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长春市某鸡场于1988年10月份发生了临床症状、削检变化、流行特点均和文献已报道的鸡病毒性关节炎相似的鸡病,我们用鸡胚分离出1株病毒,通过血清学、电镜形态学观察以及鸡体发病复制试验,确定为呼肠孤病毒,确诊该鸡场流行的鸡病是鸡病毒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2.
鸡病毒性关节炎是由呼肠孤病毒所引起鸡的一种比较重要的传染病,其主要症状是胫跗关节腱鞘肿胀和腓肠肌腱破裂,生长发育迟缓,淘汰率高。我们于1988年10月~1989年10月应用琼脂扩散试验(AGP)对山东、河南两省17个鸡场进行了鸡病毒性关节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并在某些发病鸡场的鸡群里,从病鸡的肿大关节中采取病料接种鸡胚,分离到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一种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ILT)的荧光抗体检测技术 ,用荧光素标记ILT兔源超免疫血清抗体 ,对 15份人工感染ILT病鸡、5份ND病鸡和 10份健康鸡的气管分泌物进行了检测 ,并对该技术做了特异性和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 ,人工感染ILT病鸡的阳性检出率高达10 0 % ,ND病鸡和健康鸡的阳性检出率均为 0 ;该ILT兔源超免疫血清荧光抗体检测技术特异性强、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4.
我们试用异种动物—山羊制备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ED)、鸡新城疫(ND)双价高免血清,并进行了效果观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一)材料和方法 1.动物与药品: (1)山羊:选择1只体质健康1~2岁的公山羊供制备双价高免血清用,但该山羊经健康观察、检测体温均不得有任何异常。 (2)雏鸡:取自繁自养未经免疫注射的35日龄易感健康京白雏鸡60只,供保护试验用。 (3)种毒与药品:①种毒:选择经实验室检查确定自然感有IBD和ND的患鸡数只,采集脑、脾脏和法氏囊,供制备二联组织灭活苗用和发病感染用。②IBD和ND二联组织灭活苗:由本研究室制备。③标准抗原和阳性血清:均由郑州兽用生物制  相似文献   

5.
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高免血清的制备纯化及检验张绍学朱瑞良唐珂心牛钟相柴家前常伟山(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泰安271018)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危害雏鸡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我们用提纯的IBDV免疫SPF鸡制备抗IBDV的高免血清,并通过盐析法...  相似文献   

6.
从山东省某种鸡场分离到 1株病毒 ,经血凝 (HA)和血凝抑制 (HI)试验证实为新城疫病毒。经用SPF鸡胚和SPF鸡测定 ,该毒株的鸡胚平均致死时间 (MDT)为 5 5 .2h ,1日龄鸡脑内致病指数 (ICPI)为 0 .8,6周龄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 (IVPI)为 0 .3 1,属于中等毒力的毒株。该毒株点眼、滴鼻不引起 6周龄SPF雏鸡发病 ,将其做成灭活油佐剂疫苗 ,对鸡的保护率为 95 %。该新城疫毒株可用作疫苗毒株  相似文献   

7.
应用3对引物建立了3套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体系。用该技术分别检测马立克氏病病毒(MDV)1型、3型毒株,并能鉴别1型致癌性强毒株和非致癌性弱毒株;可从强毒感染发病鸡病变脏器和弱毒免疫的SPF雏鸡不同时期采集的羽髓中检测到MDV1型病毒的DNA;可鉴别强毒发病鸡羽髓和弱毒免疫鸡羽髓。以羽髓为检测材料,应用上述PCR技术可对MDV1型弱毒疫苗免疫鸡群进行免疫效果监测。  相似文献   

8.
(一)病原 鸡呼肠孤病毒性关节炎是由禽呼肠孤病毒引起鸡的一种重要的传染性疾病。该病首先是在肉型鸡中发现的,Olson等(1957)从一只野外病例中首次分离到该病毒。Schwartz等(1976)首次报道了蛋鸡的本病。Page等(1982)首次报道了火鸡的本病。  相似文献   

