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将对牟宗三先生的孟子学做一介绍与述评,而聚焦于其对《告子上》的诠释,内容涉及孟告之辩。本文所采之文献资料系以牟先生之《圆善论》为主,而《孟子讲演录》为辅,前者较为精详,后者为学生上课整理稿,又前者大致可以综括后者。《圆善论》对于《告子上》的二十篇,做了十六篇的白话翻译以及义理阐发。至于《告子下》,牟先生则缺如,未做诠释。理由在于《告子上》前五章,几乎是《孟子》最难懂之处,而牟先生欲予以挑战,另一方面,也可说是孟、告之间是非对错症结之论辩(第五章由弟子代表老师接续论辩)。牟先生一直述解到十六章,此章所谈的天爵、人爵,正是《圆善论》主题,圆善主题为德福一致,天爵、人爵常对应着道德实践与福禄之间的关系,即是自由与幸福的关连。本文重点将放在《告子上》三、四、五章,因为这几章正是孟告之辩的展现,也是《孟子》全书最难之处。牟先生是以心学的方式来诠释《孟子》,此中,虽视朱子的诠释为正,而谓朱说亦有不足,未及“心即理”!然牟先生正是以心学的方式,而来吸收朱子格物致知之学,以及理、气二层存有的解释,这也是牟先生诠释的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2.
通过司马迁的宏观经济理论--"善因论",对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善因论"之理论体系包括开展多种经营致富的理论.这些经济思想对我国目前的农业产业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朱子将"志"解为"心之所之",是心所发出的一种情态,在"成德"的过程中,"志"发挥了自身独特的作用,"立志"成为不可替代的工夫。"意"作为"心之所发",与"志"同属于"情"的范围,二者对"成德"有相似的作用。但朱子晚年特别重视对"志"与"意"的辨析,在"志"与"意"之辨中,朱子认识到"立志"对"诚意"的辅助作用。再者,朱子晚年对"立志"有特别认识的原因,还在于朱子看到了"敬"的工夫有所不足。朱子接受了胡五峰(胡宏)的观点,以"志"来补敬之缺,但是朱子从未放弃过主敬的立场,格物以下的工夫更不可缺少。以上主张皆体现了朱子晚年工夫论的精进和细密之处。文章通过以"志"为中心的概念诠释,分析朱子的"立志"工夫以及与其他工夫的关系,以探究朱子对"立志"工夫重视的背后缘由所在。  相似文献   

4.
正前不久,各地各单位的党员干部民主生活会陆续召开。征求意见、谈心谈话、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民主生活会的重要环节,都对"善听"提出了要求。古人讲,"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愚者善说,智者善听"。"善听"自古以来都被视作一种智慧、一种本领。但事实上,很多人只听得赞美之词,却听不得逆耳的"箴言""真言",对"诤言"更是无法接受。党员干部不妨借民主生活会之机,练好"善听"这一基本功。  相似文献   

5.
<正>北京人经常说,我们是首善之都,要坚持首善标准,强化首都意识,以更大的努力,做出更多的贡献,展示更好的风貌。"首善"一词,出自《史记·儒林列传》。其中说:"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从那个时候,人们就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无论是思想的教化,还是风气的改观,都应该从京城开始。后来,"首善"则专指首都。再后来,也有人把某地的"最早之善"和"最大之善",称为"首善"。"首善"的"首",是个象形字。在金文字形中,  相似文献   

6.
王畿的“四无论”与钱德洪的“四有论”(实为“一无三有论”)至少有一共同前提,即“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无论在其早期,还是在其中晚期,其“至善是心之本体”的提法未曾间断且具诠释的连贯性。他揭示出其心之本体的核心意蕴,吾心是至善所止之地,吾心即是吾性,至善既是心本体的本质性规定,亦是心本体的根源性存在。至善的特殊品质在于“诚”。  相似文献   

7.
朱子的"格物致知"补传是朱子《大学章句》诠释的核心,而"格物"思想则是其最重要的内容。朱子的"格物"说是一套非常严密的思想体系,不仅有着丰富的内涵,而且也是一套系统的工夫。这就需要对朱子"格物"说的内涵、过程、目的、选择以及思想性质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明善"是"格物"最主要的目的;从其内涵来看,则包括即物、穷其理、至其极三个方面;从其过程来看,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是积累,第二步是脱然贯通,第三步是推类。从其选择来看,则包括"格物"对象的难易选择与先后选择;从其性质来看,是代表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和整体利益的正统意识形态;从其目的来看,朱子的"格物"思想,既有着较大的思想意义,同时也不能过分夸大其价值。  相似文献   

