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英美法律语言和中国传统法律语言不同的发展特点源自于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民族特性。因此,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中,法律借鉴、移植必须使制度性的法律文化与观念性的法律文化同步发展,使法治精神通过民众的语言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约翰·M.康利、威廉·M.欧巴尔著,程朝阳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10月版译者程朝阳在该书《法律权力运动的语言面相——《法律、语言与权力》导读(代译序)》一文中介绍说:"《法律、语言与权力》一书在一个前所未曾涉足的地方发现了压迫的存在——在法庭和法律办  相似文献   

3.
法律及其推理的确定性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西方法哲学界常常争论这样一个问题:人们所争议的法律问题有没有正确答案?法律怀疑论认为,法律本身就是不确定的,法律推理也是不确定的,因而法律问题没有正确答案可言。这种怀疑论给法学和实践带来极大的冲击,各种主流学派纷纷进行回答和反击。其中最杰出的人...  相似文献   

4.
法律语言作为司法公正的载体,除了记录、保存司法公正的静态功能外,还有推动和传播司法公正的动态功能.在一定条件下,法律语言直接体现了司法公正,成为司法公正的一部分.同时,作为载体,法律语言的极限,法律语言作品在人类心理层面上构建的限制性"视界",把司法公正匡囿其中,成为司法公正的"牢房".在司法制度和法律语言作品改革中,应当正视现行法律语言作品在格式程序,事实、证据表述和理由阐述等方面有悖司法公正的弊病,并认真分析其成因,总结借鉴古今中外法律语言的成功经验,对法律语言作品的格式事项、事实叙述、证据甄别、理由阐述以及技术规范进行全面的改革和优化,即不断优化载体、冲破"牢房"的桎梏,努力追求和最大限度地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5.
法律语言与语词对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律语言既具有高度的精确性和严密性, 又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与抽象性。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分析,某些法律语词缺乏相应的“语词对象”,因而形成了法律语言的模糊与抽象。这是在司法实践中造成歧解的主要因素。法律语言表意的不确定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由自然语言的本质决定的。在立法和司法解释中,人们尽最大可能寻求精确的表述,使法律语言中缺乏“语词对象”的语词减少到最低限度,以保证对法律的理解和实施确当无误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三个方面展示:法律语言是承载法律最有效的工具,"准确"是法律语言的核心价值,重视法律语言研究应该成为一种法律时尚。文章阐明两个重要观点:一是法的世界肇始于语言,立法者与司法者基于法律文本的沟通,法律语境的判断,只能借助法律语言的分析;二是法律语言不但对立法文本,而且对司法解释文本都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结论 :运用法律语言的准确性是检验立法者和司法者能力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法的确定性问题长期众说纷纭。,当代法理学犬师德沃金针对哈特的司法栽量理论而提出包括疑难案件在内的任何案件中都存在一个“唯一正解”,因而受到了代表法律不确定性观点的批判,而更有力的挑战则可能来自当代的“不可公度”理论,但各家的学说实际上乃立足于不同的底盘。法律的确定性意味着法律的稳定性与可预测性,这是法治的客观要求,但是现实社会中的法律始终存在着不确定性。将不确定性引入法学理论,开拓了确定性法学理论研究的范围,把法学理论研究引进到一个更高、更广、更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司法活动中,涉及具体案件法律适用的法官作为法律解释主体,其解释行为直接关系法律的确定性。法官解释行为并非纯主观或者任意的,相反,要在法律规范性的规制下,兼顾历史与现实。法律解释的这些特质,都没有脱离法官、当事人以及普通民众对于法律规范性的认同;而如若从客观上讲,这表达了整个社会对于司法的普遍态度。  相似文献   

9.
波斯纳在其著作<法官如何思考>中,对于美国司法实践中法治观念进行了理论描述,其对开放性总的解题路径吸收了自然主义认识论进而对于"法条主义"、"确定性"等若干核心范畴的理论内涵进行了适当的厘定.波斯纳在法律方法上的自然主义倾向指出了法律自然主义对于我国司法实践和法律现代转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法律外围不良的语言环境对法律语言具有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力,是法律语言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存在着影响人们的语言和思维而不被人们注意的各种不规范的语言现象,也就是法律外围的语言病毒。  相似文献   

