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谈到“知”。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了解、理解之意。综合起来,孔子的“理解观”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克己知人。孔子一贯主张克制自己。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怒,不也是君子的品德吗?不仅如此,孔子还主张积极地去理解别人。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意思是不怕别人不了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续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江 《瞭望》1991,(30)
大概是去年前半年吧,我在《珍珠滩》上发过一篇谈传统文化的文章。以后又有几次接触到这个问题,包括最近读了王元化同志写的《传统与反传统》一书,又有一些想法,因此,再写一篇续谈。 《传统与反传统》这本书中说:“我不否认儒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我不同意文化传统只能定儒学为一尊。”这可算得是中肯之言,堂堂的有5000年文朋史的中华民族,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灿烂文化,如果要说古代的传统文化的话,我以为至少应该举出以下三大项,即古代思想(世界观、人生观、政治法律观点、伦理道德观念等)、古代艺术(文学、音乐、绘画、戏剧、建筑、雕塑等)、古代科技(医学、天文学、农学等在内)。这也仅是举其大者。我的意思是,传统文化不能单举古代学术思想一项,即以古代学术思想而论,也不止儒学一家,除儒家外,还有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都有独立研究和批判继承的价值。毛泽东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7,(9)
在对先秦儒学的传统研究中,人性说的发展脉络即为:从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至战国中期孟子提出性善说,战国后期荀子提出的性恶说。在获得郭店楚简这一重要史料后,我们可以解决众多历史遗留的疑难问题,弥补理论研究中由于缺乏史料基础而产生的缺陷。本文主要讨论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的人性说,填补孔子与孟、荀人性说之间的空白,发掘战国时期的主流人性论思想及其在整个关于人性说的儒学思想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张蕾蕾 《学理论》2009,(27):218-219
关于孔子和儒学的评价和研究问题,是十年动乱时期被“左”倾思潮搞乱了的最重要的学术问题之一,十年动乱破坏了研究孔子和儒学的正常环境,中断了对于孔子和儒学的研究工作。十年动乱结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新时期。新时期为科学地研究孔子和儒学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1978年8月12日庞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孔子思想的再评价》一文,提出重新评价孔子的问题.此后全国各种报刊杂志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性文章,到1984年9月26日到29日在曲阜召开全国孔子讨论全,成立“中国孔子基金会”.表明研究孔子与儒学的新热潮己经在全国范围形成。  相似文献   

5.
张倩  刘友田 《学理论》2010,(27):46-48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但"孝"却被他推崇到很高的地位,认为"孝"是治国施政的基础。在孔子看来,孝绝不仅是一个道德概念,还是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准则,纬书说孔子有言: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孝"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生活有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数千年来由孝文化潜移默化所积淀的道德观念习俗,在今天仍有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孔子"一贯之道"是一个涉及儒学主题的大问题,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成为儒学一大"公案"。民国时期对这一问题有三种解读模式:蔡元培、张岱年从人生哲学上解读,认为孔子"一贯之道"即曾子所言"忠恕";蒋维乔、胡适认为孔子的"一贯之道"就是"西洋论理学中所说的归纳推理",不单是推己及人的人生哲学;谢无量、冯友兰、范寿康认为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仁"。民国时期对孔子"一贯之道"的不同解读,显示了在20世纪初期中西方文化对话的大背景下思想家既主张引进西方文化,又肯定中国文化的态度,即在一种二维视野中对孔子思想进行诠释。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构成了民国时期儒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今天的孔子仁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学问不管饱     
鲁哀公四年,孔子受困于陈、蔡之间,一度绝粮。时有西鄙野人负粮来见,对孔子说:“您老先生的年纪不算小了(孔子时年六十一岁),学问恐怕也是很大的,却仍不免于挨饿——学问之无用,可知矣!”孔子微笑着点头称是。 客人走后,子贡问孔子:“老师您曾教导我们,学问之道,可以齐民,可以治国,可以修身,可以立言——可您刚才怎么说它没有用呢?” 孔子说:“夏虫不可以语冰。他所说的‘有用’,不过是‘温饱平安’之谓也。学问又不管饱,我跟他说什么呢?” 子贡说:“然则学问就不可以用来干禄(求取功名利禄)吗?” 孔子说:“干禄的问题我过去讲过了(见《论语  相似文献   

8.
施特劳斯通过揭示隐藏在西方古典政治哲学传统中显白教诲与隐微教诲的写作方式问题,展开了对古典哲人及其哲学的双重理解和深入阐释,并将此视为理解古典哲人和阅读古典哲学的重要原则。参考并借鉴其隐显二重说的解经原则来理解孔子与《论语》,在于提供一种比较视域下的观照与反思,重新审视在中国的学术传统下,何以只有一种显白教诲的孔子及其学说,在后世被不断而又不可避免地以隐微教诲的方式予以解读和阐释。同时指出,只有回归到作为古代哲人安身立命与济世化民的生活方式那里,并将孔子弟子纳入与孔子一致的文化传统的视野,才能获知孔子本人做出的真实教诲及其意图,并以此真正理解作为哲人的孔子及有双重教诲性质的《论语》。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对历代统治阶级影响之最大者,莫过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法家著名代表韩非子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韩非子释集》·显学第50页)所谓显学,就是影响最大、最为显著的学说。吕氏春秋当染  相似文献   

