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闻社是梁启超、蒋智由、徐佛苏等人于1907年10月17日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的宣传立宪的组织.作为立宪派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半全国性”的组织,政闻社人数众多,其主要成员梁启超、蒋智由、徐佛苏等都是著名的立宪人士,积极组织与参与立宪活动,一定程度上推动立宪的进程.学术界对政闻社已有不少的研究,在此研究基础上对相关成果进行进一步梳理无疑对学术界以后的深入研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清末“新政”时期,江苏士绅在参与立宪的物质基础、组织力量和理论基础等方面表现独特。谘议局是清末“新政”要目之一。在江苏谘议局这个合法的舞台上,江苏士绅的立宪意识日益勃发,立宪行为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他们主动参与江苏谘议局的筹备,所提议案涉及社会事务各方面。江苏士绅的立宪活动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清末立宪经历7年,其性质是专制改良,不是民主革命。清末立宪失败有经济发展、政治传统、文化变迁、派别较量、族群关系、人物作用6个层次的原因。清末立宪失败对清廷维新派、清廷顽固派、立宪派和革命派这四个政治派别各有不同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4.
财政立宪已经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接受。以宪法中所包含的财政条款数量和分布情况,财政立宪的基本模式可以分为“分散式财政立宪”与“集中式财政立宪”两种模式。财政立宪的基本内容则一般包括:设定财政权的基本内容、装置财政横向分权与制衡机制以及财政纵向分权与制衡机制三个主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5.
立宪主义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治理国家的重要依据和政治原理,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社会控制系统,它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运行机制。随着我国立宪主义进程的日益加快,社会各种内部矛盾的凸显,现实对校园安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立宪主义背景下我们应当从立法上、校园主体定位与内部安全机制的建立上解决校园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社会,"国家认同"主要体现为"宪法认同",但是"宪法认同"亦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可能会促进或者阻碍"民族(国家)认同"观念之形成。故而,立宪者须借助于"宪法认同"与"民族认同"的互动关系,形成特定的立宪模式。在当今世界,德国、美国和欧盟可以分别作为"先民族认同后宪法认同"、"先宪法认同后民族认同"和"超民族的宪法认同"等三种"立宪模式"之典范。中国和平统一事业之实现,当以"一个中国"原则作为两岸"宪法认同"之规范基础,以"宪法认同"之发展来引导、促进中国国家统一的立宪进程。  相似文献   

7.
我国已进入租税国家时代,税收立宪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护私有财产权的逻辑结果,也是适应WTO规则的需要,而且从我国历史上的宪法性文件关于税收的规定、西方国家税收宪政理论和税收宪政实践来看,进行税收立宪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实行和法治国家的建设均呼唤财政立宪主义理念的落实,其中对国家税收权的制约是核心。为此,不仅需要从宪法的意义上对"税收"的内涵进行解读,展现其中蕴涵的宪政主义精神;而且需要从征税权的行使、税收收入的使用、纳税人的权利保护、征税权的合理划分等制度上进行建设和完善,方能在通过财政立宪推进中国宪政进程方面见到实效。  相似文献   

9.
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并被美国沿用至今.美国立宪成功的因素很多,其根本在于建构理性与经验理性的有机结合,具体表现在:美国既通过理性的行为和榜样建立并维持立宪政府体制,又保持求真务实的精神,正视社会存在的多元利益冲突,并通过妥协化解政治矛盾  相似文献   

10.
宪法的不断修改体现了宪法与时俱进,但我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过程中有些问题还值得思考。中国未来的宪法修改就内容来说,努力的方向应该是:从注重宪法建设的政治性逐渐地向注重宪法建设的法律性转变,从注重宪法的制定和修改逐渐地向注重宪法的实施转变,从注重立宪、修宪本身逐渐地向注重立宪、修宪的程序性规定转变。  相似文献   

11.
宪法的不断修改体现了宪法与时具进,但我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有些问题还值得思考.中国未来的宪法修改就内容来说,努力的方向应该是:从注重宪法建设的政治性逐渐地向注重宪法建设的法律性转变,从注重宪法的制定和修改逐渐地向注重宪法的实施转变,从注重立宪、修宪本身逐渐地向注重立宪、修宪的程序性规定转变.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他的政治理念、政治实践影响着历史进程,他的立宪观、政党观及民族国家思想是国家秩序重塑的三大途径。  相似文献   

13.
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现行宪法修改的根本原因,其原因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法与经济基础关系是二者关系的理论依据,而宪政意识的增强、经济立宪时代浪潮的导引、市场经济与宪法关系的现实把握则是二者关系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王宏禹 《外交评论》2007,2(3):72-80
本文通过建构欧洲立宪主体中超国家行为体、国家行为体和公民行为体的多重行为模式,指明各种行为体在欧洲一体化的互动实践中都受到“国家认同”、“欧洲认同”和“公民认同”的根本性建构作用,并各自发展出具有“国家主义”、“欧洲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行为模式。欧洲立宪进程中,三种最主要行为体基于各自的身份认同和利益取向展开相互协调与合作。而建构以“欧洲公民”为纽带、以实现“合力平衡”为目的的良好宪政秩序,是欧洲统合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5.
宪法对行政区划体制的规定不可能十分详细,进一步的规定只能留给国家立法机关,国家立法机关在制定行政区划等相关法律时,应遵守一定的宪法原则,国家行政机关在进行行政区划改革时应有国家法律的授权.这就是法律保留的立宪技术及其在司法实践中发展出的宪政内涵.中国宪法有关行政区划的规定过于"硬性",在立宪技术上没有采取"法律保留",导致相关的宪法争议.  相似文献   

16.
欧盟宪法源于欧洲一体化进程,由于欧盟的前身是欧洲各共同体,且欧共体、欧盟不同于政治学和国际法中的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从而导致欧盟是"自成一类"的政体,这种特殊性促使欧盟宪法有别于各成员国的宪法。正是欧盟宪法这样的特性,从而表现为一种新型的宪法。本文试图就欧盟立宪中的主要问题结合传统宪法的理论对此进行分析和阐释,进而说明欧盟立宪和欧盟宪法是对传统宪法挑战和另一种宪法的超越,欧盟宪法是一种正在孕育和形成的新型宪法。  相似文献   

17.
修改宪法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修改宪法是国家立宪活动的一个方面 ,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客观要求 ,体现了宪法的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统一的原则。本文从理论与实践角度就修改宪法的原理、修改原因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提出了完善我国宪法修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税收立宪问题的研究,是中国宪法学研究亟待补强的领域,也是中国法治实践的必然要求。中国宪法必须明确规定税收法治的基本原则,并合理安排保障公民税收基本权益的制度。与此相对应要具体研究有关的宪法解释、宪法修改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公共选择理论和立宪经济学是布坎南有限政府论的基础,立宪民主理论在其有限政府理论中居于核心地位,布坎南的政府理论关注的是如何预防政府的危险性并激发国家的潜力问题。布坎南的限政理论包含非常丰富的内涵,本文主要围绕布坎南政府理论的理论基础、政府失灵理论、立宪民主理论、竞争性的联邦制和道德秩序理论等内容进行探讨,并在最后对该理论进行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20.
清朝末年,在民族危机、政治危机的震荡下,在权利诉求的催发下,社团勃发成为一时之政象。戊戌时期的政事结社尚不成熟,是前法律的突破;立宪团体在政治、经济利益博弈中结社逐渐成熟,属于法律框架内渐进式的突破;以同盟会为代表的革命团体为非法存续,极端地破坏现有秩序,以对法律蔑视的姿态实施突破。这些结社的共通处是团聚力量,谋求社团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