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付媛媛 《唯实》2009,(11):72-75
中国当前法学教育培养模式存在诸多结构性缺陷,高层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极度匮乏,法学教育亟需改革。职业精英教育应成为法学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价值取向。法学具有实践性、技巧性和精英性的学科特性,在对比英关法系和大陆法系的法学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中国法学教育应进行“本硕贯通式法学教育模式”的尝试。同时,根据学术科研类、应用专业类和其他类这三种不同的职业分类制定出专门的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2.
李长安 《学习月刊》2014,(17):41-42
一、当前我国特色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实现城镇化是绝大多数国家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从落后经济走向发达经济的必经之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大背景下,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城镇化道路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特征。反思过去30多年的城镇化道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困难。  相似文献   

3.
德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德性,使个性得到发展,人性得以丰盈,但是随着知识的传授在教育中的凸显,我国的德育演变成纯理性的封闭式教育,失缺了本真内涵.本文通过分析其本真迷失的原因,阐释了其回归本真,彰显德性的改革理路.  相似文献   

4.
我国很早就重视艺术教育,但长期以来艺术教育并没有在学校教育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并且忽视轻视艺术教育的现象依然存在.本文通过中外艺术教育的对比,针对我国教育的现状和基本国情,提出:把综合艺术教育列入高校必修的基础课程,最终达到让学生用艺术知识中的理论去创造和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5.
我国很早就重视艺术教育,但长期以来艺术教育并没有在学校教育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并且忽视轻视艺术教育的现象依然存在。本文通过中外艺术教育的对比,针对我国教育的现状和基本国情,提出:把综合艺术教育列入高校必修的基础课程,最终达到让学生用艺术知识中的理论去创造和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6.
张和清  徐菲 《新视野》2023,(1):55-63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呈现后生快发、拿来即用的特点,由此存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水平有待提高、教学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等局限性。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必须回归社区民众的生活世界,教学相长,处理好先验理论与本土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发展社会工作教育可行的路径包括:引导学生建立本土的社会问题意识,回应社区公共议题;聚焦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的第三次分配议题,关注民生及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继承社会工作专业属性,回归社区民众日常生活,解决生活问题;立足实践,生产实践性知识。  相似文献   

7.
熊英 《学习月刊》2010,(12):79-80
经济全球化的消极作用、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与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外来宗教文化交织在一起,使高校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前沿,一些大学生价值观扭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淡化、马克思主义信念动摇,出现不同程度的信仰危机状况。政治信仰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整合程度。  相似文献   

8.
陈杨 《理论研究》2011,(2):52-54
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宗教意识形态的扩张、社会分层和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形成了挑战,从中折射出当前中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紧迫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更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要从加强社会思潮引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推进理论创新三个方面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一个国家的法学教育,对该国的法制建设及国家的现代化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一片繁荣的法学教育的反思,着重剖析了当前高校法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了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黄梅县教研室于近日开展了“思而奋进”反思教育活动。整个活动按整体、处室、个人三个层面进行。在反思中,大家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对照“是否代表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生产力,代表教育教学改革最先进的发展方向,代表最广大学生、家长的根本利益”的标准,剖析问题,查找原因,提出解决办法。通过反思教育活动,大家一致认为,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了黄梅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有自己的处理心理问题的模式和方法,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专业化的实践活动在中国高校展开,是从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兴起的。可以把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形成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萌生阶段,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群体以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与教育为中心,尝试从不同角度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二是初步形成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学校学生工作领域,形成明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见;三是成熟阶段,以心理疏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提出标志着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成熟;四是深化阶段,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延伸至学校教育的其他领域。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打上了浓厚的中国特点,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如它与中国高校学生工作结合在一起,强调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过程的主导性,着眼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更高的治愈标准和更为复杂的咨询过程,形成特定的把心理问题与现实问题、思想问题等相结合的心理疏导方法等。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形成过程和特点,预示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微观心理发展向宏观社会发展的倾向,从心理发展到身体、心理、道德等全面发展的倾向,从外在作用影响向内在介入与干预的深度发展倾向,从强调方法的特定性向方法的整合性和多样发展的倾向,从与学生工作相促进的渗透式教育向相对独立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趋向。  相似文献   

12.
近代文化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一是近代文化发展的滥觞时期,这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的第一个回合,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初步尝试;二是救亡图存拓荒播种时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已经触及到了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问题,但都未能找到中国文化发展的根本出路;三是“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把近代文化发展推向一个崭新阶段,文化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开创的自觉追求先进思想的精神,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传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今天,仍应弘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国共两党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立即拉开帷幕。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当时既是苏联国家利益的代表,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领导人,他怀着复杂的心态,以及从自身的利益关系考虑,采取种种做法,力图影响这场关系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当这场大决战尘埃落定时,斯大林尽管有所保留,还是较为诚恳地对他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做了自我反思。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国共两党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立即拉开帷幕。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当时既是苏联国家利益的代表,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领导人,他怀着复杂的心态,以及从自身的利益关系考虑,采取种种做法,力图影响这场关系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当这场大决战尘埃落定时,斯大林尽管有所保留,还是较为诚恳地对他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做了自我反思。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社会结构的日趋分化,促进社会中介组织快速发展、建立完善的社会中介组织监管体系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大课题.然而我国现行的社会中介监管体制及手段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已明显落后于发展的需要,出现监管盲区、效率不高、力度不够等问题.为更好地提高监管能力,需要从监管理念、监管体制、监管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6.
试论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反思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新思路邓敬雷当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世界上只有两种模式可供选择:一是以血腥的原始积累为起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二是通过农副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实现高积累的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模式。毛泽东认...  相似文献   

17.
构建中国特色合作治理:对西方治理模式的反思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期以来,国内治理模式的研究多以引介或批判西方概念或范式为主,对西方治理模式的生产机制缺少深入探究,难以破除西方治理研究的话语权垄断。事实上,西方国家、市场和社会治理路径的严重分歧,异化出治理路径与研究视角间的“条块关系矩阵”,西方治理模式就此不断产出并走向碎片化。要跨越西方治理模式的碎片化陷阱,就必须揭示中国本土治理路径从分歧走向融合的历史与现实逻辑,发展治理路径融合趋势下的合作治理模式。未来将从“强制阐释”或“话语权”缺失焦虑转向中国特色合作治理模式建制空间的探究,从而实现国内研究从理论应用的“话事权”向理论拓新的“话语权”转变。  相似文献   

18.
19.
人类历史充分证明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文化是一定社会内在意识自觉外化的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认知往往决定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的模式和结果.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西方的现代文化的冲击, 我们不得不面对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不能不涉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从现代文化的产生看,现代文化并不是要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它不割断自身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但也不是简单地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不是盲目地全面发展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基础上,广泛地吸收全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作为自己文化传统的补充,从而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陪审制度之反思与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人民陪审制度的存与废问题 ,是近年学术界和司法实务界争论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本文作者认为 ,尽管人民陪审制度本身确实存在一些缺陷 ,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应当废除这一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 ,更应该积极吸收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审判工作 ,从而充分实现社会主义的司法民主 ,哪怕这种民主仅仅具有宣示作用 ,也表明该制度的存在还是必要的。对人民陪审制度 ,应在保留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和完善 ,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