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执法层次、办案效果与刑事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眼里只有卷宗,手中只有法条的司法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司法,是低层次的执法。要想提高执法层次,不仅要准确理解和适用法律,注重法律效果,而且还要正确贯彻宽严相济政策,提高司法效率、执法作风和执法方法,注重社会效果,最大限度地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高层次的执法,应当满足实体与程序、指控与监督、效率与效果等方面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政治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还有待提高 ,影响法律意识的因素有法律文化传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法律的实际运行情况等方面。因此要想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必须要从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制定良法、公众司法、加强法律教育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传媒与司法统一于社会公正,但二者又是一对天然的矛盾.传媒与司法冲突的主要表象在于:媒体过度介入司法,影响司法独立;司法无力回应传媒,妨碍新闻自由;公众不当参与表达,损害社会公正.传媒与司法冲突的具体原因在于:传媒监督缺乏有效规范、司法独立缺乏制度保障、参与公众缺乏法律知识.传媒与司法冲突的破解之道在于:媒体规范其监督行为、司法增强其自身素质、公众提高其法律修养.  相似文献   

4.
从许霆案透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实践中,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并不总是和谐一致的,二者会有不一致的情况。“两个效果的统一”具有存在的法理和现实依据。不过“两个效果的统一”亦有其难点,即如何衡量社会效果以及如何统一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5.
研究检察工作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在当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二者相统一是执法的技术性方面成熟和完善的标志,也是不同法系的共同目标。法律效果是社会效果的基础和“底线正义”,社会效果是法律效果的目标和价值追求。检察工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的实践路径包括:转变司法观念,提高职业操守;拓展具体制度的适用空间;民事检察工作中抗诉的软化与再审检察建议的使用;加强对行政申诉的检察监督,从源头上减少涉法涉诉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全世界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计算机犯罪问题也日益突出,存在着手段的智能性、行为的隐蔽性、后果的严重性、趋势的低龄化、媒体的诱导性等特征,这些和青少年心理、生理的不成熟、法律意识的淡薄、司法的漏洞、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所以社会和学校要为其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开展计算机安全教育和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完善技术防范的机制和手段;建立健全有效的法律体系;提高司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7.
媒体介入到刑事司法审判之中,是社会对司法进行监督的要求之一,有利于司法的透明与公开,但媒体通过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也会影响到我国司法审判的独立性。因此,媒体与司法判案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媒体作为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工具,要在扮演好社会角色的同时也要扮演好自己的法律角色。认清媒体的作用,完善相关媒体行业的法律制度规范,完善司法机关与民沟通机制,加大对新闻媒体报导的监督,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是协调刑事审判与媒体之间关系,发挥媒体在司法方面作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关于司法的社会效果内涵之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良好的司法社会效果必须建立在严格依法的基础上 ,以得到社会的认同为必要 ,并有利于改革、发展与稳定。衡量司法的社会效果 ,需要正确界定社会效果与社会评价、司法职能目的、法律效果、司法公信力、法律秩序等的关系问题。通过分析论述 ,文章得出结论 :司法的社会效果主要体现在司法对社会的推动和社会对司法活动的认同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能动司法"具有服务性、主动性、高效性的特点,与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司法能动主义"涵义不同。在我国,"能动司法"与政治是不可分割的,但司法不能"政治化"。"能动司法"与"司法克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司法运作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共存于司法活动当中。在能动司法的过程中,要坚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倍受社会广泛关注的永州幼女被迫卖淫案的处理并没有始终走在法治的轨道上,司法权威和法律尊严也曾成为司法机关满足被害人家属诉求和平息社会舆论的牺牲品。最高人民法院作出未核准两被告人死刑立即执行的裁定,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死刑案件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如何统一的问题。基于死刑案件的特殊性,其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对于中国进行死刑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当在法律之内寻求社会效果,从而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切实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未成年罪犯的合法权益,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检察工作中要合理运用和解规则。  相似文献   

