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改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它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壤中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面源污染。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田施肥、农药、畜禽及水产养殖和农村居民。农业面源污染是最为重要儿分布最为广泛的面源污染,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  相似文献   

2.
论农业污染最低化与农业三效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污染最低化是农业污染治理的终极目标,尽管各项环保投入及各类环保措施在治理农业污染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终因缺乏内在的动力机制及外在的利益驱动而失去生命力,农业污染治理举步维艰。农业污染最低化只有与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优化结合起来才能具有长期、持续、持久的力量源泉。换言之,农业三效的优化离不开农业污染最低化这个大前提,同时也是农业污染最低化所应取得的成果。农业污染最低化可以是一个绝对指标——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把污染降至最低点;也可以是一个相对指标——根据农产品绿色标准或其他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去降低农业污染;还可以是一个软约束指标——在现有条件下把污染降至最低点。其根本目的是通过降低污染提高产品质量和环境质量取得农业三效的优化。农业效益提高了,应该反哺农业污染治理,最终形成农业污染最低化和农业三效优化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正>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理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化肥、农药、农膜等工业产品及农作物秸秆、畜禽尿粪、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农业或农村废弃物。根据2010年公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可以看到,农业面源污染比较严重。其不仅对我国水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且还对农业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壤产生严重影响,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当前,全省各级政府和农业、环保等相关部门为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态环境,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但是,我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仍比较严重,“以增产为核心”的农业发展模式导致农业生产中过量施用农药、化肥、农膜,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活污染等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农村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5.
"十二五"将农业污染控制列为重点工作,给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如何开展农业源污染控制,近年来,我们山阴县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买践。据污染源普查显示,畜牧养殖业是农业源污染的主要来源,畜牧养殖业COD排放量占到农业源COD排放总量的96%,氨氮排放量占到农业源氨氮排放量的44%。而山阴县是畜禽养殖大县,全县奶牛存栏8万头,生猪年出栏7.5万头,羊出栏16万只,畜禽养殖业产值占到农  相似文献   

6.
温铁军 《小康》2013,(6):19
中国的农业安全永远讲的是量的安全。菜贱伤农,很多人仍认为只是个别现象。但事实上,无论人们承不承认,农业过剩问题已经存在,不能回避。中共十八大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关于农业现代化,目前出现了一些误区,需要我们关注。现在,当人们谈农业的时候,已经很难再单独谈农业,特别是在中国,2010年国务院公布的面源污染普查报告显示,农业已经超越工业和城市生活,成为中国面源污染第  相似文献   

7.
李亮 《求索》2013,(11):184-186,113
我国农业立体污染状况十分严重,必需尽早应对。由于我国传统小农经济的特点,唯一可行的对策是进行农业环境补贴。我国现行农业补贴立法的目标是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具体补贴类型的设计却无助于减轻农业污染。为此,我们必须转变农业补贴立法的目标,重构农业补贴的类型,并强化农业补贴立法。  相似文献   

8.
《世纪行》2012,(8):14-14
一、全省农业面源污染和耕地污染的总体情况及特点 湖北是农业面源污染较重的地区,2010年,农业源产生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全省排放总量的35.7%,总氮排放量占全省排放总量的58.25%,总磷排放量占全省排放总量的67.7%,农业面源污染正逐渐成为第一大污染源。 1、种植业污染。2010年全省化肥施用量约为350万吨,折算后化肥施用强度为1055公斤/公顷,其中30%以上未经有效利用流失到江河湖泊中。  相似文献   

9.
<正>食品安全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和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保障食品安全,要抓好源头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坚决守住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口刻不容缓。近年来,农业生产活动引发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环境健康和农产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农业源污染正在成为流域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10.
唐铁飞 《群众》2011,(9):63-64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江苏在新的起点上再创农开事业新局面的首战之年,今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计划完成财政投资25.75亿元以上;改善农田基础设施240万亩,其中建设高标准农田100万亩,配套改造滩涂已围垦区12万亩;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350个。目标催人奋进,任务传递压力,农开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就汀苏而言,当前重中之重是在统一思想中形成共识,在统筹推进中突出重点,  相似文献   

