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长期以来农业一直是苏联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尤其是谷物生产,谷物生产好坏,与苏联的粮食政策直接有关。粮食政策对于制约农业生产、保证城市粮食供应、稳定物价、安定社会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但粮食政策是一个复杂而涉及面广的问题,在不同时期由于经济发展的情况和任务的不同,在粮食政策的制定上也出现相应的变化,本文拟就苏联的粮食收购、消费供应以及与之有关的农业政策的沿革作一个初步的探索。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十分重视粮食问题,把粮食政策的制定看作是提高劳动人民生活水  相似文献   

2.
历史进程     
1947年1月23日,苏联《真理报》发表了署名扎斯拉夫斯基(Zaslavski)的评论员文章《Les Smertchiakene en France》,《现代》杂志1947年5月第20期转载了此文。扎斯拉夫斯基认为“存在主义……认为,一切历史进程都是荒谬的,对它来说,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规律、准则。也没有历史,而只有‘历史化’;没有道德,而只有‘生活作风’,既没有人民,也没有社会,而只有……个人利益与好处。”萨特为回答这种看法写下了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3.
美国对朝鲜的粮食援助政策具有鲜明的政治化特征,它是一个美国把对外援助当作追求战略目标手段的典型事例。由于长期的敌对状态,美国对朝鲜的粮食援助被赋予了诸多政治条件,以此试图影响朝鲜的内外政策。不仅如此,美国逐步建立起对朝鲜粮食援助的机制,鲜明地表现出美国对外战略思维中的一大特征:即不断寻求妥协,努力制定符合国家利益和价值观的游戏规则。  相似文献   

4.
沈鹏  周琪 《美国研究》2015,(2):9-31,5
以色列和埃及是地处中东的国家中接受美国对外援助数额最多的两个国家。美国对以色列与埃及的援助具有密切的关联性。1978年《戴维营协议》的签署是美国对以埃两国的援助从不稳定状态发展到机制化状态的分水岭。美国给予以色列和埃及援助的关键原因之一是希望通过援助政策来消弭阿以冲突。从这个角度看,援助确实实现了美国的主要目的。但是在数额和内容上,美国对以色列和埃及的援助还是存在重大区别,显示出美国对以色列的偏袒。这种政策的倾向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美国的国家利益造成了负面影响,是导致中东反美主义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美国对以埃的援助框架并不完美,但美国仍希望它能够延续下去,不希望贸然打破现状。  相似文献   

5.
冯玉祥在中原大战后试图再起的过程中,一直希望借助中共的关系再次获取苏联援助。由于当时诸多矛盾关系的同时存在,苏联对察哈尔抗日的态度和反应是复杂的。虽然苏联表示不愿因援助冯玉祥而得罪日本和南京政府,但当形势发展有利于实施其苏维埃革命的目标时,它会随时改变对同盟军政策。在具体的行动中,苏联将其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革命目标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6.
1976年以后苏联对越南的经济援助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越南战争后,苏联对越南的能源、交通运输、通讯、农业、渔业、商业、工业、高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提供了数额不等、形式不同的援助。但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明显不同的走向。到70年代末,援助重点放在成品支援上。80年代,项目联合开发成为援助的主流。与此相适应,大力加强了对教育领域的智力援助。通过对80年代各部门援助项目的系统考察,可以大略了解苏联经济援助的重点、目的及对越南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与南非关系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初发轫的苏联与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的关系。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苏联向非国大提供了重要的道义和物质上的援助,尤其是武器装备的援助。8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与非国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苏联的同盟军战略和非国大的多元化战略产生了良性的互动,为南非的民主改革创造了较适宜的环境,但对苏联在新南非创建中的作用不宜高估。事实上,苏联与非国大的关系在80年代末趋冷,直接影响到此后的俄南关系。  相似文献   

8.
戈尔巴乔夫曾力图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来拯救濒于危机边缘的苏联经济。但改革六年多,苏联的经济不仅没有摆脱困境,反而由停滞走向滑坡,陷入日益深重的危机之中。经济增长不仅没有加速,反而出现负增长的情况。经济状况不断恶化,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群众对改革越来越失去信心。最后,由于种种政治和社会原因,苏联终于解体,戈尔巴乔夫退出历史舞台,他所从事的改革事业也随之夭折。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会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呢?为什么经过六年多的改革苏联的经济反而变得一团糟呢?这里首先要说明两点情况:第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是很高的。尽管它当时的国民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但是它仍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只是由于如果再不改革就会失去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苏联才走上改革之路的。因此,  相似文献   

