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云萍 《学理论》2013,(8):67-68
在女性主义不断为女性的解放而努力的今天,男性也发生了一些改变,面对男性在教育中的变化,"男孩危机"的说法被提出。从出发点、危机概念、危机的四个具体表现等三方面对"男孩危机"是否存在的争论进行了梳理,并对争论的根本问题——男孩培育标准进行了探究,进而联系当今的学前教育对幼儿园中男孩的培育进行了思考,得出我们应为男孩的性别发展提供多样化空间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政府官员话语失范现象频发,引发了公众的强烈不满,并导致政府公共话语危机发生。表面上,公共话语危机是政府官员言语的失范,但从深层次看,公共话语危机反映了封建社会特权思想的遗毒以及制度设计中权利与权力的失衡。公共话语危机的蔓延会影响政府的形象和执政党的威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善治的角度化解公共话语危机,一方面要强化对公权力的规制,拓宽民意表达的渠道和范围;另一方面要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提升执政党的科学、民主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3.
针对徐安琪在《男孩危机: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一文中对"男孩危机"和"拯救男孩"的质疑和误读,本文以大量研究结果为基础,论证了男孩危机绝不是"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而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男孩在学业、体质、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面临发展危机;男孩和女孩都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但应试教育与男孩天性背道而驰,对男孩更不利;父亲对男孩性别角色的发展非常重要,中国父教缺失严重;性别差异先天存在,需要因性施教。  相似文献   

4.
《行政论坛》2015,(6):14-18
网络话语是一个虚拟和现实交相呼应的空间环境中的话语传播模式,是社会大众表达利益诉求和彰显自身权利,并在排斥异己语言和扩散自己话语体系过程中,形成对某一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支配与控制权力。权利和权力的双重彰显是网络话语权的最基本构成和最典型特色。当下网络话语权存在网络话语的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双向失衡的严重问题。引导网络舆论,疏导网络舆情,必须在畅通与监管网络话语权利、约束与规范网络话语权力中,构建网络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严小刚 《学理论》2012,(28):92-94
"女强人"通常是对事业有成的女性群体的称谓,这个称谓是男权社会中在男性本位立场上由男性话语赋予和建构的,在肯定和称赞女性作为的同时,加载了更多的负面象征意义,带有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和偏见。男权话语下的"女强人",挑战了传统女性形象,打破了男权统治下赋予女性的角色和地位,在社会分层结构中被归为既非男性,又非传统女性的层次中,使"女强人"群体在社会交往互动中面临或遭遇诸多尴尬处境,而导致这些处境的根本原因在于男权统治下的性别不平等。  相似文献   

6.
父亲参与儿童照料是当代社会解决育儿困境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当前西方社会流行的"新父亲"话语及其实践的核心议题。分析发现,"新父亲"话语通过树立兼顾工作与育儿的理想父亲形象将儿童照料纳入父职的范围;但"新父亲"只是作为育儿帮手与玩伴,儿童照料参与并不充分,且其照料行为总是与其职业特点与男性气质联系在一起,强化父亲照料与一般照料劳动的区别。现有工作制度使"新父亲"面临着工作与家庭的冲突,难以充分参与儿童照料劳动;社会生产与人口再生产领域的性别分化中,男性相对于女性的优势,也对"新父亲"的儿童照料参与和性别平等起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7.
话语权的解释框架及公民社会中的话语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权概念由两个基本成份构成,即"话语’与"权’。"权’一方面是"权利",指一种运用话语的资格与好处;一方面又是"权力",指支配话语的能力与程度。权利,展示为社会的规则安排并反映出该社会规则安排的合理程度;权力,则体现为一种社会力量布局并标示出该社会中话语资源分配的基本格局。在现代公民社会中,基本的话语表达主要有三个,即国家话语、公共话语和私人话语,它们分别具有相应的话语目标与内容。在功能上,上述三话语系统的动力模式与运行方式各具特色,具有不同的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8.
2011年利比亚战争结束以后,利比亚政局陷入动荡中。本文分析了利比亚重建政权合法性危机的表现、性质,分析了产生合法性危机的原因。重建政权的合法性危机,是历史传统、外部援助弱化、武装割据和权力争夺导致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颜值即正义"是当前流行于青年群体的一种观念,以大学生群体的身体外观管理行为与身体观念,解释当前社会中身体外观为何受到过多关注。在身体社会学、消费社会理论与性别研究的框架下,解读了大学生在自我建构与回应社会要求的过程中赋予身体外观的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大学生拥有多样而繁琐的身体技术,对身体采取了积极的管理方式,有关身体管理的行为与话题贯穿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将身体外观视为自我建构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控制身体、打造美的身体,成为自我完善的必要途径,也是塑造性别气质的关键所在。同时大学生也通过操纵身体外观来回应当前或未来的社会处境,因而身体成了大学生面对社会要求的一个有效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0.
自媒体带来的技术赋权打破了信息资源和话语权力的集中和垄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普通个人的信息崛起和话语平权,让"信息社会化"的技术民主变得可能,信息资源开始呈现出泛社会化趋势。自媒体在激活普通个人话语能量的同时也带来了整个社会话语生态的变迁。自媒体改变了整个社会的话语生产模式、话语主体形式和话语权力结构。传统的"瀑布型"话语生成模式正逐渐让位于"蒸腾型"的话语生成模式,"组织化"的权力主体形式正在向"个体化"的权力主体形式转移,"群言堂"的话语权力结构正在逐渐取代"一言堂"的话语权力结构。可以说,自媒体正在潜移默化地形塑一种全新的社会话语生态。  相似文献   

