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传统的第一人称写作中,"我"作为单数形式的人称代词具有指代明确、统一的特点,勒热纳的自传契约更明确了"我"作为作者、叙述者和主人公的同一指代。在安妮·埃尔诺的自传中,叙述者"我"在不同文本却具有不同的指代对象(主人公本人、社会群体中的某一个体甚或是某个社会群体),表现出虚构性、自传性、复数性和嬗变性,第一人称被赋予多义的内涵,成为埃尔诺所谓的无人称形式。"我"的多义性赋予个人叙事以普遍意义,从而使埃尔诺的"个人的"传记成为"社会的"传记。  相似文献   

2.
雅克·德里达将"自传"称之为"自传书写",轻视以自我为中心从生到死的传统自传叙事。他主张:自传并不是客观的自我书写而是主观地书写自我与他者的联系;自传并不是叙述自我思想概况而是详细介绍自传作家本人的作品概况;自传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纪实书写而主要是虚构书写。我们认为,雅克·德里达所论述的自传话语,在解构了传统意义上的自传理论的同时,又是对既有理论的重新建构,从而形成了其全新的"自传批评话语"。  相似文献   

3.
陈静 《法国研究》2011,(3):27-31
西蒙娜·德·波伏瓦在其回忆录第一卷《一个循规蹈矩的少女的回忆》中叙述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女时代。根据菲力普·勒热讷关于自传契约的理论,波伏瓦必须诚信叙事。然而诚信并不意味着言尽一切,所以必须有选择地围绕一个中心记述往事。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波伏瓦个性史的起源。回忆少女时代是波伏瓦拯救过去的方式,从而赋予了自己的生活以一定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4.
乔治·桑的自传《我的一生》开创了女性自传的先河,她也被称为了“女性A传第一人”。自传不仅是难能可贵的社会历史资料,更是作者实现身份认同、自我认识的方式。本文将以自传中的身份建构为立足点,从自传写作的动机、自传中的身份意识、自传事实的选择等三方面对乔治·桑自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的作品以第一人称形式记录自己从社会底层到中产阶级的社会迁徙过程。布迪厄的社会区隔理论激发了她对社会运行机制的思考,游走于社会底层和中产阶级的经历赋予了她在不同阶层的直观体验和独特的观察视角。她将两个阶层在生活空间、日常实践和文化品味等性习上的差异不断置于对比中,勾勒出位于不同社会空间的个体所表现出的不同性习,客观地展示出不同阶层之间隐形的区隔,使"区隔"这一抽象的社会学概念具体到社会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埃尔诺以个人经历为基础从群体视角反映了社会变迁,将个人回忆融于社会大背景中,使个人的传记成为了一部"社会自传"。  相似文献   

6.
当代法国自传文学跳脱了自传写作的传统框架,使得自传的主体性问题备受争议,其中以罗兰·巴特的《罗兰·巴特自述》为先河之作,对其后的新小说派作家影响甚钜。在巴特纵横交错的文风中,"情感性"与"想象物"可作为二条线索,来探究此书所表现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周婷 《法国研究》2010,(4):55-58
《夜巡》是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写下的一部新寓言小说。这部小说具有莫迪亚诺早期作品的典型风格,即现实与臆想的糅合与叠加。本文将从小说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入手,结合作家的成长经历、二战背景和法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社会思潮来分析探究作家对这部小说的基本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8.
苗炜 《新民周刊》2022,(3):77-77
最近读了一本书叫《一张脸的自传》,1994年出版,作者叫露西·格雷利,这本书讲的是露西与颌骨癌的斗争,以及由此产生的毁容。她说,"正是这种痛苦——感觉丑陋——是我一生中的巨大悲剧。相比之下,我患了癌症的事实似乎无足轻重。"她一生经历了38次手术,其中5次是对付癌症的,剩下的都是对付她失去的下巴。回忆录基本上是线性叙事,九岁的露西在学校打躲避球时受了伤。她找到牙医,去掉了口腔内的一个囊肿。但过了一段时间,她的脸肿得厉害。她被诊断出患有尤因肉瘤。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后半叶自新小说后,法国便再无自发组织形成的文学流派,作家独立创作成为当代法国文学的趋势。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有一类独立写作的作家们,例如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朱利安·格拉克,、米歇尔·图尔尼埃,和勒·克莱齐奥等,他们不约而同地在西方神话题材中寻找写作灵感,在对神话故事改写的基础上,将对现代生活的反思、对某些人文价值观的追求植入作品中,从而使作品饱含哲理寓意,简言之,即改写神话并赋予其现代寓意。国内外文学研究界对这一文学共性的研究已初见端倪,一些前沿文学研究甚至称此类作家为"新寓言"派作家。本文尝试从"新寓言"定义溯源出发,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归纳、总结代表作家作品的写作共性,系统梳理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0.
法国作家阿妮.艾尔诺的代表作<地位>和<一个女人>根据作家自己的身世为蓝本,以简明深刻、明快隽永、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诺曼底风格写成.本文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分析,旨在说明艾尔诺作品的体裁既具有自传的性质,又包含诸多小说因素,是一种作者独创的介乎于文学、历史、社会学、传记乃至圣徒传之间的新型文学体裁.  相似文献   

