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学理论》202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增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丰厚滋养,中国革命文化为增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精神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增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发展沃土。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互联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七十年前,以青年学生为先锋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现代史新的一页。作为一场激烈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以及作为一场激烈反政府、反现存社会秩序的群众性政治运动,其形式恰如内容一般激烈。以此为开端,青年学生运动遂成为我国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现象,对社会变革和政治发展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举其要者,如一二·九、如八·一八、如四·五、如1986年的学潮,等等。以破坏和摧毁旧社会、旧秩序为己任的共产党人,按照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学说,将群众运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斗争形式,曾一再自觉、主动地发动、组织青年和学生运动而大奏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打工人”“内卷”“躺平”等一系列具有“反劳动”倾向的词汇在互联网上层出不穷,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反劳动”的话语势头最先在青年群体中弥散,而后“反劳动”现象逐渐形成气候。青年“反劳动”现象遵循着“颠倒的关系——个人的逃避——群体的模仿”的发生学路径。在互联网时代,青年群体以解构式的网络流行语为话语体系,以经济、政治、文化现实为叙事方式,塑造青年“反劳动”现象的表现样态。面对青年“反劳动”现象,有必要以马克思劳动正义论为分析方法,正确认识并积极应对青年“反劳动”现象,重拾青年的劳动意义,实现“理解青年”和“再造青年”的价值建构。  相似文献   

4.
六十年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应该说,由六十年代青年激进主义传统与文化反叛而导致的政治行动主义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事实上,如迪克斯坦所说的那样,六十年代的学生运动引发了整个世界性的大反叛!虽然大多数的研究和调查分析都认为青年学生政治行动主义始于本世纪六十年代那动荡不安的十年,但过去的几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实例却为我们展示了学生政治运动更广阔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70年代之交,出于对现实的不满和纳萨尔主义的吸引,孟加拉青年满怀激情地投身于革命运动。青年学生在纳萨尔运动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印共(马列)试图通过歼灭战将他们培养成革命"新人"。随着运动从农村蔓延到城市,加尔各答在进行都市歼灭战的同时爆发了文化革命,青年学生猛烈攻击资产阶级的教育制度及其机构,捣毁历史名人、民族英雄的雕像。雕像破坏运动看似偶然和非理性,但却产生了预料之外的革命效果,标志着与原有政治理解模式之间的决裂。学生运动唤醒了青年一代的政治意识,促使知识界重新反思印度19世纪以来的历史与文化,最终推动了庶民研究和后殖民主义话语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青年文化问题的提出战后日本社会的历史过程中,60年代后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以至于可以把这一段称作青年文化季节。那时,社会上陆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被社会看做是问题的新现象。这些现象,或者以青年为主角,或者包括青年。它在内容上表现为两个极端:一方面,做为关心社会而出现了政治运动,这种政治运动以大学园校中的骚动和反战运动为代表,并且开始肯定暴力,把暴力纳入日常生活之中等,与过去的学生运动、和平运动性质上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做为不关心社会,出现了嬉皮士,也许投入这些活动中的青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4,(26)
"穿越"文化在青年群体中走红是近段时期来的新社会现象。青年群体热衷于"穿越"现象,透射出当代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些异化。娱乐性的"穿越"背后又隐含着大学生群体在进行社会融合中的诸多矛盾及逃避现实之累等的心理诉求。研究这一现象,对于认识和把握当代青年思想道德新特点,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6)
在1935年发生的一二·九运动中,青年学生不仅继承了民主、爱国、进步和科学的五四精神,并且显现出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新特点。这次运动中青年学生通过政治结社、请愿和示威游行三种方式进行政治参与,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社会动员作用。本文尝试对这次爱国运动中青年学生政治参与做系统分析,进而为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反劳动”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新形态,是青年群体在面临新型劳动环境下表达内心焦虑的文化符码。青年“反劳动”文化的出现与传播,一方面映射出青年一代对劳动意义的认知偏差、自我认同焦虑感的发酵与承担时代使命责任感的隐退,另一方面其背后蕴含着理性祛魅、自我治愈与价值回归的正向意义。因此,要以青年“反劳动”文化的流行为契机,在社会维度营造“劳动幸福”的社会氛围,在个体维度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引导青年一代真正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与担当者。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利益格局的深层变革及思想文化的日益多样化,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较多地受到了非马克思主义西方政治话语的影响,其中非政治学专业青年学生的政治知识大多来自大学政治教育之外纷至沓来的西方政治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求自觉发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话语影响力,通过共同课程、专题讲座与实践教学等环节,加大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话语影响上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引导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有效抵御西方政治话语的不良影响,培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相适应的青年政治人。  相似文献   

11.
黄浩威 《学理论》2012,(29):188-189
后现代文化是西方广为流传的一种文化思潮或观念形态,是对现代文化的批判和扬弃,大学生青年文化深受其影响,但它却为研究当代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提供全新视角。因此,积极探索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策略,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和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助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青年大学生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栋梁之才,应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高等院校作为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赋予其时代内涵,提炼其正向价值,充分发挥其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青年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和理论创新十分契合,旨在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习近平青年思想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正确的价值指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发展助推习近平青年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二者相辅相成,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探索中相互增益,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4.
研究发现青年农民工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不断增强,但政治资本极为匮乏,政治融入水平偏低;对青年农民工的政治融入具有显著影响的是政治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而经济资本几乎没有影响。青年农民工政治融入的困境在于城市正式组织发展滞后带来的资本匮乏及参与不足。基于政治融入的赋权式融入,是我国青年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5.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肩负培养新时代青年人才的重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作用,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6.
“青年文化”,作为具有与“成人文化”不同性质和独立地位的文化存在于现代社会里,这是战后时期才开始被逐渐认识到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都对青年文化开展研究,想搞清它的含义和内容,现在他们的分析探讨主要沿着下面四个方面进行:(1)作为反文化的青年文化;(2)对工业社会里的社会化问题持抱怨态度的青年文化;(3)作为成人文化变形的模仿的青年文化;(4)作为遮掩与自主的统一体的青年文化。一、作为反文化的青年文化反文化性质的赞成者认为,青年文化是青年对成人文化及围绕社会的“规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梁宵 《学理论》2012,(21):19-20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扩大青年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度,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通过有序合法的方式和途径关注国家政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针对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讨论"两会"与青年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之间的联系,并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为艺术院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使命任务指明了方向。当前艺术院校大学生作为时代艺术新人,是传承中华美育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重要青年力量,是实现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生力军。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好艺术院校大学生的思政课,让极具"高度""质量""温度"的思政课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引航时代艺术青年成长发展,是艺术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和铸魂育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运用情感教育进行"中国梦"的传播需要回归生活世界。情感是序化的教育,情感教育与"中国梦"传播要回归到大学生生活世界中去,凸显其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高晓斌 《学理论》2013,(9):315-31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在当今世界发生着深刻变化,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全球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又一次高涨和突出起来。全球化文化思潮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的青年大学生,使中国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出现了许多新动向,西方文化思潮和中国青年的问题已经成为众人十分关注的大事,与之相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手段、机制的创新也显得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