10.
赵燕 《学理论》2009,(29):160-162
佛教寺院教育发展到宋代,呈现出不断与儒学相融合的趋势,并且对宋代书院教学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使得书院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形式。在这种影响的背后,实际上是两种文化——佛教文化与儒家理学文化相互碰撞的结果。多元文化的融合对于我们今天教育思想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国学赏析     
《侨园》2013,(11):48-48
<正>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选自《论语·为政》注释(1)罔:迷惑、糊涂。(2)殆:疑惑、危险。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评析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作为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孟子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发展中,有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思想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孟子不仅承袭了孔子的人生哲学,发展了我国儒家文化的恢宏博大的思想体系,其所创立的“养浩然之气”学说,也被历代儒家学者推崇为培养理想人格的卓越理论。几千年来,孟子的“浩然之气”说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化传统的发展,并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培养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一个理论楷模。“浩然之气”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篇中讲到的,原文是这样的:(孟子)曰:“难言…  相似文献   

13.
闫周秦 《学理论》2009,(5):40-41
儒学是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它在中华民族的思想中是根深蒂固的,是任何外来思想都不可代替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能回避其与儒学的关系问题。但是,儒学的主体思想毕竟已经不和现代社会相适应,因此,儒学又必须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基础上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先进文化的核心,因此,儒学现代化就是儒学的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才能在中国文化中生根,儒学也必须马克思主义化才能获得它的存在空间。  相似文献   

14.
读了《历史上何来“今天”》一文(见本刊今年4月号),觉得很有趣,但我认为历史上会有“今天”。何为“历史”、何为“今天”,我想稍有点知识的人就会理解,不必再到什么辞书中查找其含义。历史就是过去的今天,今天就是未来的历史。我们可以这样说:历史就是由一个个的今天组成的。今天之前是昨天,今天之后是明天。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自古就有入乡随俗一说。《庄子》中说,"入其俗,得其令。"意思就是,到了一个地方,就要顺从当地的习俗,尊重当地的生活习惯。于人而言,入乡随俗可以迅速拉近距离,避免不合群;于官而言,入乡随俗可以放下架子、少点"官气",力戒官僚主义。所以,入乡随俗本身就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首先要随的一个"俗"。  相似文献   

16.
吴江 《瞭望》1990,(26)
“孔子,圣时之者也”。孟夫子说的话,仿佛现在依然是这样。儒学的持续不衰的影响,在中国和东方不必说了,就是在西方,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受到西方学者的重视,这在莱布尼兹(微积分发明者)、伏尔泰、卢梭、魁奈、黑格尔等人的  相似文献   

17.
面对正在走向复兴的当代儒学,马克思主义只有走与儒学融通的道路才能最终保证自身作为中国文化主体的合法性。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具有相互融通的理论品质,表现为二者具有共同的实践品质、共同的价值取向与共同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通进程必须由马克思主义主动开启,必须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世界,必须重新确立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回溯孔子儒学的文化宗旨并以之解决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必须把儒学引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31)
梁漱溟作为中国现代的第一个儒家,他说过:中国文化的复兴就在于世界未来文化的发展。以孔家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便是他所说的文化。本文通过简要介绍梁漱溟的文化哲学、梁漱溟的儒学复兴观以及现在社会的实际需要,探讨传统儒学复兴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其现实可能性和非现实性。  相似文献   

19.
<正>今天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基本价值观,都是从孔子这里来的。解放周末:近年来,江西滕王阁、山东曲阜孔庙、湖南岳阳楼等名胜古迹,纷纷推出"背诵古文免门票"活动。这尽管是种营销方式,却恰恰结合了今人拥抱传统文化的两种方式——历史建筑与经典文本。鲍鹏山:这样的活动有它的社会意义,可以看作是鼓励更多的人去接触经典文本、深入历史文化的一个努力吧。解放周末:作为《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孔子传》等书的作者,您去过山东曲阜孔庙几次?  相似文献   

20.
雷钟哲 《各界》2010,(5):35-35
韩寒在博文《看孔子》中,不但把电影《孔子》批得一无是处,还顺便捎带上中国古代一堆的子。他说《孔子》这部电影,无论从拍摄意义、商业利润、艺术追求、电影探索、教育启蒙、娱乐消遣等任何一个角度,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是一部完全可以抹去的电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