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平  杨西锋 《党政论坛》2010,(15):62-63
四、政治认同的资源 方旭光认为政治认同的资源是指影响和作用于政治认同活动的一切因素和力量的总和。  相似文献   

2.
社会公正:政治认同的制度性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政治认同是政权稳定的基础.要提高民众对政治系统的认同度,需要整合政治认同资源.政治认同资源主要由意识性、制度性和功绩性资源组成,其中,社会公正作为制度性资源对保持政权的持久延续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执政者要想长久地获得民众的政治认同,保持政权持久延续,必须以政治认同为尺度,在政治、经济、法制及教育制度建设中体现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3.
政治认同是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当代中国崇高信仰难以普遍确立、社会问题解决不力、法治思维方式尚未在权力系统形成习惯等因素程度不同地影响到中国社会的政治认同感。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执政党,只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进行意识形态建设以此增加政治认同的凝聚性资源,进行制度建设以此增加政治认同的稳定性资源,进行经济建设以此增加政治认同的功绩性资源,进行国家安全建设以此增加政治认同的战略性资源。执政党的能力建设应该确立群众性思维、法治化思维、实践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世界性思维等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以形塑“现代的我们”为任务的政治认同建构面临“传统的我们”对迈向现代的阻碍以及“现代的他者”对“我群认同”的消解。传统文化在现代政治认同建构中具有“桎梏”和“资源”并存的复杂特性。本文以政治认同建构的任务逻辑、资源逻辑和期待逻辑为主线构建分析框架,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2977幅政治宣传画为资料对政治认同建构中传统文化呈现的特征与逻辑进行探索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传统文化符号在样本宣传画中并未突出呈现;在体现传统文化的宣传画中,生活实践领域的物质寓意类符号较多呈现,传统文化的国族资源彰显,调动回应公众对物质生活的期待是政治认同建构的重要策略;改革开放以来,体现历史标识和精神品格的传统文化符号在样本宣传画中逐渐增多。新时代背景下,政治认同的建构应关注认同的人文属性与心理机制,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更“合情入理”的方式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形塑“现代的我们”过程中的建构性功能。  相似文献   

5.
政治认同是政治统治合法性的理念基础,是实现和推动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动力,对维持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众的政治认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基于物质和情感需求的满足程度而始终处于动态状态,围绕"基本认同"上下波动。总体来看,我国民众的政治认同主要围绕物质利益的获得与受保护情况、社会政治生活的有序与否、情感与尊重的满足情况以及未来期望能否逐步实现等四个基本向度展开。利益失衡、情感上的落差以及政治权力异化是导致民众政治认同不稳定的主要诱因。培植民众政治认同就要从民众利益的实现与保障、民众情感的维系与加强以及政治权力的规范行使等三个方面去努力。  相似文献   

6.
90后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政治认同不但影响到自身政治素质的提高与完善,而且关系国家政治的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前景。对影响90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多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如下:促进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政绩资源;倡导社会交流意识形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薛一飞  邢海晶 《学理论》2014,(32):267-268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积淀并不断丰富的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挖掘红色资源内涵,探索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效运用的途径如下:要大力推进红色资源融入教材和课堂教学;大力推进红色资源融入教材和课堂教学;着力打造红色资源网络教育平台。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政治认同是政治系统得以持续稳定运行的前提,国家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最高形式。政治认同的建构与形成是认同主体、认同对象及相关因素的"三位一体"互动过程,政治认同主体是集多种特性于一身的"社会复合体",社会存在性是政治认同主体的基本特质,其具有一定的利益与意义追求,并集理性和非理性于一体。政治认同对象是由内(政治价值理念)、中(政治制度规范、政治组织机构)、外(政治行为)三个层次构成的"四位一体"结构。政治认同主体从心理(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政治态度)和实践(政治参与)两个维度,体现着其对政治体系的认同状态。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关系到自身政治素养的完善和国家政治的稳定发展,调查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现状,并提出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对策: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为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经济保障;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为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水平提供政治保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水平。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6,(8)
开放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宏观情境和微观生态均发生巨大改变,新的情势下为了更好地面对挑战、把握机遇,高校政治认同培育需要转变视角,立足政治认同微观层面意义和功能的发挥,深入挖掘政治认同培育对大学生个体需求满足和个体全面发展的具体作用,突显大学生在政治认同培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调动大学生构建政治认同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1.
<正>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认同与其利益的满足息息相关,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共同对农民的政治认同发挥作用,其中经济利益为政治认同提供物质前提,影响政治认同的状态;政治利益为政治认同提供民主基础,影响政治认同的形成方式;文化利益为政治认同提供精神动力,影响政治认同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的政治认同达到一次高峰,根本原因是农民的利益需求得到满足。伴  相似文献   

