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政治学的视角切入"新左派"与"自由主义"之争,以及两者对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和途径的争论,可以发掘其立论的共性,并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实践模式,对中国现代化和民主化的路径模式做出基本判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实践模式,可以归结为"现代化--民主化--制度化"的逻辑过程,其中民主化包括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两重面向.对于中国现代化和民主化的路径模式,可以做出三个层面的基本判断.其一,现代化的价值基础:社会主义;强调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同时又必须坚持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其二,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现代化--民主化--制度化"的逻辑过程;这一逻辑过程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正确选择,其内涵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其三,现代化的组织载体: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没有确凿可靠的组织载体,上述现代化的价值基础和路径选择都无法落实,而从实际出发,这样的组织载体只能是中国共产党,从党内民主到人民民主则为改革后的中国现代化模式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新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贤娇 《求实》2007,3(11):77-79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说明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性。20世纪90年代末期,奉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东亚模式"与"拉美模式"的失效,说明"西方模式"不具有完全的普适性。与此同时,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却蓬勃发展并创造经济增长奇迹。这说明中国在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已经找到了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也说明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开始逐渐走向成熟。经过近30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中国的民主政治模式、经济模式、文化模式和社会模式。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的主要特点或留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三点:一是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二是合理地利用资本主义;三是社会主义中国模式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3.
《前线》2014,(11)
<正>对于中国来说,20世纪以来的核心问题就是现代化问题,因为现代化或现代性不仅仅指涉一种历史进程或社会的发展过程,更重要的是一种价值尺度和评判标准。现代化在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不可逆转的过程,20世纪以来的世界被以现代化为标准,划分成了两大阵营:已经现代化的国家,或者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回溯历史,中国现代化的扬帆起锚于19世纪末。这个时期,有一位重要的人物不可不提,他就是严复。用进化论形塑新的发展观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表明,"后发"现代化国家在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采用什么样的现代化理论才能最快最有效地达成中国的现代化目标,实现民族复兴。围绕这一问题的解决,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社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实现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为核心,以西化为基本路径;第二阶段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核心,以俄化为基本路径;第三阶段以中国特色现代化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基本路径。以现代化为核心、以西方现代化理论为逻辑中介、以中国具体国情为出发点的"现代化—中国化"逻辑结构的生成、发展及其在实践中的展开编织了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历史图像。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作为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主线,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从根本上看,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就在于它开辟了既不同于"西方模式"也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也因此大踏步赶上世界现代化时代。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起者和领导者、"总设计师",自觉"面向现代化",理解时代本质、把握时代主题,阐发马克思主义精髓,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判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明确计划、市场的手段性质,提出具有方法论意蕴的"生产力标准",确立"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模式。当前乃至未来一个较长时期,现代化作为时代主流的状况不会改变,因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邓小平"面向现代化"的思考方式及其蕴涵的现代化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对新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仍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二战以后,随着一大批第三世界国家摆脱殖民统治,纷纷走上谋求民族富强的变革之路,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三次现代化浪潮.现代化的潮流由此第一次问西欧北美以外的亚洲、拉美及非洲迅速扩散,真正成为全球性的历史进程.整个20世纪后半叶成了广大后发展国家探寻成功的发展模式的时代.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中国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即开始尝试某些现代化变革,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却一直处在艰难曲折、迷惘徘徊的阵痛之中.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开始打破依附性的发展格局,进入自主性的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阶段,在短短几十年中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系列重大成就.然而,在种种复杂因素的制约下,建国后三十年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也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历史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建国几十年以来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大澈大悟般的深刻反思,重新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开始了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新的探索,并逐步形成了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的,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在这一模式引导下的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中国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创造性的选择,作为人类现代化进程崭新的经验,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中国模式”之概念辨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秦宣 《前线》2010,(2):28-32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际社会关于"中国模式"的探讨不绝于耳,赞同者有之,效仿者亦有之。相比较国外学者热炒"中国模式",国内的媒体和学者对这一概念的使用则显得比较谨慎。明晰"中国模式"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更好地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模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僵化、不教条、不照搬、不固化,永葆"中国模式"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念及其新时代升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念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迄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其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党的十二大召开之前,提出"四个现代化",确立其全党工作重点的地位;其二,党的十二大到十六大召开之前,指明我国现代化的特有属性,提出"三位一体"的目标定位;其三,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的召开,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确立"四位一体"的奋斗目标;其四,党的十八大以后到十九大召开之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迈入了"新时代",推进现代化理念开始发生新的升华;其五,党的十九大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是从理论自觉层面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推向全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李颖 《探索》2007,23(6):150-153
作为当代中国追求的一种新的现代性理念和现代化模式,和谐理念延续了中国百余年来既久远又日新的现代化追求,扬弃了西方经典的现代性理念,续写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反现代性的现代化理论",展示了清晰的中国现代性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0.
