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延东 《求是》2012,(2):11-14
2011年12月11日是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钱学森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作为科技、教育界的一面光辉旗帜,钱老一生执着追求、不懈奋斗,为我国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斯人已逝,风范永存,钱老不仅为国家留下了宝贵的科学财富,更给后人留下了无  相似文献   

2.
韩秋雯  李荣 《求是》2012,(11):62
由西部电影集团公司历时两年精心制作、再现钱老传奇一生的电影《钱学森》在全国隆重上映后,又一次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钱学森等老一辈爱国者的敬仰之情。钱老用自己一生实践了"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的"钱学森精神"。他与几代科研人员共同谱写的"两弹一星精神"更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是留给后  相似文献   

3.
钱学森不仅是一名科学家,更是一颗明亮的星,闪耀在苍穹。8年前,国际编号为3763的小行星被命名为钱学森星。在很多人心中,钱学森是一个神话。在钱老自己眼中,钱学森是怎样的人?  相似文献   

4.
2009年10月31日,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在北京逝世。11月9日,《中国人事报》刊登了钱老在2005年3月关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的谈话。钱老认为,科技人才培养问题是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要培养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来推动科技发展。钱老通过自己在美国留学的经历,说明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钱老一年就把硕士学位拿下了,但感觉没学到什么新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支部生活》2010,(5):51-51
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钱学森这个名字太过于熟悉了。除了科学上的巨大成就,钱老最让人感动的,就是他“懂得拒绝”的高贵品质。  相似文献   

6.
黄团元 《学习月刊》2010,(17):44-44
著名科学家、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前不久逝世.几乎所有媒体都在报道钱老遽归道山的同时.引出在钱老之前仙逝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和钱三强.沉痛地宣称:被周恩来总理命名的、为中国科技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三钱”从此成了绝响,历史悄然合上了这一页。  相似文献   

7.
蔡建军 《共产党人》2013,(23):51-51
钱老是谁?享誉世界的科学家钱学森也。在人们心目中,他可是一个神话。但他善说“错话”,更令人敬佩。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8.
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钱学森这个名字太过熟悉。除了科学上的巨大成就,钱老最让人感动的,就是他“懂得拒绝”的高贵品质。  相似文献   

9.
钱老的错话     
巴依 《前线》2013,(9):86-86
钱老是谁?享誉世界的科学家钱学森也。在世人心中,他是一个神话,可他善说“错话”,更令人敬佩,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0.
顾保孜 《廉政瞭望》2011,(16):60-60
有一次,钱学森与在身边工作的专家汪成为谈起软件问题,聊着聊着,钱老突然对汪说:“你说得很好,要不你先动笔把自己的想法写一写。”  相似文献   

11.
开卷有益     
古人云:开卷有益。阅读《钱学森书信》会使人受益良多。我作为钱老的秘书,作为书信的整理和编辑人员,曾多次阅读这些信件,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12.
开卷有益     
古人云:开卷有益。阅读《钱学森书信》会使人受益良多。 我作为钱老的秘书.作为书信的整理和编辑人员,曾多次阅读这些信件,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13.
2009年10月31日,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逝世。这位98岁的老人,经历了留美、回国、筹建中国航天事业等多个历史时期,在拼搏奋斗中推动和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巨大转变。钱老的离世令天地动容,人民哀痛。11月1日这天北京迎来了2009年冬天的第一场大雪,寒冷的空气弥漫着凝重与伤感。人们冒着风雪来到钱学森的住所,悼念这位享誉世界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14.
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同志逝世后.一时好评如潮。但有一点.似乎鲜有提及.即他首先是一位“优秀党员”。是党员.就该按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党员标准。要言之,就是爱国爱人民,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钱老能力大,贡献也大.自不待言。只要看看他的高尚品德。就是当之无愧的优秀党员。据有关资料介绍.钱老平生有三个“不在意”。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0,(8):23-23
2009年10月31日,著名科学家、“两院”资深院士钱学森先生走完了他人生的98个春秋。据钱学森身边工作人员介绍,他逝世前并未留下什么特别遗嘱,但他晚年最牵挂的就是教育和人才问题。  相似文献   

16.
媒体11月5日刊登了钱学森最后一次系统谈话.钱老强调大学要有创新精神.指出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已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其忧国忧民之志.溢于言表(《人民日报》11月5日报道)。  相似文献   

17.
今年 5月 30日,我国著名科学家、二弹一星的元勋,近 90高龄的钱学森给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总裁赵永亮和内蒙古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郝诚之发来了一封信,信中说:“我认为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将林、草、沙三业结合起来,开创我国西北沙区 21世纪的大农业 !而且实现了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达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因为早在 80年代中期钱学森就曾提出了发展沙产业的构想,所以,现在得知这一设想将要变为现实的消息,钱老不能不特别激动。   与此同时,这个项目的提出也得到了国…  相似文献   

18.
<正>钱学森同志逝世后,他的感人事迹纷纷见诸媒体。但有一点鲜有提及,即他首先是一位"优秀党员"。从钱学森的三个"不在意",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作为一名党员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1955年,火箭专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障碍从美国归来,是与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和部署分不开的。 作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教授,钱学森曾直接参与研制了美国的第一枚导弹,并获得美国陆军上校军衔。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抱着赤子之心和对新中国的向往,向美国当局提出了回国的要求。但由于钱学森身份特殊,美国政府拒绝让导弹专家回到由共产党执政的中国,有的人甚至说:“宁可把这个家伙毙了,也不能让他离开美国。因为那些对我们来说至为宝贵的情况,他知道得太多了。无论到哪  相似文献   

20.
博览之窗     
钱学森的另一种精神 1991年钱学森80岁。那一年,中央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授奖仪式之后,新闻媒体上出现了一个宣传钱学森、学习钱学森的高潮,一些著名科学家,如钱三强、王大珩、张维等都接受记者采访,谈学习钱学森的体会,一些单位也作出了向钱学森学习的决议。对此,钱学森心里很不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