12.
倍受社会广泛关注的永州幼女被迫卖淫案的处理并没有始终走在法治的轨道上,司法权威和法律尊严也曾成为司法机关满足被害人家属诉求和平息社会舆论的牺牲品。最高人民法院作出未核准两被告人死刑立即执行的裁定,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死刑案件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如何统一的问题。基于死刑案件的特殊性,其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对于中国进行死刑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当在法律之内寻求社会效果,从而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在房价过快上涨的背景下,2010年国家出台房产新政,各地限贷、限购政策随之出台。由于对法律规定及司法解释理解与执行的不统一,全国各地对房产新政引发的退房案件裁判各异,不利于引导人们理性购房。原因在于法院普遍调解解决纠纷弱化了司法规则;民意对司法的侵蚀,使司法不能有效回应;法律规则本身的纠结影响了裁判的统一。只有正确辨析房产新政的法律性质,才能找到规范统一司法的路径。为此要警惕因过度调解而牺牲规则,因提倡调解而丧失原则,因迁就民意而回避法则。建设法治社会,司法不仅应考虑社会效果,更要考虑社会预期及裁判导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传统因素、立法、司法和公民法律意识等方面分析了关键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原因。简要考察了世界上几个主要国家的相关立法情况。提出关键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法律对策 ,主要是明确规定相应的强制措施 ,完善立法 ;切实保障证人的人身权利和经济利益 ;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和正义感 ;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  相似文献   

15.
在坚持“执法如山”理念的同时,也应当逐步树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执法如水”理念,使司法治理刚柔并济,最终达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的效果。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执法如水”理念:一是以协商正义补充规则正义的不足;二是强调法律与情理的互动;三是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司法理念从“执法如山”到“执法如山”与“执法如水”并重的转变.不仅要做到观念上的接受,而且至少应当从开发司法服务功能、发展多元解纷机制、强化诉讼指挥职权、建立案例指导制度、充实司法救助内容五个方面着手,进行制度上的建设和实践上的落实.促进司法方式的转变.使社会公平正义切实得到维护。  相似文献   

16.
司法权具有社会权力的属性,司法独立原则强调的是法官的人格独立,因此,法官自主地考量社会舆论并不违背司法独立原则,反而彰显司法权的社会属性。但是司法裁判对社会舆论的考量是有界限的,司法裁判中的事实认定部分,必须遵守证据裁判原则和直接言辞原则,不能考量社会舆论。法律评价部分可以考量社会舆论,但必须遵循一定的前提。要在司法裁判与社会舆论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可以从司法精英化与司法大众化相结合、限制媒体报导与借助媒体报导相结合、审慎考量与积极引导相结合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类案发展范式应植根于司法公正、司法为民的根本价值目标,在促进适法统一、传承审理经验、协助普法释法、促进智能司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法律适用分歧解决机制中的类案发展范式要关注社会价值观与法律观念的变化与发展,不能完全理解为同案同判。因此,要在建立类案识别区分技术的前提下,开展类案总结的深度应用。具体措施上,一方面要在办案指引、审判管理、业务培训与条线指导、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度挖掘,提高审判质量和司法效率;另一方面,要着手优化类案总结机制的功能,区分不同案件类型,对于简单案件,重点开发类案应用的便捷性;对于复杂案件,则应注重人工适度介入和对法律价值理念的深耕,而不是简单的套用裁判规则。从预期社会效果来看,类案总结能够成为促进司法公开、司法便民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8.
司法效果包括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作为法律功能实现程度的具体表现,司法效果反映的是一个法域司法运行的整体状况。通过对司法效果进行科学评价,人们可以掌握法律对社会需要的反映程度,社会对法律的认识和遵守程度,司法裁判的公正程度等,它是立法完善和司法改革的重要依据。阐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对司法效果的影响,有助于设计司法效果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当前影响司法公正的因素包括法律体系、司法体制、司法人员素质、内部管理体制、监督机制、执法环境等诸多因素。保证司法公正应采取 :完善法律体系 ;保障司法不受干扰 ;提高司法人员素质 ;理顺内部管理机制 ;提高全民法律意识 ;加强监督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评选优秀法官的活动不仅没有起到其应起到的树立法律权威、弘扬司法独立、提高公民法律意识、传播法治理念的作用,反而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法律权威,影响了司法中立、独立审判,对公民的法律意识进行了严重的误导,反映了我国社会法治理念的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