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框架下,执政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变化,必然对参政党的参政理念和参政方式产生现实的影响。在执政党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的背景之下,依法参政自然也就成为参政党的基本参政理念和参政的基本方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民主党派依法参政的制度基础;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主党派依法参政的政治前提;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履行职能是民主党派依法参政的基本要求;加强党派内部制度建设是民主党派实现依法参政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我国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人民生活更幸福、更有尊严,这是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共同使命。要坚持多党合作,则既要加强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也要加强参政党参政能力建设。参政党加强参政能力建设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参政党自身建设的一项最核心、最根本的任务。在我国的政党政治运行中,必须坚持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良性互动,使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参政党的参政能力建设互相促进,这是我国政党制度存在并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3.
加强参政党参政能力建设重点应从以下几个路径入手:重视参政党的学习制度,不断强化参政意识;重视参政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参政能力;重视各参政党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参政的协调能力;重视参政党的政治建设,提高参政党的政治把握能力;重视参政党的工作机制建设,提高参政议政整体功能和水平。  相似文献   

4.
参政党的政治合作是构建和谐政治的前提和基础,参政党能力建设是构建和谐政治的关键和保证.要打牢坚实的参政基础,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树立正确的参政理念,不断提高建言献策能力;挖掘丰富的参政资源,不断提高特色取胜能力;健全科学的参政方式,不断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巩固和发展中国政党制度,建构政治和谐和政治发展之基.  相似文献   

5.
参政党是中国政治文明发展中的特有现象,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民主价值的重要体现;参政党的参政议政,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参与决策、参与执行、参与监督等参政功能的发挥是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民主价值的重要体现;进一步提升参政党的参政能力、扩大参政党的参政职能是进一步优化开发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民主价值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参政党的参政机制是其发挥参政作用、履行参政职能的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完善参政机制,要自觉增强参政党意识,充分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主观能动性;要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加强政党制度建设,使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以提高参政能力建设为支撑,实现参政党的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7.
参政党参政技术理论是政治技术理论的移植。参政党参政技术在政治实践广泛存在,但尚未成为自觉的理论研究领域。参政党参政技术创新实践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参政技术在参政党建设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参政党参政技术的利用深度与广度不足:参政党电子党务建设滞后。基于参政党参政技术创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充分认识参政技术创新对参政党建设的意义;科学规划参政技术创新体系;以参政技术创新为重要途径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积极探索和开展电子党务工作。  相似文献   

8.
民主党派依法参政,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基础上,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对民主党派责任、作用与任务的根本要求。从可能性看,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法参政,是其政治联盟性质、社会发展、制度文化价值选择等共同推动的结果。从必然性看,实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必然将民主党派参政纳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轨道,这将为民主党派依法参政开辟新的空间,提供根本保障。从实然性看,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在中国特色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中不断发展进步,这使得民主党派成为全面依法治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参政能力是参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以履行职能的素质和本领,是参政党凝聚力、影响力所在,是体现中国政党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影响参政党参政能力提高的制约因素包括:理论建设薄弱,参政能力弱化;政党意识不强,缺乏参政责任感;整体观念淡薄,削弱参政质量和效果;新形势的挑战,影响参政能力;参政机制不畅,制约参政积极性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是对我国民主党派政治功能的高度概括。具体而言,在多党合作制度基本框架下,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结构功能关系不断优化调整的需要,我国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政治功能,突出表现为独具特色的政治协商功能、依法参政功能、民主监督功能、社会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11.
政党协商制度设计转化成现实实践还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参政党的参政能力做支撑。建设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事关政党协商乃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健康发展,是民主党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建设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把握好代表性和专业性两个方面:加强代表性建设,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自身定位;强化专业性建设,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特色优势。  相似文献   

12.
文章阐述协商政治理论的内涵、特征和发展趋势,论述了我国政治协商理论的形成发展,参政党参政方式的演进过程,提出协商政治视角下发展和完善中国参政党参政方式应从以下路径入手:参政党政治协商职能需要在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化;参政党民主监督职能需要进一步提升;参政党参政议政能力需要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3.
参政党的政治合法性与参政绩效是参政党建设的两个重要的问题。参政党的政治合法性具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参政党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都必须以足够的绩效为依托。参政党参政绩效包括政治绩效、社会绩效和道德绩效三个方面。当前,从政治合法性的视角探索参政党提升参政绩效的途径,就必须要不断推进协商民主;不断保持和谐的政党关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断促进与实现参政党自身的现代化。在目前的新形势下,以参政党合法性为核心,不断探索参政党提升参政绩效的合理途径,对确保参政党永久活力,推进我国政治制度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影响参政党参政能力发挥的因素除参政党自身建设之外,社会生态对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参政党必须找准其在政治体系中的生态位置;要改变对参政党片面认知的政治文化;要制订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为参政党参政创造良好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5.
参政党的能力是参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参与决策、执行与监督的素质与本领,参政党的能力建设就是对参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素质、本领进行系统的调整和构建。加强参政党能力建设是我国参政党建设的重点内容,是参政党有效履行参政职能的基础。各民主党派要想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实现长期参政、科学参政,就需要以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参政党的各项建设。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参政党的各项建设,是新时代参政党积极主动迎接新挑战、实现政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提高参政党的参政能力,其中重要的一环是理顺政治体系。目前参政党与其他政治体系的关系基本处于和谐状态,参政党参与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人民政协,在利益群体中共同发挥作用。但参政党参政能力要想得到提高,必须进一步理顺其与其他政治体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参政党作为参政议政的主体,是国家治理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参政议政能力建设成效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需要加强参政党参政能力的建设,参政党参政能力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当前参政党参政能力建设还存在政治把握能力亟待加强、民主监督乏力、参政议政水平有待提升、组织领导能力不足和合作共事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需要增强参政党的政党意识,提升参政党的政党理论水平,强化政治把握能力;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建设,强化民主监督能力;拓宽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培养吸收专业化高素质人才,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完善基层组织结构,重视构建学习型参政党,强化组织领导能力;推进党际党内和谐,促进民主协商,提高合作共事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独特的多党合作政党制度下,执政党的执政离不开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而参政党的参政也促使了执政党执政能力的加强。目前参政党在参政兴国、参政为民上发挥的独特作用还远远不够,其本质是参政能力有待加强。提高参政党的参政能力,既是历史的要求,社会的需要,也是参政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要提高参政党的参政能力,应该注重从政治文化层面来把握.政治文化对社会成员是否关注并认同参政党的参政起着指导作用,同时它对参政党参政能否正常运行起着精神支撑作用.参政党在以后的工作中应以政治文化的转型与创新为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建立高素质参政党当前最紧迫的课题是增强政党意识,加强参政政党理论建设,维护、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其次,要认真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这是建设高素质参政党的关键;第三,要努力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这是建设高素质参政当前的重要任务;第四。积极探索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宣传活动的新举措。要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党派成员,加强党派自身建设,努力实现执政党和参政建设的互相促进,使政治交接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