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长期以来,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2011年春天,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全部接回内地新疆籍流浪儿童,开展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专项行动。新疆“接流浪儿童回家”活动获得了广泛赞誉,民政部多次在全国会议上推广这一做法。  相似文献   

2.
李娜 《新疆人大》2013,(1):31-32
截至2012年11月底,已有近1600名新疆籍流浪儿童回到新疆。对新疆“接回所有内地流浪儿童”这一新政,人民网在“点评语”中这样写道:这是一次力度和规模罕见的超出政区范围的行政行为,把全国新疆籍流浪儿童接回家这一铁腕行动的背后,充满了政府浓浓的爱意。但流浪儿童接回后又该如何更好地回归社会呢?如何实现张春贤书记要求的“让他们回到家乡,得到良好教育,健康成长”的目标呢?这也正是艾尔肯·塔西买买提等12名代表在自治区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交的《关于加强对流浪儿童管理和教育的议案》所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为最大限度减少未成年人流浪现象,新疆阿克苏地区民政局开展以“保护儿童,告别流浪”为主题的“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行动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动员部署阶段。即确定工作任务,要求、方法、步骤和措施。第二阶段为集中行动阶段。开展拉网式排查,开展主动救助、教育矫治和回归安置工作。第三阶段为总结巩固阶段。总结工作成效和经验,研究确定巩固措施和方案。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的流浪乞讨人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情况之复杂,已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流浪乞讨儿童的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因此,我们需要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社会救助,让他们告别流浪乞讨生活,回归主流社会。本文介绍了福利院的发展现状及在流浪乞讨儿童社会救助中发挥的重要功能,并结合我国流浪乞讨儿童的特征,详细论述了如何充分发挥福利院在流浪乞讨儿童救助中作用。  相似文献   

5.
齐芳 《青年探索》2008,(3):47-49
文章从社会排斥的理论角度分析了流浪儿童的生存现状,指出他们生活在经济排斥、家庭排斥、文化排斥、教育排斥、社交排斥和自我排斥的社会边缘状态,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对不法分子利用儿童犯罪的打击力度、拓展对流浪儿童的外展服务、大力发展儿童救助的非政府组织、增强对流浪儿童的充杈等建议,具体的做法是构筑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强流浪儿童的社会融合,消除流浪儿童的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6.
谢泽宪 《新东方》2000,(2):8-10
儿童是当今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口。英国政府的一项最新调查表明,近30%的英国儿童生活在低收入家庭中。发达国家尚且如此,亚洲国家儿童的生存环境更为严峻。据《亚洲的流浪儿童》报告,亚洲的流浪儿童大约有2500—3000万。流浪儿童是亚洲快速城市化和经济增长过程中无人知晓的牺牲者。流浪儿童是一个极端的指标,它表明贫困仍然是套在亚洲许多国家身上的锁链。  相似文献   

7.
2003年以来,广东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共接收了流浪儿童1301名,其中1068名回到了亲人或监护人身边,尚有171名流浪儿童滞留在中心。我们以流浪儿童回归家庭和社会为根本宗旨,结合实际,积极创新,开展流浪儿童“类学校”教育和就业培训安置,开展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项目合作,各项工作均取得显著成效,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8.
谭畅 《小康》2011,(12):46-47
让每一个流浪的孩子回家,新疆"接回所有内地流浪儿童"的行动得到了来自国家公安部和民政部的响应和支持,由举一区之力上升为国家行动。但是回家之后的康复之路仍旧漫长,仍需要社会用爱和支持来温暖孩子们受伤的心灵  相似文献   

