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生态哲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现实事物和理解现实世界的理论。依据生态哲学,课堂教学环境的内在机制可以概括为“互动共生”。“互动共生”是指生态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以关联、差异、共进为特点的互动共生从本质上揭示了课堂教学环境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普及,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虚拟与现实共生的网络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根据网络空间发展趋势和人类社会发展走势,提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倡议。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界定、学理意蕴、遵循原则和路径探析对实现国际互联网体系治理现代化和人类文明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立足于"价值多元"和"价值共生"的全球化时代背景来看,共生理念的缺失是现实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最突出的根本性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秉承"人类中心主义",忽视人与自然的共生教育;德育泛政治化,忽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教育;奉行道德灌输,无视价值多元与个性差异;忽视群体的道德教化,道德教育遭遇将个体的无私转化为群体自私的尴尬。缺乏全球视野和国际理解意识的"非共生"道德教育,无法正确教化他人,完成"成人"的特殊使命。鉴于此,走向共生便是学校道德教育的紧迫选择,共生道德教育便是未来学校德育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4.
实现最终的彻底的人类解放不仅需要现实力量的支撑,还需要现实途径的指引,《〈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结合德国现实的情况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应该如何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从而揭示了物质与意识、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本文围绕着宗教、哲学、实践与无产阶级四个方面来探讨关于人类解放的现实力量和现实途径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基于实践的观点,对生态文明本质、标准、特点等一系列价值问题进行的伟大创造,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蕴。特殊的国情和现实决定了这一文明形态的革新性建设,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复归的突破性进展,又是对国计民生现存问题改善的变革性实践,体现了目标愿景的正确性及破解难题的必然性。藉此,以生态文明新形态角度为切入点,从价值目标、价值主体、价值实现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对新时代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内核深意与本质意义进行整体知悉与全新认知,为进一步拓展生态建设的实践范畴,认识人类真实的需要,引导人类文明走向和谐共生新阶段提供了理论指南,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如果论及儒家伦理的现代价值,我们应首先注重儒家伦理中所蕴含的人类共生主义的道德理想.所谓共生主义.就是谋求人类的共同生存与发展,完善和提高.在世纪之交.在回首世纪人类走过的历程.展望21世纪人类发展的前景的时候,我们最需要提出和最应该珍视的是儒家人类共生主义道德理想中的群体主义、和平主义、仁爱主义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7.
网络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历程与趋势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可以作为我们认识网络社会的一个基本理论出发点,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状况,以及网络社会的成熟度,可以将网络社会分为三个发展形态——网络社会原始形态、网络社会发展中形态和网络社会高度发达形态。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频繁互动,使网络社会的空间快速扩展,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总体上看,网络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是现实社会的网络化和网络社会的现实化,数字化鸿沟也将越来越小,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界限将被彻底突破,人类最终将实现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生活方式的“自由切换”。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历史上自民主观念产生以来的思想成果进行了深刻批判和广泛汲取,在实践观察和理论扬弃的基础上阐述了与新型政党和新型国家建设相适应的人民民主思想。通过明晰人民民主思想,完整构建了哲学理论、政治理论、发展理论的理论支点,并运用批判与建设相统一、理想与现实相统一、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理论构造逻辑,充分而全面地展示了这一思想的科学性、深刻性、实践性、方法性等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9.
精神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精神生产的现实前提、科学内涵、基本特点、价值功能等重要理论进行了论述,认为精神生产与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相适应,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大力量。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人类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坚持生态文明,重树整体协作意识、人地共生意识、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统一意识和对话交流意识,才能使人类的发展逐渐步入良性循环,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当前非公企业产业链上中小微企业与龙头企业由同质竞争逐渐走向异质协同,形成企业生态群的产业链党建模式。目前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评价存在严重缺失,本文以我国非公经济发展前沿的温州为例,分析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评价的现实、政策、理论与实践依据,探究党建评价原则的共生性、示范性、自愿性与科学性,提出定性功能评价、定量层次评价、定时比较评价与定位结构评价的党建评价方法,以此提升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与企业共生发展的基础在于谋求共同的利益。文中引入生态学的共生理论,对中部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进行共生结构特征分析,通过分析共生界面、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建立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共生发展机制,以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的世界观中的二元论和人类中心主义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现代道德教育价值体系中生态学价值观严重缺失;后现代主义通过对现代哲学和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解构,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互惠共生的主张,后现代视阈中的新德育观——生态德育凸显了这一理论景观。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眼于全球化进程的理论与现实,落脚点在于寻求和探究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背景和前景。一、全球化:现实抑或神话“全球化”究竟是现实还是神话,笔者将与此相关的话题归纳为三个层次:第一,对现象的描述: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全球化的过程。我们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致一切种族之别、文化冲突乃至制度优劣,似乎早已被搁置一边。人类的生存空间在变小,生活内容在丰富,人们对世界的把握似乎更精确了。然而人类面临的困境却比以前更多了,而且困境不只是一邦一国的,而更多的表现为全球性的,诸如冲突加剧…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界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从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为中国式现代化伟业作出有力擘画。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与自然的双向驱动为基础,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必然逻辑及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为引领所作出的科学研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坚定政治立场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本位,以系统整体观念统筹人类社会诸要素,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形成总体性视域。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志识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标定了可持续发展方向,其必须从绿色发展理念、低碳发展方式和严格制度法治三个维度建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理解现实的经验的方法是直观方法与辩证法的统一。借鉴现象学理论,我们认识到,马克思、恩格斯经验的方法是在理论与直观、直观与实践、理论与实践、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等张力关系下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它清晰而如实地描述了人类解放的道路,鲜明地肯定了从事感性活动的人的主体性价值,并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现实的经验方法,就是要在科学认识人类历史发展本来面目的同时,以实物的方式完成改变世界这一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理论学习中,经常听到有些人提出理论与现实“反差大”的问题。对此,我们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准确的回答。从哲学上分析,误把理论与现实这一矛盾对立面存在的合理性当成这两者反差大的理论根据。在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关系中,理论是理论,现实是现实,两者确有矛盾对立的一面,不能等同混淆,否则就有悖理论与现实这一矛盾的辩证关系。但是把理论与现实的对立当作两者反差大的理论根据,这其实是一种虚假误因。因为我们所讲的理论与现实的统一是在两者对立的前提下的统一,否则就构不成理论与现实的矛盾统一体。如果脱离理论与现实…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自觉和主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历经十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新时代,我们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国家绿色发展之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而实现人类世界的永续发展。剖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态蕴涵及其世界意义,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两山”理论一方面,它破解了经济和生态互斥的局面,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平衡点;另一方面,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所探寻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目前,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公共卫生事件等接踵而来,“两山”理论蕴含的方法论,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构建,有助于人类进一步理解“两山”理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其意义隽永。中国式现代化所倡导的交往秩序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交往异化的现实表征,资本逻辑是交往异化的根源所在。资本逻辑主导下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分别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物化与被物化及剥削与被剥削的异化关系。而中国式现代化所倡导的交往秩序,拟在内容上实现“物的膨胀”向“人的发展”转变,本质上实现“资本逻辑”向“人本逻辑”转化,关系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人平等互助,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逻辑主导下交往异化的批判与超越,又是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逻辑旨归。中国式现代化使人类社会历史遵从“人本逻辑”的发展规律,真正实现从“自然的人”向“现实的人”再向“自由的人”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