12.
吉鹏 《理论导刊》2023,(7):60-67
网络空间政治认同是在网络这一新的空间场域中,网民个人以及网络虚拟群体在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政治系统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网络空间的形成有力拓展了政治认同建构的空间维度,其特定的话语传播方式为价值认同生成提供了重要支撑,网络空间政治情感传递加速了政治认同的生成,多渠道网络政治参与拓宽了政治认同的建构路径。然而,网络空间政治认同建构也面临非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动摇政治认同根基、浅表性思维方式弱化网民理性政治认知、认同主体的圈层化加剧政治认同的分化、网络空间制度建设的滞后性影响政治认同的效果等多重困境。鉴于此,应增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地位,提升网民的政治认知与道德素养,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空间政治文化,完善网络空间法规与制度建设,从而凝聚网络空间共同体意识,持续增强民众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13.
政治认同的合力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政治认同是一个由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所建构而成的.探究政治认同从何而来?我们可以通过强力、利益、价值、心理层面和文化根源几大途径对政治认同产生的渊源进行探究;从全球化和信息化、政治实践及认知框架几个方面来诠释政治认同合力的形成,并进而探讨政治认同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广泛的政治认同,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最根本的特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标志。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有力量的政治认同。人民认同的力量来源于民主法治的保障。人民认同的形式有多种,最主要的政治认同形式就是选举和舆论。促进公民的政治认同,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我国选举制度和舆论监督制度。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未能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进步相同步。主要原因是公民的参与缺失。进一步促进公民的政治认同,需要推动更广泛的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15.
通过回顾与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民众政治认同的历史变迁进程,在全面总结其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积极探寻和揭示民众政治认同建设的内在逻辑和现实启示。概言之,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众政治认同演变的现实启示主要表现为: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以显著的执政绩效提升政治认同;加快培育法理型政治权威,以完善的制度体系提升政治认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以包容的意识形态提升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6,(3)
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价值冲突必然导致政治认同的弱化。要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度需要核心价值观的重构。而价值多元化则弱化了大学生政治认同情感,利益分化则是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制约,西方价值观的传播也对大学生政治认同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此,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培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情感认同,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育手段及完善政治参与机制等措施,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认同意识入手,讨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认同意识包括角色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只有从以上三方面增强受教育的认同意识,才能真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8.
高朝凯 《理论导刊》2024,(3):56-61+109
政治认同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和情感倾向深刻影响着政治体系成员的政治行为,而心理与行为的二元分离却无法确保体系成员在行为上始终忠诚于政治体系。当前的政治认同研究陷入只强调内心认同而忽视外在行为的研究误区。“政治接纳”的出场为政治认同研究摆脱这一误区提供了新的出路。“政治接纳”作为一种政治认同基础上的外化行为,主要由制度接纳、价值接纳、政策接纳和过程接纳等核心要素构成,并具有增强政治合法性、维护政治稳定、提升政策执行效率以及促进政治民主与监督等诸多功能。相较于政治认同而言,“政治接纳”在强调内在心理的同时更加注重外在行为对政治体系的实质性影响,在理论上克服了政治认同的心理偏好,并有效兼顾了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从而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青年的政治认同是青年政治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在促进青年的成才与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青年政治认同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政治语境中多种构成要素和层次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存在积极因素的能动,也存在不利因素的消解。科学审视与理性把握青年政治认同中的现状是提升青年政治认同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国家认同是以国家为最高指向的政治认同,它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社会和政治心理基础,同时也是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政治合法性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多民族国家语境下,"国家认同"主要就是指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多民族国家由于自身民族构成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等原因,在国家认同上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给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审慎应对国家认同面临的挑战,重视和加强国家认同建设维护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