8.
罗尔斯主张"权利优先于善",桑德尔揭示了这种观点的内在矛盾性,并力证"善优先于权利"。"善优先"看似与"权利优先"根本对立,实则对其有某种补充性,并且在根本目标上与"权利优先"的主张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善任与善免     
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在干部任用上,既要知人善任,又要知人善免,二者兼顾,方称完善。"  相似文献   

10.
列奥·施特劳斯被喻为现代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的"教父",在其政治哲学的宏大体系中,社会建构被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而存在。他从古典主义的基本概念出发,重新诠释了希腊-罗马直至近代的政治思想。从而引发了所谓的"古今之争",在社会建构领域就是将善与权利作为一切政治自由主义的基石。  相似文献   

11.
宋志坚 《唯实》2006,(5):64
楚之庄生,乃是陶朱公的"故所善".对于此公的身份,很早就有人猜疑.根据时代,这个庄生并非庄周,因为庄周与陶朱公相距少说也有百余年,不可能是他的"故所善";验其行事,这个庄生又很像庄周,除了庄周,很少有人与楚王能有这样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德向善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传承中,善已经积淀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和独特精神标识。时至今日,许多惩恶扬善、劝诫行善的名言警句仍为人们耳熟能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等,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立身处世和为官为政。善义寻绎何谓善?从造字结构上来看,甲骨文中的善字,上面是一个"羊",  相似文献   

13.
沱川乡地处江西省婺源县北部,距县城55公里,区域面积106平方公里,素有"书乡"美誉,乡人好读成风,崇尚理学,"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几百年来,高官硕儒和文人学者辈出。最为著名的有"理学渊源"、"山中邹鲁"赞誉的理坑村,先后出过尚书余懋衡、余懋学,大理寺正卿余启元、司马余维枢、知府余自怡等科举进士16人,七品以上官员36人、文人学士92人,著作达333部582卷之多,其中5部78卷,被收入"四库全书"。理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堪称"中国明清官邸、民宅最集中的典型古建村落","中国景  相似文献   

14.
正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创新型社会中,领导干部要做学习和实践的表率,既要求知善读,又要贵耳重目。"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对学习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既需苦学,还应"善读"。一方面,读书要用"巧力",读得巧,读得实,读得深,懂得取舍,  相似文献   

15.
"善听",就是要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它是领导者的基本功之一。做到"善听",主要方法是"三辨":一辨动机。就是要辨别说话人或汇报人的动机。一个有头脑的领导者,要审慎地辨别,远小人,近贤人,努力认清搬弄是非的人的动机。有些人常到领导者  相似文献   

16.
朱子哲学的研究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其工夫论更是集理学一系相关理论的大成。“中和旧说”发生的前后是朱子工夫论形成、发展和延伸的阶段。在此期间他对于道南学派的工夫论有了比较成熟和批判性的见解,同时对于湖湘学派的哲学思想也有了相当程度的领悟,这体现在他对于“已发”、“未发”等诸多命题的探讨中意识到了“敬”与“静”之间不可割裂的联系;同时强调在“居敬”工夫中,心体与性体扮演的重要角色。不仅如此,在中和旧说之后,朱子的主“敬”工夫学说有较为明显的孟学色彩,从而在“中和新说”产生之前,初步构筑了以“居敬”涵养工夫为主要特征的工夫学说。  相似文献   

17.
古今中外谈如何读书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就我所见,以西汉刘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语最概括、最到位。说读书的方法也好,讲读书的艺术也罢,千言万语,  相似文献   

18.
"善"是伦理学的基本概念.许多伦理学体系以"善"的客观性为基础,确立伦理判断的真理性和普遍性,但是忽略了"善"的概念在提供社会凝聚力方面的功能."善"的客观性既是一个过强的假设(引入了不必要的假定),又是一个过弱的假设(无法解释伦理方面的社会凝聚力).应该以主体间性的"善"取代客观性的"善",以共识取代真理,以家族相似取代普遍性.  相似文献   

19.
警惕善捧者     
善捧者,古之所谓弄臣,“因其喜怒而吮舔之,以财而趋奉之,以色动之,以戏悦之”,一句话,怎么能让上司高兴,就怎么来。上说是,亦说是,不是亦是;上说不是,亦说不是,是亦不是。从领导所爱,随领导所憎;投领导所好,博领导所喜。领导嘴馋弄吃,想钱勤捞,想玩找乐子,色欲来了找美人……真是既“体贴入微”,又“办事妥当”,且嘴甜似蜜。领导脸上有麻子,他说是酒窝;领导包庇罪犯,他说保护能人。顺领导所思,真可谓炉火纯青。  相似文献   

20.
三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刘劭说;“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善二流之美。尽有皆流,则亦能兼达众才”。意思是说,能不能识别人才,识别什么样的人才,与识人者的素质关系极大。组织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能不能做好,关键是能否公道正派地用人,能否用公道正派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