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色列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年轻国家.人口不多,却民族众多,文化活跃.在这里,东西方文化交汇、过去与现在相通.4000年犹太文化的遗产,一个世纪的犹太复国主义,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所带来的原住国的文化都对以色列有所影响.多元的文化给以色列社会注入了勃勃生机,但同时也给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为了消除这些影响,自立国之日起,以色列政府就十分重视进行犹太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2.
大屠杀记忆是当代犹太民族集体认同建构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以色列理解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棱镜”.它塑造了以色列战略文化中的关键特征:恐惧与攻击共存,倾向于从最坏处着想,注重和依赖军事权力,倾向于发动先发制人打击来应对生存性威胁等.它使以色列将伊朗核项目解读成对以色列生存构成“大屠杀式”威胁的因素.而伊朗政府不明智的否定纳粹大屠杀的激进言论,正好激发了犹太民族根深蒂固的生存焦虑和威胁认知,从而加剧了伊朗核问题的危险性.以色列在这一问题上从最坏处着想的倾向,使得现实主义的核威慑理论变得不太现实.由于大屠杀记忆带来的愧疚和补偿心理,西方国家将严重关切伊朗核项目对以色列带来的安全威胁,并对包括先发制人打击在内的以色列强硬政策持更加同情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持续60余年之久的阿以冲突,是二战后中东地区历史久远的阿拉伯民族与犹太民族矛盾公开化和不断升级的结果,也反映出伊斯兰教与犹太教的差异和斗争。阿以民族、宗教特性,与其形成的地缘-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这种地缘-自然特征形成的民族性格和宗教特质,使阿以双方在围绕“生存空间”和“圣城”的争夺中,流血冲突不断,阿拉伯-伊斯兰深陷和平困境。  相似文献   

4.
利库德集团本身是以色列的世俗主义政党,但它却与宗教(犹太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文章首先介绍利库德集团的宗教政策,然后分析它执行这样的宗教政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利库德集团宗教政策的若干评价.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 ,美国在中东地区“一枝独秀” ,但它并没有因此改变其传统的通过扶持以色列而制衡阿拉伯世界的政策。究其原因 ,主要是美国国民对以色列有着基于宗教的强烈“认同感”。若从冷战后的中东政治格局来看 ,美国没有必要支持以色列。但由于美国是一个“上帝治下的国家” ,宗教对外交决策有着巨大的制肘作用 ,而其主流宗教派别———基督教与犹太教在渊源、教义以及实践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同一性。这样 ,美国支持以色列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相似文献   

6.
犹太律法是犹太教信仰的规范化,其产生和发展与犹太教的历史演变同步。犹太律法的内容和形式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圣殿被毁、国家沦丧之时,以色列的土地上曾经存在一个完整的法庭体系。犹太律法具有神圣性,同时又被创造性解释和应用。犹太律法具有民族性,同时又对普世性价值予以强调。  相似文献   

7.
美国人在形容美籍犹太人的富有时说:“美国的钞票在犹太人的口袋里。”而以色列人则说:“犹太人的财富在脑袋里。犹太民族的成就,不仅在物质财富方面。在近代和现代史中,犹太民族为世界培育了海涅、贝多芬、门德尔松、马克思、  相似文献   

8.
2004年10月11日至14日,犹太教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和犹太文化研究所主办:以色列巴尔-伊兰大学作为协办单位参加。会议旨在加深对犹太文化的核心内容一犹太教的专题研究,加强中外学者在犹太教研究方面的对话。会议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热烈响应,收到论文及摘要30余篇,近50名中外代表参加会议。会议分组、分期宣读论文及摘要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主要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古代犹太民族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迁居迦南到王国建立前,是古代犹太民族的萌芽阶段;从王国建立到所罗门时期是初步形成阶段;"巴比伦之囚"时期,是古代犹太民族正式形成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宗教因素与语言、地域、经济等因素一道日斟完善,并共同推动了古代民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犹太民族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创新能力最强的民族,目前我国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也是史无前例的。追本溯源,《塔木德》是犹太民族的文化支柱,而《论语》是中华民族的传世经典,两者都从根本上影响了各自民族创新思想的形成。通过从知识、金钱和探索三个方面对两部著作展开比较分析,发现《塔木德》中的这三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为犹太民族的创新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论语》中虽然也强调知识的重要,但是存在贬低金钱价值的倾向,并排斥探索性的思维方式,从而较难孕育出锐意创新的民族魂魄。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里,因族际婚姻而促成民族的融和是一种亘古通今的社会现象,它强化了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大凝聚,是使中华各民族凝聚为有机整体的重要因素.有意识地扩大族际婚姻范围、建立良好的族际婚姻关系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纵观民族发展史,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大存续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探究宗教对民族文化影响的效应,有助于正确对待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精华,发扬民族优良传统。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的文化以及相关的宗教文化,一般表现为同步发展过程。一方面,宗教成为该民族文化嬗变的重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的心理状态又会影响并导致不同的宗教信仰。宗教对于民族文化艺术的影响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宗教在民族教育方面对民族文化继承的影响宗教与民族教育的结合,是人类社会所曾有过并长…  相似文献   

13.
成功地凝聚中华民族,是孙中山成就其伟业的根本成因。分解其成因,可以发见其大要有三:一为刷新感召民族的旗帜,二为重铸凝聚民族的核体,三为集结引领民族的精英。凡此三者,不仅大有超乎前人之处,而且预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与时俱进的基本走势。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五大关系",是对我国当前纷繁复杂社会关系的科学概括;促进"五大关系"的和谐,是对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殷切期待.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统一战线的高度重视和对统一战线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报告还对如何保持和促进五大关系和谐提出了明确的要  相似文献   

17.
民族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对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面对各种思潮的激烈碰撞,必须要不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并通过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浅议医院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医院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其内涵 医院文化其实就是一个医院的习惯和风气.良好医院文化的营造与形成,在医院建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凝聚引导作用.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明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三祖文化"是民族大团结、大融合、大发展的文化,其与凝聚中国力量是一脉相承的。弘扬"三祖文化"不仅可以增强华夏儿女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更有助于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与民族凝聚力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二者的相互关系贯穿于党的整个历史进程.民族凝聚力呼唤了党的诞生,党顺应凝聚人心的时代要求而生,诞生之后便为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行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民族凝聚力的与日俱增又给党的建设和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