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随迁的农民工子女来说,进入城市并不意味着能获得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起点平等。很多学生在义务教育结束以后因为无法升入高中只能去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义务教育阶段的随迁农民工子女难以融入城市生活,进入职校学习后的同伴交往则促进了其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之后,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随之而来的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在解决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方面,东莞市做出了多种制度改革与创新,开创了破解随迁子女教育困局的"东莞思路"。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现象。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增长率不断加快,总量也在急剧增大。当前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面临着一系列现实困境,但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命运,关系到教育的公平公正,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建立在正义之石上,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探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4.
正从3月4日召开的全省农民工工作暨家庭服务业工作办公室主任会议上获悉,今年起,我省将进一步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落实一视同仁政策,推动城镇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按照免试就近原则向农民工随迁子女开放,实行混合编班和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的政策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产生了“不利影响”,这是决策者始料未及的。难道这些孩子还要无奈地离开父母,返回农村再当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跨区域流动的规模日益扩大。据统计,目前进城务工人员已达到2.45亿人,随迁子女有2000多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随迁子女在迁入地接受完义务教育后,遇到了不能在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当前,这一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做出了积极回应,明确提出‘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与十七大报告‘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表述相比,少了“义务”的限定之后,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已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就读,但是,教育资源在农民工子女和户籍人口子女之间均衡配置问题,并没有因此得到完全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面临着转型,包括提供教育机会的同时提高其受教育质量、逐步向高中阶段教育延伸、为不符合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提供教育服务等.基于此,本文以宁波市海曙区为个案,指出目前农民工子女教育转型遭遇到资源既有的制约、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的阻碍,并从转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价值观、扩充教育资源的获取与供给、改革教育资源配置体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对问题的解决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8.
务工者随迁子女(以下简称:随迁子女)是义务教育领域最弱势的群体,很可能是农村教育优惠政策和城市居民教育福利两头不占,成为“夹心层”。在农村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之后,城市中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在河南这个发展中的区域,教育资源短缺和不均衡仍然同时存在,对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平的保障,主要是对“两为主”政策(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深入落实和对教育资源均衡的强力推进,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随迁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受侵害问题日益严重。本文力求从分析原因入手,提出一些改变这一不公平社会现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快速推进城镇化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关注农民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奋战在城市建设的不同岗位,为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贡献着他们的力量,然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非均等化致使他们成为游走于城市和乡村间的"候鸟"。能否改变当前的现状,将直接影响到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甚至将影响到我国新型城镇化能否顺利推进。通过改善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现状,解决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加快城乡医疗补偿机制对接,加快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促进农民工在城镇稳定就业等措施,加快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让农民工真正成为城市的一员。  相似文献   

11.
赵弘 《求实》2013,(Z1):248-249
<正>一、农民工子女迫切需要志愿者组织的积极参与随着"两为主"(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决定和城镇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的实施,农民工子女在父母打工城市就地入学的权利得到了政策的保障,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得到了基本的解决。然而,子女能够入学并不是农民工对其子女教育的终极目标。在得到子女入学的权利后,予女的学习状况正在成为农民工下一步关注的焦点问题。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4,(18):49-49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切实保证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教育部在京召开专题会议。会议强调,各级教育部门要按照中央深化综合改革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强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3.
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最生动、最直观的表现,对个人成长、成才、成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语言使用情况对其身心发展、意志磨砺、思维品质、性格养成等整体素质均有一定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用语用字氛围、学校认识情况、教师语言水平、家长受教育程度等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语言使用情况都有很大影响。各有关部门、单位和学校要采取有效政策和措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完善教育公平机制,共同努力提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语言文字应用水平,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政策解读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主要内容: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意见》要求输入地政府要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按照实际在校人数拨付学校公用经费。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向农民工子女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  相似文献   

15.
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最生动、最直观的表现,对个人成长、成才、成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语言使用情况对其身心发展、意志磨砺、思维品质、性格养成等整体素质均有一定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用语用字氛围、学校认识情况、教师语言水平、家长受教育程度等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语言使用情况都有很大影响。各有关部门、单位和学校要采取有效政策和措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完善教育公平机制,共同努力提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语言文字应用水平,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吴霓 《求是》2012,(4):55-5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在流入地完成义务教育后不能继续升学的问题日益突出,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考、高考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困境的原因及其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已成为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城市义务教育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制度性因素、地方政策不规范导致政策执行无序、流入地政策资源不足等原因是造成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困难的重要原因,其中,制度性原因是造成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困难的根本原因。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首先让各级政府认识到农民工子女是潜在的人力资源,同时,应以制度化形式把国家的有关政策固定下来,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必须通过相关教育制度、政治制度的改革、完善与政策有效执行的过程才能解决,包括我们应建立“为穷人服务型”的高效政府;并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实行中央财政统一预算;借鉴西方国家有关理论与经验,试行“义务教育券”制度;调整现有义务教育格局,合理配置现有的国有公共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8.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进城农民工的增多,农民工子女也已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在我国传统的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教育体制滞后、农民工在城市没有被容纳的大社会背景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因此从社会学的纬度来分析这一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是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9.
聚焦首次教育分流——义务教育结束后的教育选择,从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出发对随迁家庭进行了分析。通过质性访谈的方法,分别归纳出了返乡考普高与留下读职校两种选择的理性评估过程,并细化了理性选择理论已有的框架,指出了家长们对子代的职业期望影响了其对预期收益的偏好,进而影响了教育选择。不同职业期望的形成与来沪务工的家长们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感受有关:在市场中产生地域补偿感的家长认为从事白领工作并非获得高收入的必要条件,从而可以接受子女在流入地入读职校;而在市场中被激活脑体差距感的家长则认为获得高学历从而当白领是成为高收入者的必备要素,因此会努力让子女回到家乡继续升学。  相似文献   

20.
叶琴美 《唯实》2007,(12):59-62
目前农民工子女心理存在着缺乏对城市的归宿感和信任度,缺乏自信心,缺乏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缺乏学习动力等问题。其形成原因十分复杂,应从多方面解决,其中学校教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