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就要正确看待文化“三自”——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提升对文化发展作用、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建设责任担当的高度自觉;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正确看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外国文化三种文化;实现文化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关键,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制度是保障,人民群众是根本依靠力量,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是动力。  相似文献   

2.
英国“日不落帝国”虽然已日落西山,但余晖还没有完全散尽,其文化和意识形态在世界范围内还保持着强势的态势,英国凭借着殖民时期留下的文化遗产仍然对现今的世界产生着源源不断地不可磨灭的文化软实力印记。中国作为崛起的大国,经济上已是一强,而要在文化软实力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仍绕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因此研究英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对于志在走向文化大国的中国具有十分深远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强调了培养文化自觉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文艺理论工作者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表现为对文化传承创新更深邃的理论思考,理解与把握中国文论的根和种子,加强对中国文论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范畴的研究,按现代的认知和需要来诠释中国文论经典的流变,探索其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的有机联系,为中国文论研究拓展新模式,开辟新道路。  相似文献   

4.
从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三个方面阐述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之源泉和底气的重大命题。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之“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源”。做到文化自觉与强化文化担当、做好文化传承与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传播与保持文化定力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倡议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国为世界繁荣发展所作出的重要努力,也体现了大国担当。"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既是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需要,也是消除文化误解和偏见的需要,更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要。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带一路"倡议是积极破解当今世界困境的文化自觉,是展示中华新文明的文化自信,体现了中国对重建世界秩序的文化担当。  相似文献   

6.
中国道路探索的实践成果是当下文化自觉的重要基础,"文化身份"的确认和为社会进步"立心铸魂"则是文化自觉的现实使命。而文化自觉现实使命的完成,需要关注和解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世界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由此才能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背景下真正培育起成熟的"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抵制西方"普世价值"的冲击、积极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树立价值自信意识与文化自觉意识的时代要求,是社会思想和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发展先进文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的重要标志,是发展文化软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实现中国文化自觉的现实需要,是全球化时代主动参与世界价值构建、展现中华民族价值自信与文化自觉的重要表征,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和国家高度的价值自信和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8.
中国崛起的趋势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也已成为一个世界性课题,它既关乎中国的未来,也关乎世界的未来.但是中国的崛起在现在看来只能是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要真正实现中国的崛起,不仅需要经济的发展、政治的进步,更需要文明层次的创造,而且更需要中国国民的真正认同,即崛起内化为国民的意识,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实现真正的崛起.本文从大国国民意识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崛起.  相似文献   

9.
培养高度的理论自觉自信、政治自觉自信、文化自觉自信和实践自觉自信,是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自信的主要着力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以高度的自觉自信,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是和平的崛起,这是一条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道路,是中国在自身迅速崛起进程中寻求世界共赢的长期战略,也是中国在世界上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表现,具有深远的国际影响。现阶段中国实现和平崛起, 就要在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互动中把握机遇,创造崛起的环境和条件,为促进整个世界的和平、发展和稳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题中应有之意。在这里,处于主导地位的是当代中国鲜活的马克思主义,贯穿始终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揭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内在联系及现实意义,体现的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十三亿中国人民应有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建设中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理应自觉把握"文化自信"的价值内核,秉持中国立场,确立世界眼光,坚持实践标准,推进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和平崛起”走的是和平的发展道路,向世界表明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一个追求国家之间互利互惠,共同进步的大国,一个提倡世界和谐发展的大国,一个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力提高13亿人口民生水平的大国。是一个已经对世界担负起大国责任的国家。  相似文献   

13.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坚持“四个自信”的文化基础。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对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及其价值、文化内容与形式、文化作用和强大生命力充分认同、有坚定信心并积极践行。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文化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之所以能文化自信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立在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基础上,具有自我批判精神因而具有强大活力和生命力,是中国文化和文化价值得到广泛认同,是中国力量、中国形象、中国成功、中国奇迹的一部分。坚持文化自信必须要做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开放来大胆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与文明成果以实现文化自强,坚持文化包容与相互融合以实现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与影响世界,坚持在新时代实践中发展创新繁荣,坚持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平崛起”是中国外交的新思维,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国和平崛起,和平崛起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15.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一流建设要有“形”更要有“魂”,把“中国特色”注入到大学建设的“魂”中,体现中国一流大学的学术自觉和文化自信,扎根中国大地办学,探索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发展模式,贡献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经验,丰富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不同道路.  相似文献   

16.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世界正在发生大变革、大调整和大变化;中国也处于从地区性发展中大国向全球性大国、乃至世界强国发展的新阶段,因此中国外交的任务更具挑战性.在此背景下,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建设更具迫切性.但是,当前中国外交的理论建设大大滞后于实践发展,因此亟须切实增强实践自觉、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努力建构和发展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以理论指导中国今后的对外关系,并使之融合于国际主流外交理论之中,从而成为推动和平、合作、发展的时代潮流向前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国确立大国地位提供了历史的契机。尽管战时中国成为世界四大国之一,但它只是“理论上”的大国,并未真正享有与之相称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平崛起与中国东盟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性选择。中国长期奉行睦邻友好的政策,积极发展与东盟国家的关系,不仅改善本国周边安全环境,而且推动与东盟国家的关系上升至“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在地区经济、科技、文化和安全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得到全面拓展。这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大国风范。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一场伟大的价值实践活动。价值自觉是价值自信的基础和前提,价值自信是价值自觉的结果和归宿,只有对事实的高度的价值自觉才能铸就对事实的充分的价值自信。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觉才能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想深入人心、扎根广大人民群众,就必须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觉,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必将铸就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价值认同,必将奠定全体人民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理想和价值目标而共同奋斗的重要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世界的政治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蕴涵着丰富的政治内涵:构建和谐世界是针对当前不和谐的世界提出的真诚而正当的呼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外部国际环境的延伸,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合”思想基础上中国外交的价值回归,是中国和平国际主义的再一次宣示,是对“新安全观”的继承与发展,是作为崛起大国的中国重塑国际新秩序的世界责任。构建和谐世界的倡导和理念必将在求和平、谋发展的国际社会得到广泛的回应,必将在树立中国国际新形象、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推动国际政治民主化和建立世界新秩序方面起到观念建构与行为影响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