11.
法国作家阿妮 .艾尔诺的代表作《地位》和《一个女人》根据作家自己的身世为蓝本 ,以简明深刻、明快隽永、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诺曼底风格写成。本文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分析 ,旨在说明艾尔诺作品的体裁既具有自传的性质 ,又包含诸多小说因素 ,是一种作者独创的介乎于文学、历史、社会学、传记乃至圣徒传之间的新型文学体裁。  相似文献   

12.
《罗兰·巴尔特自述》是一次不同于传统自传写作模式的自写实践,集中体现了巴尔特的断片美学和文学追求。在这部"反自传"的作品中,巴尔特采用与日本俳句同质的断片方式进行写作,通过主体的裂痕和身体的书写,颠覆了传统自传,体现了独特的自我认知、自我书写方式。  相似文献   

13.
宋学智 《法国研究》2004,(1):182-191
法国"新小说派"崛起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法国最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它在哲学思想上背弃了存在主义,在文学艺术上穿越了意识流.代表作家有阿兰·罗伯-格里耶、娜塔丽·萨洛特、米歇尔·布托尔和克罗德·西蒙,他们标举"反传统"的大旗,以令人惊异的笔锋,在充满"谎言的世界"里进行各执一端的"反小说"实验,大胆探索"未来小说的道路".六十年代初,新小说派的理论和创作开始广泛影响欧美,并风行至亚洲,引起了我国文学工作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法国作家路易-费尔迪南·塞利纳以其独特的口语写作风格在法国文坛掀起了一场革命。其代表作《茫茫黑夜漫游》被称为一部"颠覆性"的小说。这种"颠覆性"首先是由小说以口语进行创作造成的。塞利纳以口语针锋相对地攻击传统小说中的书面语,从而形成了一种语言层面的对话,使小说具有了多种声音并置的复调效果。在口语与书面语冲突的推动下,小说人物的意识更加鲜明,不同意识所代表的立场构成不同的声音,使小说复调效果得到进一步加强;作者的内聚焦叙事视角赋予了人物意识以明显的独立性,使作者与人物的对话、读者与人物的对话得以实现,小说的复调效果以多维的形式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法国新小说对中国新试验小说的艺术渗透似乎已成不争的事实。本文将在法国新小说家的四位主要代表及中国20世纪80年代涌现的一批新试验小说家之间建立一个比较研究,旨在说明不论是法国新小说,还是中国新试验小说,都宣扬一种"新现实主义",将其作为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如果说前者对后者施加了某种影响,使得某些叙述形式渗透到中国当代小说创作艺术中,这种影响的可能性正是来自于中法小说家对"现实"和"现实主义"的共同理解,而非单纯的技巧模仿。  相似文献   

16.
加缪的未竟之作以自传的方式追述自己在阿尔及利亚度过的少年时光,但作品更以片断、多重、饱含情感的写作编织出个体、家族、人种在这块土地上流浪与离散的历史及种种景象。这不仅是个人的自传,更多的是关于这个国度的自传。法语在此成为好客的语言,为作家钟爱的土地献上祝福。  相似文献   

17.
世界从来都是一个世界观多元的世界。我们可以将世界观在世界关系实践——包括历史实践与理论实践——中带来各种问题的现象,称之为"世界观问题"。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一个很少提出并得到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在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中,"世界观问题"一直没有成为一个问题?如果不从理论上对这个问题予以回答,那么中国学术界热议"天下观"或和谐世界观的意义将得不到彰显。本文从文本和逻辑研究相结合的角度,以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与建构主义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代表人物在"世界观问题"上的态度为例,研究它在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中之所以没有成为一个问题的原因。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天下观"和新近提出的和谐世界观的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蒲志鸿 《法国研究》2001,(2):99-107
法国礼仪是西方礼仪的重要代表,十七和十八世纪被誉为"欧洲高雅礼仪的中心".法国礼仪在历史上经历过波澜起伏.骑士文化,文艺复兴,沙龙文化,法国大革命等,无一不与礼仪的变革有关.今天,传统的礼仪形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但它仍然以新的精神和形式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王迪 《法国研究》2014,(1):43-48,37
莫尼克·威蒂格,法国女作家、女性主义理论家。她用颇具个性的文学实践向我们展现了新时期法国女性主义全新的尝试,她努力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异质文化的裹挟中、在男性话语霸权与女性普遍失语状态下、在对抗与和谐中寻得一种平衡和女性话语新的着力点,可以说,威蒂格所试图构建的新话语理论具有显著的前沿意识和革命精神,并最终成就了女性主义运动里一则新的神话。  相似文献   

20.
让·埃什诺兹(Jean Echenoz,1947-)或被推崇为“新小说”的继承人,或被推举为“新新小说”的先锋,或被誉为“后现代”的代表,对此他本人均予以否定。事实上,让·埃什诺兹是当今法国最受评论家、读者和教育界人士欣赏和赞誉的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