11.
环境话语是试图明确环境价值承诺、定位环境制度、引导环境利用和改造活动、形塑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话语实践。西方环保主义基于话语框架理论特别是话语即权力与权利的理念,把环境问题裁定为危机、困境、灾难,进行归因分析,然后从伦理修辞、政党规训、仪式话语和全球动员多个维度,探讨环境问题的消解,建构了包含环境问题性状话语、归因话语和路径话语于一体的环境话语体系,是我国环境话语建构的有益养料。  相似文献   

12.
赵林栋 《理论导刊》2014,(3):14-16,2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网络话语空间逐渐演变成了不同话语主体进行话语表达的政治场域。虚拟政治场域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分离、复制与误读。在虚拟政治场域中,主要存在着个体性的话语表达和群体性的话语表达。虚拟政治场域的特征和多样化的话语表达导致了网络话语的失序危机,其主要表现为群体极化、网络暴力和反权力话语的出现。要化解这种危机,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对于网络话语秩序的维护作用,建构网络对话机制,增强双重话语空间的互动,并在互动中实现有序参与和适度控制。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3,(2)
女性一直是不同时代文化地图的炫目风景,因为性别政治不断对其进行着身份的建构。在民族国家话语场中,女性是一种什么样的身姿?拟以孙犁、丁玲作品中的风景为索引,去分析女性性别身份的形成。即女性总是呼应着民族国家话语的召唤而诞生,或者回归家庭支柱角色,或者像男人一样辗转各色战场。但不论如何选择,形而下的身体总是性别政治角逐的关键,它映照出女性性别建构过程中难以被文化、政治、道德等消融的自然人性的一面,女性永远在寻找自我的路上。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意识形态政治实践中潜隐政治权力运作展现出来的意识形态言语符号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在意识形态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话语影响力、吸引力和控制力,包括理论话语主导权、学科话语引领权、工作话语管控权。随着社会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转型,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遭遇理论话语"主导权弱化"、学术话语"引导权式微"、实践话语"管控权失落"等困境。实现由思想政治教育权力话语向话语权力的转换策略有:第一,工具性功能话语转化为价值性话语引领,实现理论话语主导;第二,文件话语应用向学术话语生长,实现学科话语引领;第三,政治性话语关注向公共性话语转型,实现工作话语管控。  相似文献   

15.
论"话语的秩序"--福柯话语理论的一次重要转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的秩序》是福柯话语理论中具有重要过渡意义的一个文本。其中,福柯不仅深入分析了话语的内部结构及其特征,而且分析了话语外部的控制因素,将话语与权力、社会机制联系在一起,从而开拓了话语的外部空间。这既是福柯对自己研究的一次总结,也昭示了福柯话语研究中新方法论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思想意义的工具,更是人的权力意志的体现。语言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使得政治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言语行为,一种话语存在。政治话语是社会政治生活的语言表达,与时俱进的政治话语日益成为当今社会理念创新、话语创新、意义建构和制度变革的重要力量。立足语言、政治与社会建构互动关系的视域探究政治话语的哲学基础,需要在科学把握话语的意义建构功能的基础上,从话题、意向、语境和评价等四个方面对具体政治话语展开系统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位夹在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之间的"奖学金男孩",理查德·霍加特在化解自身阶级身份认同危机的过程中,逐渐选择成为一名在中产阶级里替工人阶级发声的"边缘人",并创造了文化研究史上的第一种替代性话语——工人阶级文化话语,以自传性书写的方式实现了自我救赎和升华。在社会高度流动的今天,文化研究应该引导更多的"边缘人"走霍加特所开辟的化解与升华之路,挖掘"边缘人"所在群体未被开发的文化资源并以此建构替代性话语,推动文化向民主、多元和创造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法治应是在国家推进与民间呼应的双向互动格局下展开的,而民众话语权的实现无疑是一个重要命题。法治维度下的民众话语权呈现着权利性支撑与权力化拓延的二维属性。其与法治存在着依托和相随的逻辑关联。当前,法治中国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普通民众的话语权获得空前的突破,但因话语表达能力及内源性动力不足导致的民众话语失声及民众话语表达秩序的纷乱亦应引起关注并做出必要的回应。要建构顺应法治中国化进程的民众话语秩序,应以夯实主流话语的主导性地位、完善官民之间话语沟通机制、消解话语权力的不均衡性为突破,注重社会中层组织的培育,发挥其对零散民众话语表达及诉求的集合与导向作用。此外,提升民众话语表达素养水平理应也在考量之中,以在民众话语权的圆整性实现与法治中国的顺畅推进之间寻求最大的契合。  相似文献   

19.
男孩危机: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中国男孩"陷入全面危机"、需要被"拯救"的专家观点和传媒误导,本文对"高考状元女生多是‘男孩学业危机'的主要标志"、"应试教育是‘男孩危机'最凶猛的杀手"、"‘父亲榜样缺失'导致‘男孩阳衰'"以及"‘因性施教'、‘限招女性'是‘拯救男孩'的妙方"等观点提出质疑,并以相关的研究结果和统计资料论证了"男孩危机"并非是一个振聋发聩的警言,而是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  相似文献   

20.
莫晓燕 《学理论》2015,(2):26-28,42
《礼记》作为对中国古礼之阐发,是儒家"政教合一"、化规矩为制度的哲学思想与精神的体现。"一夫一妻多妾制"的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是"阶层—性别"双重等级秩序的推行工具和制度化表现,是将婚姻中的两性关系和日常行为规范以制度的形式加以巩固,从而维护"父权制"社会主体阶层——"男性"的经济利益与政治权力,是造成男女两性不同的社会性别角色和不平等的社会地位身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