9.
从临床患病鸡关节病料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在电镜下观察到病毒粒子无囊膜,有双层衣壳,外衣壳直径约75 nm,内核约50 nm;分离病毒株对酸、热有较强的抵抗力,对乙醚不敏感;病毒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上能产生以融合细胞为特征的CPE;爪垫接种1日龄雏鸡表现出明显的病毒性关节炎临床症状,并伴有吸收障碍型和坏死型的病理变化;血清中和交叉试验表明,该病毒分离株与国内的2株番鸭源呼肠孤病毒(YH和YB)分离株和国外S1133呈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通过对分离病毒株进行电镜观察、理化特性试验、病毒感染力测定、致病性试验、血清学试验,可以确定该分离病毒为禽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10.
为查明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ALV-J)和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共感染临床鸡群的原因,对河北省某鸡场患病的产蛋种鸡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病毒分离和可疑病原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PCR和ELISA检测,同时对该鸡群所用疫苗中可疑病毒进行病原分离和PCR鉴定。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发病鸡的肝脏、腺胃、肾脏均出现灶状淋巴细胞增殖;用发病鸡肝脏浸液接种DF1细胞后,分别用特异性单抗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发现培养物中ALV-J抗原和REV抗原均呈阳性。用ALV-J特异性引物对病鸡肝组织样品进行PCR检测时部分结果呈阳性,产物大小为924 bp;用REV特异性引物对病鸡肝组织样品进行PCR检测时部分结果也呈阳性,产物大小为438 bp。经PCR检测的17份活毒疫苗DNA中,2份为REV核酸阳性,5份为ALV-J核酸阳性,其中有1份疫苗样品呈双阳性,并且PCR阳性产物的序列分别与从蛋鸡体内分离的病毒毒株相一致。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分离的疑似REV毒株与中国其他地方分离的REV毒株的同源性高于与REV HA株的同源性,而本研究中分离的ALV-J毒株与ALV-J原型株HPRS-103的亲缘关系最近。以上结果表明,疫苗污染ALV-J和REV与田间ALV-J与REV的高感染率存在着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1.
针对鸡新城疫病毒(NDV)弱毒株F蛋白前体(F0)F2片段的特异结构,人工合成特异性多肽,将多肽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化学偶联制备成全抗原后免疫小鼠,制备抗多肽血清.经ELISA检测,该抗体与NDV弱毒株呈阳性反应,而与鸡痘病毒(FPV)、鸡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NDV强毒F48E8株和四平株呈阴性反应.试验结果证明该抗体可以用于鉴别NDV弱毒株.  相似文献   

12.
鸡病毒性关节炎(AVA)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关节炎、腱鞘炎和生长发育停滞或饲料利用率降低,死亡率为5%~20%。该病最早由Dalton和Henry(1967)在英格兰报道,目前已成为危害全球养鸡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我国是在80年代末发现进口鸡群中存在该病,并从病鸡关节内分离到病毒性关节炎病毒(AVAV)。鉴定AVAV的方法主要是病毒形态、理化特性、中和试验等,这些方法比较可靠,但操作比较复杂,周期也较长。为了寻求快速鉴定AVAV的新途经,本试验应用SDS──PAGE和免疫印迹术分别检测病毒核酸和蛋白多肽,从分子水平对AVAV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13.
从黑龙江省某鸭场疑似鸭病毒性肝炎 (DVH )的发病雏鸭肝等组织中分离到 1株病毒HD Ⅰ株。经病理学检查、电镜观察、鸭胚中和试验、雏鸭保护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等鉴定为血清Ⅰ型鸭肝炎病毒 (DHV)。证实引起该鸭场雏鸭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为DVH所致。用DHV标准R85 95 2毒株多次强化免疫健康鸡 ,获得高效价的鸡抗鸭肝炎超免疫抗体。  相似文献   

14.
将疑似病毒性关节炎病鸡关节炎炎性渗出物处理之后,在SPF鸡胚上传代,第6代时鸡胚开始死亡,第9代以后呈现规律死亡,胚体出血,绒毛膜水肿。以此尿囊液接种Vero细胞出现明显的合胞体病变,继而产生严重的细胞脱落。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呈六角形,无囊膜,直径约70nm。琼扩试验中,该病毒与关节炎病毒特异抗血清呈明显阳性反应。回归试验中,该病毒能使1日龄SPF鸡雏在72h内发生严重的关节炎病变,最终全部死亡。理化特性鉴定证明其核酸为RNA,能抵抗乙醚和氯仿。结果表明该分离物为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  相似文献   