9.
孙伟 《中国民政》2011,(8):49-49
流浪儿童是我国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接受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流浪儿童大部分是文盲或小学文化程度,失学的年龄日趋低龄化。根据《儿童保护公约》及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接受9年义务教育是儿童享有的权利,国家有义务保障儿童接受9年义务教育,对于流浪儿童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0.
目前,流浪儿童保护正从自由求助逐步发展至主动保护,更加注重对流浪儿童的全身心关怀,流浪儿童保护机构数量有所提升,服务进一步规范化,流浪儿童保护实践不断创新。但是,也存在以下问题:片段化的遣返式救助,缺乏前后延伸性;均一化的流程性救助,缺乏对流浪儿童个性化同理关怀;对流浪儿童的污名化认识,影响了救助方式手法;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部门责任分散,救助方法机械化,未能有效维护流浪儿童权利;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因此,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应立足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视角,全方面、人性化、系统化地对流浪儿童及周围宏微观环境进行改善;应明晰流浪儿童保护路径,建立长效保护机制;通过专业化社会工作介入,促进流浪儿童保护的专业化;整合家庭、社区、学校、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将儿童利益最大、儿童优先理念渗透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1.
流浪儿童保护机制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原因,部分少年儿童离家出走,流浪乞讨正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2003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针对这一情况,委托石家庄市保护流浪儿童研究中心课题组就流浪儿童保护机制及对策问题展开调查研究。本课题以“发展性保护”作为流浪儿童保护社会资源整合的基本思想内核;以国家、社会、社区、家庭作为儿童乃至流浪儿童的保护主体;以我国流浪儿童基本态势、流浪儿童保护状况、国外流浪儿童保护相关立法、构建我国流浪儿童长效保护机制为主要内容;以面向国家有关政府部门、面向我国若干城…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流浪儿童的关系网络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关系网络对流浪儿童具有何种意义?第二,流浪儿童建构社会关系网络的具体路径。研究发现,社会关系网络对流浪儿童具有满足与提升流浪儿童的需求层次、帮助重返正常社会生活、传递就业信息等多种功能。但自身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短缺,缺乏血缘关系作为基础,决定了一些流浪儿童在模拟血缘关系基础上建构关系网络。此外,地缘关系、友缘关系、情感支持与操控——被操控关系也成为一些流浪儿童关系网络的构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进入急剧转型时期。在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两极分化下的经济贫困、婚姻家庭关系的紧张与日趋不稳定、人口迁徙流动的增加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流浪儿童的增多,流浪儿童问题己经成为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广州在对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探索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因离婚而导致的儿童流浪现象呈大幅度上升趋势。 1988年,进入牡丹江城区被收容的流浪儿童256名,抽样调查190名,因父母离异而导致流浪的12名,占6.32%,引起儿童流浪的9大类原因中居第7位。而5年以后的1993年进入牡丹江城区被收容的流浪儿童217名,抽样调查140名,因父母离异而导致流浪的36名,占25.71%,在引起儿童流浪的9大类原因  相似文献   

15.
正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工作,将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工作放到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这一新疆工作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审视、谋划和推进,形成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有力推动了以孤残儿童、流浪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为重点的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工作。全面落实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政策。拨付孤儿基本生活费15045万元,有效保障了全区2.36万孤儿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各类儿童问题不断进入公众视野和国家政策议题,构建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整体性的儿童福利改革实践和福利理念传导,为流浪儿童福利发展提供了方向和路径。在梳理近30年流浪儿童救助实践和近10年流浪儿童政策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流浪儿童政策的目标定位由维护社会稳定的国家为本转向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儿童为本的特征,并进一步提出构建需要为本的流浪儿童福利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7.
冯元  彭华民 《前沿》2012,(9):103-106
近十年来,随着流浪儿童问题凸显,治理流浪儿童问题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已在社会各界形成广泛共识,随着对流浪儿童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党和政府也在不断加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总体而言,这项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依然存在不少困境。本文从社会工作伦理视角对当前流浪儿童救助困境加以探讨,分析其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王萍 《中国人大》2012,(8):31-32
流浪未成年人,他们是儿童中特殊的一群,数量却不容小视,据民政部统计,2010年全国共救助流浪乞讨未成年人14.6万人次。几年前,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一个课题组的报告显示,全国流浪未成年人约100万。  相似文献   

19.
从问题流浪儿童在原居住地、街角社会与救助机构的生存状况,可以窥探到儿童出走及流浪儿童犯罪是与其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社会的影响密切相关的。问题流浪儿童在工读学校和救助站这两种救助机构中的生存状况与获得的"新生"感受不尽相同。进一步完善预防儿童出走及流浪儿童救助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20.
优势视角下流浪儿童机构救助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救助中心都能够满足流浪儿童基本服务的要求,但对于因各种原因滞留在救助中心的儿童,他们更需要包括心理辅导、社会适应和成长训练以及义务教育等更广泛的服务。为此,很有必要从优势出发,分析这一理论用于流浪儿童机构救助的现实意义,进而探讨机构对儿童进行有效救助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