9.
以苏联解体和蒙古向市场经济转型为契机,1991年日本正式开始了对蒙古的官方发展援助(ODA),并以相对较小的成本,长期成为国际社会对蒙援助的最大援助国。根据蒙古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国家战略需求,日本对蒙援助经历了紧急救济型援助、有计划的恢复型援助和有计划的发展型援助三个阶段。ODA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维系和加深日蒙关系的关键,对促进蒙古经济社会的恢复与发展,推动蒙古市场经济转型等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蒙援助,日本提高并巩固了自身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地位,提升了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形象,为其获得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提供了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文学在后苏联没有消亡,甚至年度的文学生产量远超过苏联时代的每年文学创作.然而,后苏联文学的存续及其所显示出的生命力,不能视作是反意识形态的产物,也不可以仅仅看作是文学产业化的结果,倒是应该看到,文学在后苏联的独特性是后苏联社会进程的一个部分,同时也是对其审美的表达.这种情形接续了文学在俄国的传统,从而继续与欧洲文学相区别.造成后苏联文学的如此特质,正在于俄罗斯自身的帝国传统在俄联邦时代不是中断了,而是公开化和合法化了,使俄国重建有了国民认同的依据,文学则成了在审美上促成俄国人认同俄罗斯国家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某些总的考虑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大部分时期,盛行着这样一种意見,卽資本和技术知識是不发达国家所缺少的两項主要东西。把这两項东西供給这些不发达国家,就可以使它們达到所渴望的經济上的发展。緬甸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得到了大量的資本援助和相当数量的技术援助。但是緬甸对技术援助的利用,与对外国資本援助  相似文献   

12.
回顾与数字苏联和越南的经济关系并不是自接纳越南加入经互会之日起才开始的。早在1965~1975年间,苏联就以优惠价卖给了越南300万吨石油产品。在此期间,苏联向它提供了相当18亿美元的援助。其它经互会国家是8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这段时间内也向它提供了援助,约15亿美元。越南的经济依赖越南战争结束和南北统一后,这个新兴国家曾试图避免对其它国家的单一的经济依  相似文献   

13.
从79年~82年,苏联农业连续四年歉收。而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83年粮食产量最高也不会超18,000万吨。据西方观察家说,苏联各地又开始实行粮食配给制,城市中食品供应量是十年来最低的。那么,为什么苏联粮食问题一直不能得到解决呢?据说主要有下列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一、苏联意识形态工作改革的概况 1.积极实行公开化原则 1977年的苏联宪法中明文规定:“扩大公开原则”是苏联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 “公开原则”跟戈尔巴乔夫的名字连在一起,主要有三层含义: 第一、提高国家政治生活的“透明度”。戈尔巴乔夫主张党和国家“应当将更多的事公诸于众,我们的人应当知道劳动集体、区、市、州、共和国、全国正在发生的一切。”第二、让人民有充分的机会公开发表意见。戈尔巴乔夫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人民自己的事情”,因此,有必要让群众公开讨论我国社会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苏联学术界对于需要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这是生活向学者提出的课题。苏联的经济正在持续发展,但是生产的发展速度赶不上需要的增长。这一问题引起了各有关学科的重视。本文不涉及苏联学者在论争中的观点分歧,只对一般规律性作一些初步的探讨。需要的分类人究竟有多少需要,这是无法估计的,没有一种好的办法可以用来确定需要的数量。而且需要又是不断变化着,一种需要消失了,另一种需要又产生了,就是最稳定的需要也是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苏联于今年3月26日进行了人民代表的选举。按规定选出2250名代表,其中1500名按地区和民族区选出,750名由各社会组织直接选出。据资料表明有13万1000人参加投票。这件事可以说明苏联这次选举的民主化程度。这次选举是在苏联选举法公布后进行的。从候选人提名到投票选举基本上遵循了民主、公开和自由竞争的原则。新选举法规定,代表候选人名额不受限制,选票上可以列入若干个候选人姓名。选举前经过多次筛选,最后登记了3775名候选人,社会组织750个席位有880名候选人。此举得到群众拥护。他们反映:过去苏联人民只有投票权,并没有选举权。这次选举才是真正的选举。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  相似文献   

17.
1949年6月,刘少奇受中共中央的重托,成功密访了苏联。这次访问,释解了中苏两党间的较多猜疑,争得了苏联的广泛支持与援助,使“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得到了苏联的积极支持,是新中国外交史上首次影响深远的访问。  相似文献   

18.
当今,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了改革。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已成为世界一大潮流。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中,苏联东欧的改革已引起世界人民的瞩目。尽管把苏联东欧改革放在一起讨论是不适宜的,因为各国国情不同,改革的具体道路、方法也就不同,改革起步先后不一,如南斯拉夫、匈牙利改革较早,苏联改革先从政治体制改革着手,但是它们的改革揭示了一些共同的普遍性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些规律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宇宙纪元的十月一战后新的一代苏联人进入了宇宙时代的生活。青年人有时很难想象,四分之一世纪以前,既没有卫星,没有宇航员,也没有到月球、火星、金星的飞行。而仅仅有对这类飞行的幻想,许多世纪以来人类能抱有的幻想。有一位诗人说得很正确:“我们来到世上,为的是把神话变成事实……”正是我国人民开始了宇宙世纪的读数。当地球上的亿万人知道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那一天,那个时刻才初次触及宇宙  相似文献   

20.
张海冰 《德国研究》2008,23(1):35-41
德国和中国的对非援助政策,不仅本质上是不同的,而且在援助管理体制、援助原则、援助对象、援助方式上也存在差异。但是,德国在对非援助方面已经积累了50多年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本文在分析和总结德国进入21世纪以来对非援助政策新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对非援助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四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