15.
从上海某猪场发病仔猪体内分离到 1株病毒 ,该毒株能在鸡胚成纤维细胞、RK、Vero、BHK2 1、ST、PK15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通过蚀斑克隆对其进行纯化 ,克隆毒株在BHK2 1细胞上的TCID50 为 5 0 μL 10 -6.68稀释液。该病毒能被伪狂犬病毒 (PRV )阳性血清中和。接种细胞经PRV荧光抗体染色呈阳性反应。电镜观察可见直径 110~ 180nm的典型疱疹病毒粒子。用该病毒接种兔和仔猪均出现典型的伪狂犬病症状。表明该分离毒株为PRV。  相似文献   

16.
应用已建立的新城疫病毒 (NDV)强、弱毒株RT PCR快速鉴别诊断技术 ,对来自广西各地疑为禽副黏病毒血清 1型 (APMV 1)感染的 14 4份不同禽类的病料进行了检测 ,并用常规方法对RT PCR检测为阳性的部分病料进行了病毒的分离和鉴定。结果 ,从鸡、鸽、鹅、鸭、鹌鹑、珍珠鸡、孔雀、鸵鸟和画眉鸟 9种禽的病料样品中检测到APMV 1,阳性检出率为 6 4.5 8% (93/ 14 4 ) ;从 7种禽病料中分离到 2 9株APMV 1地方野毒株。部分分离株用NDV强、弱毒株快速鉴别技术鉴定属中、强毒株。  相似文献   

17.
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福建省某猪场疑似猪瘟的发病仔猪采集病料,处理后接种于牛肾细胞(MDBK),分离到1株病毒,并对其进行了系统鉴定.结果显示,病料接种MDBK细胞72 h后产生了明显的细胞病变;该分离毒株可以被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阳性血清中和,中和效价为1:106;该分离毒株对氯仿、乙醚、胰酶、酸敏感,不耐热,56℃30 min...  相似文献   

18.
笔者为了采IBD(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病鸡的组织,制造当地野毒株的灭活疫苗,对IBD发病或死亡鸡用琼脂免疫双扩散试验测定了各脏器组织的含毒量。发现只有鸡的法氏囊组织中能直接检出病毒抗原,其他组织中均不能直接检出。材料与方法 ①病料:从临诊病例中,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症检查和剖检变化符合IBD的76只鸡采集心、肝、脾、肺、肾、胸腺、肌肉、脑、脊髓、法氏囊和肠管等11种器官组织。②IBD标准抗原、阳性和阴性血清,系农业部动物检疫所提供。  相似文献   

19.
为制备可以区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基因型的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分别利用分泌抗牛病毒性腹泻Ⅰ型病毒(BVDV-Ⅰ)、牛病毒性腹泻Ⅱ型病毒(BVDV-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Ⅰ和BVDV-Ⅱ)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BV1、BV2、BV12,腹腔接种BALB/c小鼠,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用辛酸-硫酸铵法提纯,经活性、浓度、纯度检测合格后,利用搅拌法与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偶联,制备成3种荧光标记单抗。结果显示,3种标记单抗的F/P比值范围均在2.0~4.0之间;细胞DFA法测定其效价均≥1∶200;抗原交叉试验证实标记单抗的特异性良好;标记单抗可以检测到1TCID50的病毒粒子;临床初步应用表明,3种标记单抗的阳性检出率均≥95%,与进口BVDV荧光抗体的符合率为100%。3种荧光抗体的研制对BVDV基因分型鉴定、NCP型BVDV的鉴定以及BVDV与CSFV的鉴别诊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开发。  相似文献   

20.
鸡脑脊髓炎(AE)是一种主要侵害幼龄鸡的病毒病。1932年美国首先报道了本病,并分离出病毒,该病毒属细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病毒粒子直径约20~30nm。本病在临床上以运动共济失调和头颈部肌肉震颤为特征,因此又称为雏鸡流行性震颤病。该病毒的鸡胚适应株为Van Roekel,有高度嗜神经性,能使不同年龄鸡感染发病,但在临床上以1个月内雏鸡发病较多,50~60日龄鸡发病较少。成鸡感染后产卵量突然下降,感染5~10天后用新产卵孵化的雏鸡发病率可达40%~60%,一旦发病很难康复,因此死亡率高。本病在世界各国均有发生,一旦爆发则难于控制,因此对种鸡加强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