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现代性”、“审美现代性”这些曾经被说成是与中国无关之舶来品的东西,如今已经渗透到了现实和文化生活的每个角落。如从现代性转向后现代性的视角理解审美现代性,不难发现,审美现代性在中国当代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状况,与西方历史上的际遇几乎如出一辙。事实上,当审美现代性成为社会热门话题之前,随着改革开放而悄然形成的审美意识,已经转化成一种为现代性补弊纠偏的批判与救赎力量,并日渐成长为维系现代社会精神生态平衡的最重要的思想主潮之一。  相似文献   

2.
人是马克思一直研究的中心课题。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的现代性批判是通过实践原则确立的,从法哲学到以抽象劳动为核心,形成"自由自觉的劳动",再到深入劳动过程的内部,从社会关系中寻找人的现实本质,最后到具体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出发形成"现实的个人"。正是在这一现代性批判的蜕变过程中,马克思不仅实现了其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思想变革,也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所遭遇的现代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本雅明思想的核心在现代性,那不是由哲学而来的现代性思想,也不是基于社会学视野的现代性社会理论,而是由文学艺术而来的现代性洞察。他的现实意义首先在于对文学(艺术)现代性的准确揭示,其次在于深刻的现代性批判,最终在于应合后现代方式的精神救赎。这一有关现代性问题的美学话语使得本雅明赢得了至今不衰的声誉。  相似文献   

4.
龚自珍作为近代史开端的首位思想家 ,其经世思想中蕴含着与现代性“自由”价值灵犀相通的因素。这主要表现为对“不许自由”的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和对知识分子参政的必然性与合理性的论证。然而 ,站在时代性的高度审视 ,龚氏的思境尚未达到近代思维的等高线 ,因而有待于后继思想家的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作为一种文化理论在2002年度的中国,对其研究不仅没有减弱,而且拓展到社会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这一研究是对当代文化思想模式的无声改写,构成了学术界关于现代性问题的知识转型.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从传统德治思想中对道德重要性的论述,传统"德治"思想对"以德治国"实践的作用,"德治"传统中有关"德治"与"法治"、道德与物质的关系的认识这三方面论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以德治国"仍需吸收传统德治思想中积极方面.  相似文献   

7.
与同时代的思想家不同,章太炎的"群独"思想蕴含着对现代性的反思与超越.在群独理论的建构中,他以互释的方式阐释"群"与"独"的概念,辩证地指出"大独必群,群必以独成".在此,他解构了传统群独对立的二元模式,建构了群独融通合一的大独观与大群观.章太炎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原则,但在"不齐而齐"的本体原则与"各是其是"的秩序理想的阐释下,价值原则最终导向了群体,体现出其"群独"思想中个体与群体同向性的理论旨归.在全球化视域下,在共生原则的支配下,章太炎的"群独"理论可为当今时代思考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学术界的视野,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是这个领域研究不可绕开的重要话题。学者们围绕马克思是否研究过现代性、现代性的内涵与现代性的困境、马克思如何展开他的现代性理论以及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现实意义各抒己见,梳理这些问题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到当前马克思现代性理论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了学界下一步的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9.
民生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命题。中国的民生思想经历了从传统民本思想向近代民生思想的发展和转变。伴随着近代历史的发展,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应运而生,它经历了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发展。孙中山不仅坚持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观点,还对社会主义进行现代性的反思,其民生思想的发展深刻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的追求。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审视孙中山的民生社会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缺少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事实上,千百年历史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摄丰厚的思想教育资源,具有独特的思想教育功效,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其现代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既是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更是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生硬说教和简单灌输,而以自然流淌的方式进行的必然选择。为此,需要从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方面系统构建支持体系,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人的现代化与人格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前提与基础。对传统人格进行历史分析与现代性反思,其结论是以时代精神与现代和谐理念塑造现代人格,实现传统人格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2.
作为制度规范的中国传统礼仪,虽然早已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中断,但作为其内在精神追求的礼义不仅没有消失,而且以礼义、礼俗的形式仍顽强地存活在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并且随着我国社会的高度发展越来越彰显出自身的价值。如何继承曾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现在仍发挥重要影响的传统礼仪文化,以此来化解当下我国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纠纷和社会治安问题,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需要在汲取先人智慧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礼仪的现代性转换,建立当代社会主义新型道德体系,不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充分发挥礼仪在完善个人道德修养、和谐社会关系、凝聚民族精神、维护社会秩序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3.
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金”是“玉”,应博鉴之,约取之,吮吸之,学习之。近年来,试图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之间架起桥梁的努力已经卓见成效,文章选择儒道法兵四家代表人物思想为切入点,以现代管理理念为呼应,旨在从宏观上探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对现代性的探究和追问构成了现代社会学发展的初始动力。面向后现代社会转型的社会学,在现在讨论现代性时日益凸显出强烈的反思精神,就是要面对现代性本身由西方向本土、一元向多元、对立向沟通转变的历史现实。现代性本身的讨论需要从方法和界限多个维度展开,在交互式的关照中进一步确定现代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我们身边的经验和事实。"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使马克思得以在更加宽广的视域中审视分工进而开启其世界历史话语,而且,"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内在逻辑及其当代意义也因分工的介入而向我们敞开了。"实行最广泛分工"的大工业首先开创了世界历史,并确立了世界历史的资本主导逻辑。分裂是分工向全球扩展的"现代性"后果,合作是分工发展的"全球化"效应,人的解放是一项世界历史性的事业。  相似文献   

16.
在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上,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契合了西方浪漫主义思潮。他批判都市文明、质疑启蒙运动、反对历史进化论,使他的小说呈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精神特质。他在批判的同时,企图对现代性进行修复与救赎,对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了不同于中国现代启蒙思想作家的思考与设定,其思想性质属于审美现代性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只能是一个特定的名词,它的内涵源于自工业革命至今的时代特征。全部近现代思想史,思想家们都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叙述着现代性,以至于一个如此简单的词汇内涵变得如此复杂。然而,纵观各种关于现代性的叙述,唯有个体主体性才是其中的主轴。马克思的资本叙述为现代性的个体主体性的反思奠定了马克思主义解读的基调,事实上也是最为深刻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现代性的发育,而健康发育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世界主义的普遍原则与中国特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深刻地支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今天依然对社会文化生活产生着广泛的影响。但在儒学的性质、中国传统宗教、儒佛道三家的基本内涵和相互关系等方面,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澄清。从历史发展和现代性挑战来看,以儒佛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需要进行现代转化,在新的基点上实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发展社会学的时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现代性的深刻反思,导致发展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必须重新建构。时间和空间是把握现代性的一个网结,时空关系的重大转变是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因此,社会时空对于发展社会学具有构成性意义。而现代性的时空维度,其实是自经典社会学以来一直延续的重要学术传统。本文基于对这一学术脉络的梳理,提出以“时空压缩”与“时空伸延”作为基本概念,建立能够解释全球化背景下新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新的发展历程的发展社会学理论视角和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20.
悟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在现代性张扬的背景下却倍受冷遇,然而随着后现代对现代的批判,悟性重新焕发了生机,因为悟性所具有的不立文字、混沌性、不确定性等特性,具有鲜明的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