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虽然中老缅泰四国安全合作机制刚刚建立,尚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但总的看来,四国安全合作具有进一步深化发展的良好势头。应让老缅泰明白中国进一步合作的意愿,注重营造四国共同利益,以经济合作促进安全合作机制建设,以机制建设固化四国合作模式,同时要注意处理好与美、日、印等域外大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印太”的建构与亚洲地缘政治的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交评论》2018,(1):16-35
2017年美日印澳四国安全对话的重启,意味着"印太"概念自二轨层次的讨论逐步纳入官方话语,并在日益塑造新的亚洲地区架构。"印太"概念的发展演变以及美日印澳四边安全对话机制的重启,是亚洲地缘政治变化的结果,而四国内部关系的提升和对话机制的建设则为这一进程注入了内在动力,塑造着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相关国家对"印太"概念的把握以及安全对话机制的诉求仍显示出一定的内在张力。中国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印太"概念的建构及其战略和安全意涵,另一方面,更要采取积极应对之策,参与并塑造"印太"格局本身。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较为严峻,表现为:美日同盟深化,中日关系紧张,中国在中美日三角中处境不容乐观;美印关系实现新突破,日印相互借助,美日印“新三角”发展态势令人关注;“法理台独”威胁进一步增大,美日台三边安全“准同盟”暗流涌动;美朝矛盾加剧,致使“朝核”久拖不决,美韩、美蒙关系的发展为东北亚局势增添新的变数;伊朗核问题临近“摊牌”对中国的挑战。总之,大国互动、“台独”、核扩散是中国在周边安全环境中面临的三大挑战。  相似文献   

4.
澳大利亚在安全领域提出“印-太战略弧”,透露出该国未来安全空间拓展的战略指向。澳大利亚在参与“印-太战略弧”地区的国际博弈中面临着在中关之间、既有强国与新兴大家之间、太平洋次区域组织与泛太平洋组织之间的“选边困境”,其战略空间也受到来自这三方面的共同挤压。澳大利亚未来安全空间的战略性拓展总体表现出三向性特征。澳大利亚探寻体系转型中的战略增长点的实践,既为“印-太战略弧”地区的国家安全合作提供了新的空间,同时也为中国把握太平洋安全形势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亚洲地区大国关系的发展中,印日关系的发展尤其引人关注.特别是2006年印日宣布建立“全球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在经济、政治、安全层面的交往日益拓展,程度日益深化.而对于中国日益崛起的共同担忧,以及印美关系的接近,又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提供了额外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发展倚重于资源出口和外国投资,对于日本资金和技术有较强的需求.印度尼西亚在与日本的经济合作中,存在着加强合作与维护自主性的困难平衡,容易成为依附于日本的"边缘"国家.但是,在印(尼)日经济合作中,印度尼西亚既能够持续推进合作,又能够维护自身经济发展的自主性,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等强国.究其原因,这得益于印度尼西亚在印(尼)日经济合作中成为路径-目标型伙伴:一方面,印度尼西亚通过国家主导、外资平衡和多边合作等策略维护经济自主性,明确对日经济合作的路径;另一方面,印度尼西亚维护经济自主性的策略能满足日本对于印(尼)日经济合作的期望,使日本获得合理收益.在可见的未来,印度尼西亚成为路径-目标型伙伴的主客观条件依然存在,值得中国在推进与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合作时加以评估和应对.  相似文献   

