头和枢纽作用,建立高效的应急协调机制,建立畅通的信息网络。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正处于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高危期,面临许多的挑战。本文指出要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保证社会和谐的发展,必须寻找现行处理机制的不足,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借鉴其他国家处理的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情况的政府应急机制。  相似文献   

4.
建立科学、完备、有效的应对机制,对于防范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频繁发生,保护广大居民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对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和事后处理等多个环节或阶段。通过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制度建设,把各种应对处置的具体事务合理分解到各个环节中去,确保不同环节之间的相互衔接和有效运行,是实现政府从容应对重大突发性水污染时间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5.
刘涛 《法制与社会》2013,(7):244-246
医事突发性事件的突发性和严重性往往使得医院在应对的时候束手无策,这个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医院内部缺乏应对医事突发性事件的预警机制和预案处理,另一方面则是医院在筹备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资源方面出现问题。本文从医院在应急资源筹备的角度进行法律分析,分别以医疗药物、医疗器械和医疗事故赔偿基金为重点开展讨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以污染事故,环境灾害、生态危机为代表的突发性环境事件逐渐为公众所重视,在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应急管理中,我国在实践中建立起相关的应急机制,但是无论从法律规范还是从管理体系,都显现出一系列不足,本文分析了国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在立法和运行模式上的特点,并以美国为例介绍了以宪法为中心,由一整套的法令、政策为背景,由从地方到州再到联邦的各级应急机构为组织所构成的较为完备的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这种体系的总特征为"宪法和法律授权,行政首长领导,中央协调,地方负责"。  相似文献   

7.
近年由于我国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频发,构建应对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制度成为倍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论题。本文首先对突发性环境事件进行简单的概述,然后对国内外针对此事件所采取的措施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论概括,在此基础上,对构建我国应对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解决公共突发性事件的实际效果,促进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又好又快的发展,显得尤为必要.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来自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危害日益突出,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隐患.因此,我们必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全国各地屡有群体性以及突发性的公共事件发生。对这些事件的应急和处理措施,尚无一套整全性的体系.基本上都是自行其是,各行其是。试图总结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的经验法则,当然是不可能的。然而,回顾历次大规模的公共事件,  相似文献   

10.
流域突发性水污染应急措施法律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事件,尤其是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不仅在发生次数上,而且在污染的危害程度上均有增加的趋势。基于目前我国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现状和存在问题的检视,建立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防范和应急法律机制主要应采取以下法律措施: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建立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明确信息通报和公布制度、建立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预警系统和完善事故处理预案、健全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等,以期为我国减少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及其损失提供一定的理论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1.
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在国际国内造成的严峻形势,我们应该认识到,突发公共事件紧急救援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刻不容缓。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和社会灾难,完善紧急救援应急硬件和软件支撑系统,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危机管理紧急救援的原则,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紧急救援机制;同时,要正确把握紧急救援应急管理系统的建构和突发公共事件救援体系的响应程序以及应急救援体系管理系统的运行流程。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正处于急遽而深刻的社会转型期,各种风险大量出现,突发性公共事件频频发生,给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如何应对各种风险与突发性公共事件是我国政府和社会亟需解决的重大治理问题。由于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的存在,对于“风险社会”和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挑战,无论是政府还是非政府组织都无法单独应对,因而合作式治理成为一个普遍的选择。在合作式治理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不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共同成为风险社会的治理主体。近年来,我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就共同应对风险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但合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香港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合作式治理模式,可以为我国内地探索应急管理领域的合作式治理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应急管理,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与行为,直接关系到政府在公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甚至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存亡。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是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应急机制建设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和薄弱环节,影响了人民的生命安全,甚至危及到社会稳定。因此,政府应增强应对复杂局面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全面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张鹤 《法制与社会》2011,(24):193-194
随着我们逐渐走进“险社会”,政府面临的不安全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突发性事件频繁发生且危害极大,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建设,在国际国内新形势下,政府的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是突发性事件的制胜法宝,但是目前我国在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上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尤其是政府作为主导者没有充分调动市场和第三方的积极性,使得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成效不显...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的时代,国际问题不断涌现,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有效的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机制,可以让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纳入有步骤,有条理的进程中,让突发公共事件对社会的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本文以雪灾为例分析了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频繁发生,对我国社会各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提高应急管理能力迫在眉睫。目前,地方政府在应急管理中主要存在法律不健全、防范意识不健全、管理机制不科学、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和物质资源缺乏等缺陷。本文指出针对这些缺陷,需要改进目前地方政府应急管理体制以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重大的灾情迫切要求社会尽快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机制。笔者对作为主力军的消防部队建立应急救援机制阐述了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近些年来发生的频率很高,由于它的突发性、非预期性、影响范围大等特点,其对社会的危害性也相当大,因此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管理体系中,政府起着关键性和主导性的作用。本文就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对其应急管理的概况做了简要的阐述,指出了政府在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在信息公开、预警责任机制、中枢管理体制、宣传、协调应对网络等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庞伟 《刑警与科技》2006,(4A):54-58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同时,25个专项预案、80个部门预案相继完成,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预案也基本完成,从而标志着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已经建立并正式运行。《总体预案》作为全国应急管理的总纲,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它对健全和完善应急机制,提高政府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构建平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完善应急联动系统建设 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治新 《刑警与科技》2005,(6A):138-141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经济和财产损失、重大环境和生态破坏、重大人员伤害、重大社会动荡,危及公共安全的事件。为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各地都加快了应急联动系统建设的步伐,一部分地区已经建设完成,一部分地区正在建设之中,还有很多地区正在进行规划。本文在分析突发公共事件特点的基础上,对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