11.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通过成功移植欧美国家的法律,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现代化的法律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一套适合日本国情的、规范化的法律语言功不可没.本文通过对近代以来日本法变迁过程的分析,进一步探讨法律语言与法律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我们运用法律语言的终极目标,在于树立法律语言话语权威,实施法治,实现司法公正.法律语言在物质和人类心理诸层面存在严重的局限("牢房效应"),这些局限妨碍了司法公正的充分发挥。为了最大化地追求、实现话语权威和司法公正,可以运用法学和各相关学科的知识成果,从各层面上优化法律语言,改革法律语言作品,冲破语言"牢房"的樊篱,强化其"载体"功能.  相似文献   

13.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甚至有学者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系统,主宰着人类发展模式,影响着人类的历史背景差异。而法律语言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有着特殊意义的法律文化史,研究法律语言,不得不从法律文化的角度分析特定语境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法律知识。  相似文献   

14.
15.
16.
论法律语言学的学科定位--语言与法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应定在对法律与语言关系的研究上。语言是法律的表述工具 ,也是它的本体 ,语言对法律具有强制作用 ;法律是语言表述的内容 ,它对语言有制约限定作用。法律与语言互相影响互为依傍  相似文献   

17.
法律语言是全民语言功能分化的产物。全民族共同语在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里执行不同的社会功能,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社会变体、功能变体。法律语言乃是全民族共同语言在法律活动领域中传递法律活动信息、执行立法和司法功能而逐渐形成的社会功能变体,它是法律语体赖以形成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潘庆云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11,26(5):143-144,F0003
法律语言指的是全民语言在制定和实施法律和法律科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迄今为止,法律语言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界一个比较活跃的领域。目前冠以“全国”字样的研究会已不止一个,设有法律语言学博硕点的院校已超过5所,初步统计结果显示:目前博士点(研究方向)3个,硕士点5个,且有扩展的趋势。仅西南政法大学在校硕士生102名,已毕业81名。以此冠名的年会、学术研究会更是此起彼伏,论文、书刊亦已为数不少。但是研究者们常常叹息:这门学科的社会认可度和公信力不高。事实也确实如此。在这个领域,系统、科学、扎实的著述并不多见,能让法学界、司法实际部门信服的研究成果更是罕见。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正确学术理念的缺失和研究方法的不科学。在学术理念上,作为法学分支学科或至少与法学关系十分密切的研究领域的法律语言学(或法律语言研究),首先要确定其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研究目标,摆正其与法律和司法实践的关系,此外还要甄别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并纠正某些认识上的误区。惟其如此,这个研究领域才有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法律语言模糊性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性和准确性一样,是法律语言的特征,是法律语言难以消除的现象,贯穿于立法、司法、执法活动的整个过程,对法律制度既具有积极的功能,又有消极影响。法律语言是在准确性和模糊性之间求得平衡,但不可能通过立法的方法克服法律语言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20.
法律语言是全民语言功能分化的产物。全民族共同语在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里执行不同的社会功能,久而久之便形成各种不同的社会变体、功能变体。法律语言乃是全民共同语在法律事务领域中传递法律活动信息、执行立法和司法功能而逐渐形成的社会功能变体。 法律语言一经形成,便不能随意变更。在同一时代、同一语言社会中,任何一个社会成员为处理法律事务而使用语言时,都必须自觉地接受其制约,遵循其规范。例如在法庭上,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审判长这么说:“传证人×××到庭!”这一句话能不能改说成“叫证明人×××出场”呢?显然不能。原因仅仅在于,前者是现代中国业已约定俗成了的法律用语,而后者却不具有法律特点、法律色彩,不是法律用语,因而不适用于法律活动领域。可见,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法律语言是相对稳定的,不允许任意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