7.
"东亚共同体":地区与国家的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外交评论》2005,83(4):19-29
探讨“东亚共同体”这一概念的缘起,比较地区和不同国家对于东亚共同体的不同理解与不同方案,集中分析影响东亚共同体未来发展的种种制约因素。当前有关“东亚共同体”的设想主要存在两个模式,一个是EAVG/EASG模式,另一个是日本版的“东盟 1”模式。两个模式具有共同的特点:均未对“东亚共同体”的概念加以深究,都注重务实的行动方案;都希望通过发展东亚地区合作机制,加强经济互利合作,逐步启动政治与安全对话,打破所谓的“安全困境”。但是,EAVG/EASG模式更多强调10 3范围内的共同行动,而日本版“东亚共同体”则强调建立共同体过程中日本—东盟关系的优先性,以及未来逐步包括澳、新、印等国的宏大计划。东亚地区合作还必须解决美国因素等重大难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特朗普政府积极围绕构建"印度洋-太平洋"安全体系以更强硬态势加快、加深了对"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介入程度,强化同盟间海洋合作,提升印度在"印太"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拓展海上利益,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牵制中国的行动,以继续维持美国在全球海上主导地位。特朗普政府"印太"安全架构直接增加了中国崛起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使中国面临着极为不利的地缘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盟警察教育训练合作是中国-东盟非传统安全执法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中国-东盟警察教育训练合作的质量是发展中国-东盟非传统安全执法合作的关键。针对教育训练合作质量的影响因素,要切实有效地采取质量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中美俄日四国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合作是四边关系的主流。在经济领域和非传统安全领域以及地区安全领域,四国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广泛、深入。而且,随着经济因素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非传统安全威胁越来越严重,四国在这些方面的合作越来越具有战略性。然而,在军事安全和意识形态这两个领域,美日和中俄之间的关系仍然具有某种程度的对抗性,战略互信难以建立,冷战格局的影子时隐时现。四国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在相当长时间内只能维持“冷和平”状态。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及美日印澳借“印太”框架制衡中国的大背景下,南亚地区在中国周边战略中的重要性凸显。中国的南亚地区政策受到中印关系调整及小国战略对冲等因素的影响和挑战。本文以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在中印之间的战略对冲为案例,分析三国面对中印竞争的心态以及进行战略对冲过程中的差异性选择。本文认为,威胁认知和经济预期是影响小国战略对冲的主要自变量,而地区结构、大国竞争的性质和强度、小国相对能力的差异决定了小国的威胁认知和经济预期。在双向对冲的语境下,小国战略对冲的策略组合主要有四种,分别为双向合作、双向制衡、偏向型合作与偏向型制衡。由于南亚小国对中印两国的威胁认知和经济预期不同,陆锁国尼泊尔倾向于“偏向型合作或制衡”,海岛国家斯里兰卡经历了从“偏向型制衡”到“双向合作”的转变,未来有进行“双向制衡”的趋势,陆海复合型的孟加拉国在中印之间奉行较为稳定的“双向合作”策略。对此,中国应在实践中进一步明晰南亚政策选择,在协调中印巴关系的同时,强化与南亚小国的多领域合作,并超越美印排他性“小圈子”、“小集团”的冲突与竞争逻辑,通过消极安全配置谋求积极经济利益,推动与南亚国家的制度化合作进程。  相似文献   

12.
冯立冰  连昌惠 《外交评论》2022,(4):87-109+6-7
在中国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及美日印澳借“印太”框架制衡中国的大背景下,南亚地区在中国周边战略中的重要性凸显。中国的南亚地区政策受到中印关系调整及小国战略对冲等因素的影响和挑战。本文以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在中印之间的战略对冲为案例,分析三国面对中印竞争的心态以及进行战略对冲过程中的差异性选择。本文认为,威胁认知和经济预期是影响小国战略对冲的主要自变量,而地区结构、大国竞争的性质和强度、小国相对能力的差异决定了小国的威胁认知和经济预期。在双向对冲的语境下,小国战略对冲的策略组合主要有四种,分别为双向合作、双向制衡、偏向型合作与偏向型制衡。由于南亚小国对中印两国的威胁认知和经济预期不同,陆锁国尼泊尔倾向于“偏向型合作或制衡”,海岛国家斯里兰卡经历了从“偏向型制衡”到“双向合作”的转变,未来有进行“双向制衡”的趋势,陆海复合型的孟加拉国在中印之间奉行较为稳定的“双向合作”策略。对此,中国应在实践中进一步明晰南亚政策选择,在协调中印巴关系的同时,强化与南亚小国的多领域合作,并超越美印排他性“小圈子”、“小集团”的冲突与竞争逻辑,通过消极安全配置谋求积极经济利益,推动与南亚国家的制度...  相似文献   