现代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是走一条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20世纪以来中国人的共识。但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人为此的努力几乎贯穿了整个世纪。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即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战略布局,即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三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战略定位,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四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战略依据,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五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战略目的,即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化变革在世界历史条件下启动、发展。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使古老的东方大国启动了现代化的巨大转变,20世纪在苏联模式影响下新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7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历了准备和飞跃两个历史阶段,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与以往世界历史上的两大发展模式相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避免了资本主义模式无法克服的内外危机,又超越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僵化性局限。中国现代化道路是合乎时代要求、适应人民需要、作出世界贡献的光辉道路,在21世纪的世界大变革中具有重要示范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立足自身、合乎规律、造福人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历史条件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郭台辉 《探索》2020,(3):62-75
政治学学科在20世纪形成两大竞争性的话语形态,即以美国行为主义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化话语和以苏联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革命话语。中国政治学恢复学科建制之初,是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为政治底线,既延续革命话语又吸纳现代化话语。两种话语在内容上的竞争性可以分解到形式上的主体、过程、理想三个话语单位,并在政治学专业教材中得到具体展示。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的专业教材可以发现,两种竞争性话语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一个更替过程,21世纪后开始凸显现代化话语。这两种外来的学科话语之所以能在中国政治学竞争性地存续,得益于"中国特色"话语的调和与统合,但建构稳定发展的中国政治学话语需要反思这两种话语遗产,并进一步建构真正自主的中国话语。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思想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为己任,并为此奋斗不息."三个代表"思想就是对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新总结;"三个代表"思想涵盖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内容和根本目的;"三个代表"思想把中国现代化建设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现代化及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大约"三十年时间",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小阶段",是中国现代社会和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一个独特的特征和一种特殊的规律性现象.推进21世纪初期的我国现代化建设,应注意研究和把握这一"三十年阶段论"的发展趋势与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7.
张立慧 《探索》2007,3(4):144-147
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引起海内外学者的热切关注,他们试图用"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来概括中国的发展经验.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始终保持独立自主,努力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创新为动力,在稳定中求发展,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还在发展中,形成成熟的"中国模式"一定是在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之时.  相似文献   

18.
"四化同步"既是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促进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基本途径。进入21世纪,现代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就。通过"四化同步"发展,可以打破制约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约束,从而为实现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目标创造有利条件,培育内生动力。自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以来,中国每年有1 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扶贫减贫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效。对我国"四化同步"与精准扶贫的现状和取得的成就进行经验总结,一方面,有利于深入推进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加快我国新时期现代化的建设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及时总结中国"四化同步"与精准扶贫经验,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借鉴,为全球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与中国文化接触过程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中国能有这么多早期科技成就,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此后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科学界及学术界就"李约瑟难题"进行了许多探讨.近期,楚渔先生出版了<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一书,从思维模式的角度再次触及这个问题.在目前"儒学热"逐渐升温的情况下,楚渔先生的见解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求是》2011,(2)
中国模式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产物,但这并不是说中国模式没有世界意义,恰恰相反,理解中国模式的意义必须要有全球视野。其一,全球对中国模式的热议,实际上是全球在关注究竟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