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8年,中国社会群体性事件频发。本文从法治的角度,通过对社会群体性事件所凸显的法治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民众的法律信仰缺失、司法功能失灵以及行政与司法权力界限不清都是导致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范小军 《法制与社会》2012,(33):121-122
群体性事件的化解需要综合运用是政治、经济、司法、教育等多种手段和方式,本文从我国现阶段处理群体性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从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原则、具体措施和对策上探索我国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3.
面对频发的涉法群体性事件,检察机关始终强调树立服务大局的意识,强化自身宪法定位,那么就更有必要加紧建立健全涉法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发挥法律监督职能,积极投入到涉法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理中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并藉此更加充分地体现检察权的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4.
群体性事件绝大部分起因于普通社会纠纷,少部分是由国家公权力的运用引起。检察机关在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中扮演着司法救济者、民意窗口、法制宣传教育者、打击犯罪者、司法公信力提升者的角色。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时,检察机关需坚持依法履职原则、宽严相济原则、公平正义原则和服务大局原则。  相似文献   

5.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时有发生,深刻影响了高校的和谐、稳定发展。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现有防治对策存在单一化、被动化、规范化程度低、实效性差等缺陷。随着群体性事件法律化解机制的研究日益完善,依法治校进程的推进,从法律角度探析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防治对策也必将取得实效。高校应转变管理观念和模式,畅通学生利益表达机制,重视高校行政信息公开,完善学生多元化权利救济途径,有效化解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6.
曾就萍 《法制与社会》2012,(33):287-288
大量的事实和案例表明,群体性事件的犯罪活动大多以聚众犯罪的形式表现出来。聚众犯罪均以首要分子聚集多人,形成群体实施危害行为为特征,对社会秩序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其在刑事司法认定和处理上具有较大程度的复杂性。聚众犯罪作为我国刑法特有的一个概念,在我国刑法分则中对相关罪名进行了明确规定,分析与群体性事件相关的聚众犯罪,能够为有效的从法律途径解决群体性事件创造有力条件。  相似文献   

7.
黄荣英 《行政与法》2012,(10):106-110
群体性事件不仅是社会治安问题,更是涉及公民权利如何保障、政府权力如何运行、利益冲突如何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规制的问题。本文从法理上分析了群体性事件的法律属性、法律特征及法律成因,探讨其法律规制之策,即必须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保障多元主体利益表达机制;拓宽纠纷解决渠道,完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完善法律救济途径,健全司法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8.
彭清燕 《法学评论》2013,(5):116-121
环境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引人关注的矛头浪尖及影响社会稳定的新因素,而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化解以不足1%的数据彰显司法模式的边缘化。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治理模式自草创至今大致可以概括为国家追诉模式、当事人诉讼模式与公益诉讼模式,其间典型司法案例流露出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实践的多方掣肘与能动性司法的主要走向。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治理的法哲学新阐释应定位于生态整体主义世界观之上,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治理价值谱系的创新包括民生生态的工具价值、环境正义的目的价值、整体效能的评价价值,环境群体性事件司法治理的制度创新包括亲环境的能动司法与行政治权的平衡、环境群体诉讼模式的修正、司法救助的生态延伸。  相似文献   

9.
王聪 《法制与社会》2011,(11):146-147
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利益的博弈和深层次矛盾的暴露,引发众多社会群体性事件。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在处理社会群体性事件中应处于核心地位,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这种作用存在群体性事件法律定位不明确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预防群体性事件,已成为政府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要采取釜底抽薪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出发,力挽贫富差距还在继续加大的狂澜,消除发生群体性事件的经济基础;从意识形态着眼,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消除发生群体性事件的思想基础;从整顿司法秩序着手,让激烈冲突的矛盾在法律的框架内得到解决。从而最大幅度地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群体性事件的刑法立场与处置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一军 《行政与法》2012,(1):110-114
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群体性事件呈现多发、频发态势,极大地冲击了政府管理的基本秩序,同时对于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也造成了多维的负面影响,群体性事件的妥善处置已经成为法学理论所面临的新课题。从当下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发展趋势与特点来看,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立场应当是在保护具有合理诉求的民众利益的同时,积极体现与发挥"刑罚刚性",有力惩治群体性事件中的恶性犯罪行为。此外,我们还应当反思与完善现有的经济政策、分配制度与法律保障措施,重塑政府公信力,进而催生一个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以从根本上消弭群体性事件所隐含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12.
高琦 《法制与社会》2014,(7):169-170,176
目前群体性事件在我国已经成为了一个较为突出的严重问题,它对社会治安、经济、政治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凸显了社会矛盾,在群体性事件的处理上主要是由公安民警负责,如何有效的化解群体性事件,并且对各方的利害关系进行权衡是当前公安民警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下面本文将详细探讨群体性事件的内涵、公安民警的在群体性事件中发挥的地位作用、公安民警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现状,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将各种矛盾冲突缓和缓解,同时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法学论坛》2005,20(5):20
由山东大学法学院冯殿美教授主持,山东警察学院张兆端教授、王精忠副教授和山东政法学院刘炳君教授参加的中国法学会重点课题<关于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法律对策>研究已通过专家鉴定.本课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法学为主,兼及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多维视野,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性质、特征、现状、成因、功能、处理原则以及相应的立法、行政、司法对策进行了系统研究.课题报告全文共由四个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4.
杨婧  贾蓓 《法制与社会》2010,(20):181-182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在中国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中国法律对公民表达自由保障的缺失,是诱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源之一。本文认为完善表达自由的立法和法律实施是解决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法的功能在于调节、调和与调解各种错杂和冲突的利益。本文以当前群体性事件的三个热点为例,分析了由于法律缺失和不完善,不依法行政、滥用权力,司法不公及司法权威受损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的关系。提出一方面我们应当教育群众通过合法途径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应通过加强法制建设,约束行政权力、规范行政行为,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保护群众的利益不受侵害。  相似文献   

16.
群体性事件是目前我国社会活动中出现的一些超出现行社会规范的行为,是社会关系中出现的一种不协调、不和谐现象,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影响了社会的稳定。由于群体性事件的突发性和复杂性,加之相应的法律法规的滞后,使处置工作异常艰难,很容易导致事件的恶化,它严重干扰了政府的办公秩序,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日益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制约因素。因此,如何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当前社会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睿 《法制与社会》2011,(33):195-196
和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稳定是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然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已成为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为相关情报信息的检测,评估、预报,判断和运用为基本内容的各项基础和制度建设。本文指出构建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积极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把群体性事件苗头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朱文勇 《法制与社会》2013,(13):187-188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一个群体性事件高发期与突发期,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社会矛盾是多样而且复杂的。群体性事件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体制外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法,换句话说是正式的法律控制手段在群体性事件上失效了。然而为什么正常的法制渠道会失效呢?本文认为这与我国目前的法律控制局部不完善有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19.
社会急转型、利益大调整致使职务犯罪引发的维权性群体事件频发。但受现行处置组织缺乏中立性、处置方式较为单一等因素影响,现行处置方式已无法有效应对此类事件,进而化解社会危机。因此,有必要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司法前、司法中两个阶段的维权性群体性事件中职务犯罪的法律处置制度。  相似文献   

20.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根源还是因为群众缺乏行之有效的利益表达渠道。本文立足群体性事件的现状,研究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提出应对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