13.
战后欧洲安全合作的建构主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凡伟 《外交评论》2007,13(3):81-86
对于战后的欧洲安全合作的发展,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分别从国际权力结构的变迁以及国际制度的影响等方面做出了各自的解释,这些解释有其合理性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事实上,战后,随着康德文化影响的增强,欧洲安全合作的发展是在经历了基础性突发因素的作用、结构变量与过程变量的影响以及互信与集体认同形成等三个阶段后最终形成“紧密安全共同体”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4.
90年代安全因素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性:一方面,中美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共同安全利益,因而安全因素对中美关系的维系和发展起到了主要作用;另一方面,美国仍沿用冷战思维,视中国为威胁,对中国采取了一些遏制政策,从而使两国关系经常出现摩擦和冲突。今后,这种双重性会继续存在,因此,未来的中美关系将在合作与冲突中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后冷战时代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形成了关于国际安全合作的新安全观,即抛弃冷战思维,进行真正的以缓解安全困境为目的安全合作.安全合作必然涉及到行为体的意图和认知因素,防御现实主义通过研究发现了可以通过合作避免不必要冲突的可能空间.但是在高风险的安全领域,使合作可能变为现实则需要特定的互动模式,在中国新安全观所指导下的安全对话可能是一种可行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中美之间执法安全合作的发展历程坎坷,每一发展阶段都体现其不同的特征;进入新时期,虽然中美合作关系在初期受到了政治因素干扰、法律制度差异与冲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但未来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前景乐观,应通过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警务合作等方式为互利共赢的中美关系增添正能量。  相似文献   

17.
创新合作形式加强政党建设--亚洲政党国际会议观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成 《理论前沿》2004,(18):15-16
备受世人瞩目的亚洲政党会议于2004年9月3日—5日在北京召开。34个国家的81个政党或政治组织的3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许多代表是执政党领导人或国家政要。与会者继续前两届会议“协商、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的主旋律,以“交流、合作、发展”为主题,围绕着“地区安全与多边  相似文献   

18.
《外交评论》2019,(2):87-108
人们普遍认为,东盟在东亚区域一体化与合作关系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文化和话语身份建构主义理论忽略了行为体所处社会关系网络对行为体身份的建构作用,因此在解释东盟中心地位身份方面具有显著的局限性。本文借用关系主义身份理论的分析框架,探讨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对东亚地区关系网络、东盟中心地位身份的可能影响。美国"印太"战略实质上是要确立"印太"关系网络在地区架构中的主体地位,以及美国在区域架构中的主导作用。"印太"战略给东盟带来的挑战大于机会,东盟与美国在此方面建立合作的可能性很小,对东亚区域进程关系网络及东盟中心地位的护持,将是东盟应对"印太"战略挑战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9.
奥巴马政府的能源新政立足于长远发展,将能源政策、经济复苏、气候变化和美国国家安全结合起来加以考虑,为中美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但中美能源合作仍受到意识形态、冷战思维等政治因素的制约。根据奥巴马政府能源政策基本动因和特点,可以考虑深化中美能源合作,在清晰认知和评价中美在能源领域中的竞争与合作的客观基础上加强交流与合作,从互补的角度提升中美能源合作的推动力,通过机制建设和增加合作层次,保证能源合作的持续深化。  相似文献   

20.
欧洲一体化对东亚合作的若干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怀普 《外交评论》2005,3(2):42-47
东亚合作目前面临两个突出的、需要在认识上超越的问题:一是如何超越东亚的巨大差异性,从而形成各国对于东亚合作之共同利益的集体认知;二是如何超越传统的国家安全观,从而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安全观和构筑东亚新型国际关系结构。针对这两个问题,本文探讨了欧洲一体化对东亚合作的若干启示,认为全球化推动下的共同利益构成了东亚合作的历史动力,合作安全是实现东亚和平与繁荣的根本途径和保障,而文化因素对东亚合作具有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