11.
王翰林  王宇 《政策》2004,(3):19-19
废气、污水、烟尘、噪声,人们谈到环保问题时大多会把目光投向城市,似乎城市已成了这个世界惟一的污染源。殊不知,飞速发展的农村和农业有机废物正夜以继日地释放出数百种污染物质,被称为面源污染的农业污染正悄无声息地破坏着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和空气,成为新的污染源。 2001年,淮河流域再度出现严重污染,滚滚浊水沿河而下,沿途百姓叫苦不迭。国家环保总局的相关分析显示,这次污染最主要的污染源不在工厂、也不在企业,而是污水囤积的农田。主要污染物质也不是以前的COD而变成了氮和磷。  相似文献   

12.
石嫣 《时事报告》2010,(3):80-81
近些年,我国频频出现的江河“水华”现象及土壤污染事件,“罪魁祸首”就是农田氮、磷流失。农业面源污染不仅在我国日益突出,在世界上也是一个环保难题。欧盟是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其农业面源污染曾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13.
韩振 《半月谈》2020,(7):73-74
农业面源污染一直是造成河流污染、水质变差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地处长江上游的重庆市璧山区通过修建冬水田、生态湿地等办法,有效阻止了农业生产中的氨氮总磷污染河流,同时通过建立水污染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对水质进行全方位监测,有效改善了河流水质。  相似文献   

14.
<正>2013年,我省实现了粮食生产"十连增",这为促进我省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问题仍然存在:一是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意识不强;二是农业面源污染压力较大;三是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明显;四是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危害加重;五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滞后。  相似文献   

15.
王爽 《创造》2010,(9):84-85
发展“五彩农业”的过程中,宜良县坚持以县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抓龙头带农、科技兴农、基地扶农、园区强农、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优化升级,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6.
<正>今年5月2日《人民日报》对天津及周边地区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情况进行报道,引起各方面关注。据调查发现,目前我市部分地区地表土层镉、汞、铅等重金属元素污染情况严重,其衍生的次级污染危害很大。主要表现在:一是污染历史长。天津从1958年开始形成南排河、北排河、武宝宁三大污灌区,共351万亩土地长期污水灌溉。西青区、东丽区乡村都有以污泥作肥料、污水养鱼的历史,污染年深日久,越积越重。二是农田污染超标严重。据检测,东丽区大毕庄菜地土壤中镉和汞含量,分别超标准的1.65倍和3.48倍。武清东浦洼乡、西青大寺乡、静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未来五年“三农”工作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全党全社会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8.
陈怀锅 《群众》2014,(11):66-67
<正>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遭到化肥、农药、除草剂、添加剂等的侵蚀,耕地肥力下降,土地板结,污染严重。"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尤为突出,农产品的安全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农业发展如何突围,地怎么种才能走出困境?最近我们带着这一问题到苏州市吴江区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进行调研,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的探索和经验,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一、基本情况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的创办人张杏妹在2000年撤乡并镇时失去工作岗位,由于生长在农村,心中一直有个"果园梦",面对中年下岗的窘境,2001年冬季毅然租赁了吴江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奉化市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指导农业,用产业化的手段经营农业,用开放的思维拓展农业,坚定不移地实施"品牌立农、科技兴农、产业强农"战略,着力打造精品农业大市、效益农业强市、生态休闲农业名市,取得了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上海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农业经营模式和生产方式对农业科技推广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农业推广队伍薄弱,尤其是村级科技人员缺乏、农民获取信息难等问题,市农委于2007年联合市信息委等单位共同发布了《关于推进“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千村通工程”的实施意见》,提出到“十一五”末,存郊区1000个农业比重较大的行政村初步建成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基本实现涉农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截至2008年底,已有900个村安装了“为农综合信息服务智能查询终端”,受到了广大农民好评.称它是“农民一点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